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著相,我著相去供养报身佛这总可以吧!这就是己二、防转成疑,再分二小科,庚一、防报相可住疑,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己二、防转成疑(分二)
庚一、防报相可住疑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段经文又推进了一层,按文字上解释,你既然把佛的相打破了,要知道学佛的人,最难破的相,就是佛相、法相,认为学佛法不执著怎么学呢?这一执著要把它破掉是很难很难的,现在就是先破佛相,既然能够破掉了,不著相,就由这个不执著佛相把它推广开来,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离一切相,这是按文字上推广开来说的。按他怀疑上,连报身佛的相也是虚妄的,报身佛的相,他是在无量劫修无漏因,所修成的功德,他是应十地菩萨之机,等觉菩萨之机而示现的,因为那些菩萨还有无明没有断尽,他还有相,所以报身佛就给他现个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十地菩萨慢慢地高,高到等觉,再高到成佛,佛与佛彼此没有身相得相见,佛与佛没有见面,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没有二个,所以报身佛的相,你也不能执著,一执著还是错误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这样一来,又生了一个疑惑,究竟是有没有佛呢?下面「庚二防究竟无佛疑」,这一小科即解答这个疑惑。
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你能见到「诸相非相」,「非相」就是「空」,就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若见「诸相」就是「诸法」,「非相」就是「空相」。因此「金刚经」的「诸相非相」也即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但是「金刚经」在「般若经」六百卷中,佛在讲「金刚经」时,已讲到五百七十七卷,换句话说,六百卷「般若经」已快讲完了,接著就是讲「法华经」,要把圆教从真空翻出妙有的道理出来了。因此假如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能见到法身如来,就不会落到断灭空。「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你见到法身如来就是妙有。所以「金刚经」的经文,要是你能看得懂,研究得透澈,那你心灵深处真正能得到法喜、法乐,闻到高深玄妙的佛法。说高深高到什么程度?高到应化身佛你不可以著相,连报身佛也不可著相,玄妙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把应化身空了,报身空了,这时法身如来就显现出来了,你看玄妙不玄妙?真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新眼疏」他举示三个譬喻,如来有三个身,听过五教仪开蒙都知道了,就是应身、报身、法身。「新眼疏」把这三个佛身做了一个譬喻即法身等于水,报身等于水上起的光,应化身等于光中所现的影子。你一执著应化身,即把水中光明现出来的影子,把它当成真实的,那你一定会掉到水里淹死。你没有看见光,也没有看见水,只看到影子,就要把影子透过那个影子那不是真实的。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示现的。那么那水上的光是真实的,光是报身,你没有看见水就执著光,要晓得报身是应十地菩萨的机,是应等觉菩萨的机现出来的,水上的光,是由水上现出来的,因此你得透过光的那一层道理才能见到水。「若见诸相非相」,把水上现的光、影子都透过了,就看到水。也就是说把「诸相非相」都透过了,这就见到法身如来。要晓得并不是要离开光,离开影子,另外找水。你要找水就是在现光、现影子的时候的水中去找。你懂得这个道理,报身佛也就是法身,应化身佛也是法身,懂了这个道理,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执著的应化身不是佛法,你执著报身佛也不是佛法,因为你执著的都是虚妄之法。如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难学就在这里,若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千经万论一个理,不会有两个理,两个理还叫真理吗?因此你把一部「金刚经」研究通,一经通则经经通,各部经也通了。「金刚经」你现在不好好听,将来讲「大乘起信论」还是听不懂;再讲「圆觉经」也还是听不懂;这样讲到「楞严经」时,你听了半天又费力,又冤枉,根本听不懂。其实你懂了「金刚经」的道理,「楞严经」的道理你也会内心了然的。「楞严经」讲的是什么道理呢?「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就是「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吗?即一切法离了一切法的相,你能不执著,你即一切法离一切相,那一切法不都变成法身理体,因法身遍一切处。那一切法不就是法身吗?所以懂得了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应化身是虚妄之法,报身也是虚妄之法。如果你不用功,而去起惑,造业,将来堕落三恶道,那还不算冤枉。但是你用功,不了解佛法,天天在那里拜佛,念「金刚经」,结果得不到真实的利益,那才真冤枉。你不贪名不贪利,天天拜佛,天天念「金刚经」,结果不了解,你拜的那尊佛是什么佛?他不是木头雕刻的吗?他不是泥巴塑的吗?那尊佛是法身如来吗?你天天拜他干什么呢?「金刚经」是白纸印上黑字,你天天念他干什么呢?这么一说,你这个心就没有地方搁了。假如你说是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那么要我上那儿去拜法身佛呢?这就要你透过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要去执著,乃至于释迦佛生于印度对著须菩提说法,当面问须菩提:「你可以在我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中见到法身如来吗?」