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14

  ..续本文上一页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你有没有著了众生相?著了众生相,其心已颠倒,因众生根本没有相,你怎么著相,这不是颠倒吗?所以这第四个心叫做不颠倒心。这一段经文是降伏妄心的方法,这里面有四种心,第一是广大心,第二是第一心,第三是长远心,第四是不颠倒心,尤其最重要的是第四不颠倒心。你度众生不能离众生相,这个心就颠倒了。假如度众生的时候,不著众生相,那个时候才是真的降伏妄心的功夫,所以说这四种心最重要的是「不颠倒心」,不颠倒心就是度众生要离相,「离相度生」,这样才能把妄想心降伏。讲到这已讲了弥勒菩萨偈子的两句,即「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再讲「利益深心住」,你懂得了前面的最高道理,但要脚踏实地去做,这叫「依解起行」,依著你了解的最高大乘道理来起这个行门,来做功夫,这样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就是安住在深心。深心是直达真心的本源,就是真如实相的心。你了达了这真如实相,里面根本就没有颠倒相,这样你的心就安住,降伏妄心就是安住真心,这叫做「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此乘」是指实教大乘,「金刚经」就是最上乘,他怎么不说权乘呢?因权乘还著众生相,实教大乘才不著众生相,所以这个功德才能做得圆满。要发菩提心,包括有这四种心,要是弥勒菩萨不解释,我们只能解释那一种的道理,度众生要「离相度生」。「金刚经」上说的很明显,「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你能把这道理讲清楚,那就很高明了,没有讲错了。但是里面的四种心,我们看不出来,因此讲到弥勒菩萨有四种心,我们就要小心谨慎,把这四种心配到经文上。第一、广大心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全部都要度他,这是广大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这是长远心,你度那么多众生,时间短这怎行呢!一定要发长远心,才不会退堕你的菩提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配到不颠倒心,要把它配的清清楚楚。

  己三、征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迦佛讲到这里自己征问自己解释,今看经文「何以故?」这是征问词,没有人发问,是释迦佛自己征问起来,「须菩提」叫一声当机者,你要注意听啊!「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下是解释,「何以故?」是什么原故?什么理由?我度了那么多众生,为什么「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上面讲的众生是性空,生佛同体,现在由佛自己解释,佛自己解释不是更为亲切吗!你若是个菩萨则不应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是有这四种相,你就不叫菩萨。这样说得很恳切,这也带著开示。今先解释这四种相,这「金刚经」上的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这「我相」就是「金刚经」上的「我相」,不是凡夫那个普通的我执之相。为什么呢?因为这「金刚经」上的当机者,一种是大心的凡夫,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种就是二乘证了阿罗汉果,证到辟支佛果的人。阿罗汉、辟支佛把我执断掉,烦恼障断掉了,他那里还会把五蕴假合的我当成真实的我呢!那么「金刚经」上解这四种相,是怎样解的呢?你要注意,这是不能解到普通的我执之相。这是最高的一个我执我相,最细微的我执我相,连阿罗汉都没有觉察到,他把那粗分的我执我相断掉了,这个细分的我相没有断掉,他就入无余涅槃去了,他不肯度众生。现在回小向大,要劝你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了,这个「我相」就起来了。什么「我相」呢?我是个能度的人,我要发菩提心度众生,度众生者就是我。能度众生的这个相,就是「我相」。对著「我相」就叫做「人相」,人是所度者,我今天度了一个人,度了两个人,这个人是被度的相。「众生相」就是差别相,你能度他,你说法不能只说一种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说的有种种法,有种种法的差别相,这叫做「众生相」,「众生相」就是能度所度的一个差别相。「寿者相」是执著不舍的一个相,我们凡夫最执著「寿者相」,就是执著寿命的命根相,到了紧急要命的境界,什么都可以舍掉,这包括动产、不动产、田地房屋、黄金等都可以舍掉,但要保住这命根子。但实教菩萨却要把「寿者相」弃掉,就是你不要想到我有个什么佛法告诉众生,众生跟我学了佛法,怎么样能得到了生脱死的真实利益,你一执著,就叫做「寿者相」。这四种相合起来就是「我相」,刚才讲过了,这「我相」不是凡夫执著五蕴和合的那个粗分的我相,这是大乘菩萨发了菩提心度众生起的「我相」,这个「我相」起的很细微,阿罗汉还不知道,但一度众生就觉察到了。我为能度者,这是个「我相」。对方那个众生是我所度者,这是个「人相」。能度所度的众生不一,这叫做「众生相」。你执著不舍,这叫「寿者相」。假如有这个「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即非菩萨」即你就不是菩萨,这句话开示得很严重,也就是叫我们要记清楚,不然的话,你学大乘佛法,你著了四种相,天天发愿说法度众生,天天著度众生说法的相,那你还是个菩萨吗?天天著相还能成佛吗?因不对,果也不对,「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一定要有清净心,发愿度一切众生,这是要的,但是你要晓得实无众生可度的最高道理。你懂得没有众生可度,那四种相自然不起,这才是心清净了,心清净了,成佛的因心就对了,那么将来一定能够证得佛果。征释这一科讲到这里,也就是把戊一、降心之方讲完。