须菩提悟到这个道理,答说不可以。同样的,你是否可以依著白纸黑字念的「金刚经」而懂「金刚经」的道理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白纸黑字是个生灭法。可是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切法都是佛法,白纸黑字印的「金刚经」就是「文字般若」,这「金刚经」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诸佛,怎么可以不念它呢?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来念「金刚经」,那利益就更加大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你说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吗?不是佛,但是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还不遍到那泥塑木雕的佛像吗?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所拜的泥塑、木雕的佛像,就是法身佛了,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就见到法身如来。这道理不是很容易明白了吗?可是讲起来,可真玄奥,所谓「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在这个地方讲,「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的,因为见到法身如来,怎可以说是断灭没有了呢!但是我们要了解,法身如来不是报身如来,不是应身如来。报身、应身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法,这法身如来就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是在那个「诸相非相」那里见到法身如来,不是离开一切相,另外去见到法身如来。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样子你就见到法身如来。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在用功,跟你不懂得用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刚经」第三分,第四分,第五分离开「心印疏」「新眼疏」,我道源另外有一个研究心得,第三分离相度生,是教导我们发大愿,即发弥勒菩萨偈颂的四种心。发了大愿后,还得立大行,第四分无住行施即立大行,对一切众生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但不住相,这种无住行施叫立大行。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叫证大果。我发了大愿,不是空愿,依愿引行,引出那第四分的无住行施,依行填愿,即填满第三分的大愿,结果功德圆满,那你不就成佛了吗?我度众生要离相,我行布施要不住相,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为什么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诸相非相」。我为什么行布施要不住一切法,不住六尘?「菩萨应如是布施不著于相」,因为「诸相非相」。这样发愿离相度生,这样立行无住行施,那结果「即见如来」,证了大果。讲到这理,全部「金刚经」的道理都有了,即发愿、修行、证果全部都有了,那么下面的经文还要讲不讲呢?这就要看你是不是上根利智,你是上根利智的话,不要讲也可以了,可是中下之根呢?不讲还是不行。这三分所讲的发大愿你是发了,立大行还没有做,证果还没有讲。这三分合起来就是下面就要讲到的第六分,这分重点在于要我们生清净的信仰心,这个信仰心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解、行、证第一部功夫还没有得到,所以要讲第六分(总结开示降住竟)。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丁二、成就信心(分四)
戊一、显信具德(分二)
己一、深生实信德(分三)
庚一、当机问信
「正信」者不偏于空,不偏于有,这正信之心甚为「希有」,不容易发出来,而要发生出来,故说「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这「颇有」两个字是含有轻疑之词,不敢说没有又恐怕没有,疑惑是疑惑了,但很轻微,并不严重,故用「颇有」两个字。因为须菩提听「金刚经」听到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赞叹道:啊!太好了!太好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道理太玄,太妙了,其他的众生够资格理解吗?他在为众生担忧。「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如来在世的时候说的法叫「言说」,结集经藏,结集出来的叫「章句」,就是指前面第三分「离相度生」,第四分「无住行施」,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些「言说」,这些「章句」,详细的说是包括前面三分的经文。标其纲要就是「离相度生」、「无住行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几句,能不能因此生起真实信心呢?他在为众生担忧。
庚二、如来答有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下面经文就是佛呵斥他,「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佛向须菩提指出,你可不要这样讲,你若是这样讲,是讲得不当,是在轻视众生,看不起众生。先截断他的疑惑说话,为…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