  妙行无住分第四

  戊二、住心之方(分三)

  己一、正示其方(分三)

  庚一、标示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现在讲到第四分妙行无住,要修大乘的行门,是不可思议的行门,叫做妙行,妙者,不可思议也。怎样才叫「无住行施」呢?行布施而不住相,叫做「无住行施」。这就是安住真心的方法。现在看经文「复次,须菩提」,「复」者是重复,「次」是次第,重复次第,就是前面说了一段,今再说一段,这叫「重复」,顺著次第,先说了第一段降心之方,再说第二段住心之方,这样重复次第,又叫一声当机者「须菩提」,记住叫「须菩提」就是叫我们,叫我们都要注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标示,菩萨也包括摩诃萨,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对一切法应无所住。「住」者,就是执著,你对一切法都不应当执著,应该先破我执后破法执,这就是个法执。大乘菩萨用功,两种执要破一起破,破起来还是先破我执后破法执。前面远离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我执都给破掉了,妄心降伏了,但是真心还没有安住,还有个法执在。法执是怎样起的呢?就是你对一切法起了执著,应该一切法都无所住,都不应该执著。下面指的是什么法呢?「行于布施」。对一切法不执著,是怎样的不执著呢?你行布施的时候心不起执著,下面再加以解释叫指释。

  庚二、指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所谓」就是指释之词,行布施时不住于一切法。一切法是什么法呢?即「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不住于六尘。这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三界以内的叫十八界的法。此单说六尘,就包括了六根、六识。为什么要说六尘呢?这是讲你所布施的东西。布施就是财物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钱财布施这属于色尘,法布施属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法尘。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是无畏施还是不能离开这六尘。无论你行财、法或无畏施,都离不开六尘的境界。你要行布施,你要不著相即不住六尘的境界,也就是不住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六尘的境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你执著还是法尘,还是没有离开六尘的境界,所以说要远离六尘而行布施,这样你对一切法就不会执著了。

  大乘菩萨他要去弘扬大乘佛法,要弘扬六度法门,由六度开为万行叫六度万行。这「金刚经」怎么只讲行布施呢?六度只讲一度呢?这个要照弥勒菩萨的偈颂来解释,弥勒菩萨的偈颂,你一看就知道。布施一度包括六度,六度包括万行,万种行门合起来就是六度,六度再合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度。弥勒菩萨的偈子上讲:「资生无畏法,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是名修行住」。布施一度可分为三种布施,第一、资生布施,资就是资养生命,就是「财布施」。用财布施干什么?资养众生的生命故。第二、众生遭了灾难,你去救苦救难,这叫无畏施。第三、众生不了解佛法,你讲佛法给他听,这叫「法布施」。「檀义摄于六」,「檀」梵语叫檀那,中国话叫「布施」,它的义理摄于六度,叫「檀义摄于六」,「此中一、二、三」。即这三种布施,一摄一、二摄二、三摄三。摄什么呢?摄六度。第一资生布施就是财布施。财布施就叫摄布施度。第二无畏布施,摄持戒度、忍辱度。持戒、忍辱怎样能算是无畏施呢?「持戒」者,杀、盗、淫、妄,都要戒掉,这是四根本戒,若不持戒,你去做这四种法都是害众生的。杀是杀害众生的生命,盗是偷盗众生的财物,淫是邪淫众生即邪淫男女。妄语是欺骗众生,这都是害众生的,众生看见你就害怕,生了畏惧之心。所以要行菩萨道,要先持四根本戒,一持戒,众生见了你无所畏惧,这个无所畏惧就是你所布施给他的,所以说持戒就是无畏施。「忍辱」者,众生骂我,我不回口;众生打我,我不还手,甚至于丧失生命,我也不报复,这样众生见了我不害怕,不畏惧,这忍辱就是能令众生不生畏惧,所以无畏施即摄持戒和忍辱两度。第三法布施,包括三个度即摄精进、褝定、般若。你要行法布施,须勇猛精进。懈怠放逸的人,不能当法师。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能当法师。没…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