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17

  ..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佛明确地向须菩提指出他讲得不当,要知道不但如来在世,有众生对此「章句」能生信心,在那个正法时代、像法时代的众生能生信心,乃至「如来灭后」到了最后「后五百岁」的众生,对此「章句」还是能生信心的。由此可见,受持「金刚经」而得到利益的众生实在太多了,这段经文大致上已讲好。再讲「如来灭后,后五百岁」的「后」字,先按普通的解释,如来的法运一共有一万二千年,如来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就像如来在世时一样的兴盛,这叫正法。过了一千年就是像法时代的开始,这时佛法还是在世上很兴盛,「像」者相似正法,但不是正法,故名像法。过了两千年以后,入了末法时代,末法一万年,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于是把如来的法运,再分五个五百岁。如来灭后第一个五百岁,是「解脱坚固时期」,在这正法时代凡是释迦佛的弟子都能了生脱死,得到解脱。所谓「解脱坚固」,「坚固」就是不动摇和决定的意思,即是决定得到解脱。第二个五百岁是「禅定坚固时期」,凡是佛弟子都能修到如来的大定,像「楞严经」的楞严大定,「法华经」的法华三昧,这些大乘的禅定都决定,不动摇而能得到。再过一个五百岁,正法时代一千年过去了,进入到像法时代,也就是第三个五百岁,这是「多闻坚固时期」,如来的弟子们出了很多大法师,三藏十二部都研究得很透彻!这些法师都能讲经说法,做了很多注解,这就是像法时代第三个五百岁,多闻坚固时期。这个时期要是按历史上讲,佛法已稳固地进入中国,你看当时中国出了多少大法师,建立了八大宗派。到了第四个五百岁是「塔寺坚固时期」,这个时期佛弟子求智慧的善根没有了,要求福报,修塔修寺,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高,大陆上的那些大丛林,大寺院,一进山门,跑到后面的法堂里,要跑两个小时,那真是壮哉!够伟大!那都是塔寺坚固时期建造的。到了第五个五百岁,也就是末法时代了,这是「斗诤坚固时期」,佛弟子本来是和合众,现在一点都不和合,斗诤到底,坚固不动。这个时期的佛弟子也不再去研究解脱、禅定、多闻,也不发心修塔、修寺,他们的功夫就花在互相嫉妒、障碍、造口业,你看多可悲啊!这怎叫法运不垂末呢!讲到这里,我不依「心印疏」与「新眼疏」两部注解的解释,为什么呢?因解释这「后五百岁」,讲到第五个五百岁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呢?按我们中国的佛教历史,已经是三千年以上了,按南洋小乘佛教的历史已经是两仟五百二十二年了。五五二千五,那五个五百岁都过去了,连小乘佛教历史都过去了,那么「金刚经」也就不要讲了,再也生不起信心来了,那不是完了吗?你要晓得,这是不能按那个古老的注解,死板板的来解释这「后五百岁」。如来的法运不是有一万二千年吗?末法有一万年,在一万年中,如来只说五个五百岁,以后第六个五百岁,第七个五百岁没有说,可是法运还在,还有九千五百年,都叫斗诤坚固时期,反正是斗诤越厉害就是了。这个最后五百岁又怎样解释呢?就是一万二千年最后的五百岁,还有佛法在,还有「金刚经」流通,有善根的众生,他对「金刚经」还能生起真实的信心。我们现在是刚刚过了五个五百岁,是第六个五百岁的众生,我们也一定能生起信心。这样子解释,才能摄受众生,不然的话,你按古人的注解,解到第五个五百岁,那最后的五个五百岁时,你就不能了解,为什么?因为现在佛教历史已进入到第六个五百岁,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你们看注解要灵活的去看,采取注解的长处,弃去注解的短处。前面我在解释「无余涅槃」不依「心印疏」,也不依「新眼疏」就是供给你们参考的好例子,这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如来上面的言说,就把须菩提的怀疑心给破掉了,你不要怀疑众生没有人相信我所说的妙法,这个言说,这个章句。不要说如来在世有众生「能生信心」,如来涅槃后,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乃至到了如来法运一万二千年最后五百岁,也就是末法一万年的最后五百岁,还有「持戒修福者」的众生,对于这个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能生信心」这一句是如来答覆须菩提问:能生信,不能生信的问题,以此答覆到「能生实信不?」的「实」,就是生出一个真实的信心,不是马马虎虎的信心,不是糊糊涂涂的信心,而是真正对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高深道理有所理解,有所认识而生出的真实的信心。要特别注意这里有一句最重要的话,不是在世间上末法时代的众生都有这种理解,这种认识,而是个「有持戒修福者」的人。「金刚经」上没有讲到偏空的道理,前面讲「离相度生」这是因为你是个菩萨摩诃萨,你要去度生故,「无住行施」,这是因为你还得去行施,那又怎会落到「空」的一边呢?为了使你明白所谓「无住行施」就给你说个比喻,为什么叫你布施不要住相,这样你才能得到像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怎会落到空呢?所以要学「金刚经」一定要听善知识讲,要去看古德善知识的注解,这样子去学「金刚经」才不会落到空空洞洞的空,这样才不会害己,讲给人听也不会害人。尤其是讲第六分「持戒修福」这四个字,不是说「后五百岁」就有人生信,还得有个条件,就是这个人得「持戒修福」。在末法时代能「持戒修福」的众生不是指一切众生,只指著佛弟子而言就很少了。我们现在才刚刚到第六个五百岁的开头而已,你看看现在的佛弟子「持戒」的不是很少吗?「修福」的不是也很少吗?而到了最后一个五百岁,居然有能够「持戒修福」的佛弟子,那真是希有中之希有,所以他有这个善根才能对「金刚经」讲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高深的道理生起真实的信心。对这一点,我现在只讲三种道理来解释「持戒修福」配到这个甚深的「般若」之理能生真实信心的问题。

  第一种道理,「持戒」能止恶生定,「修福」能生善摄慧,所以他对这个「般若」深奥之理才能生起真实之信心。「般若」是慧学,怎样才能开智慧呢?「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是「楞严经」上讲的,第一得修定,若没有定又怎能启发出智慧呢?而要得到定则得「持戒」。如来说的佛法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般若」属于慧学,要得慧学必须得定,要得定则要持戒。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恶,止恶才能生定,生起定来就可以发慧了,这是第一句的解释。第二句解释「修福」,「修福」能生善摄慧。「修福」要怎样去修呢?「金刚经」上第四分说「无住行施」能得到无量的福报,这不是「修福」吗?由此可知「修福」便得行布施,行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这样就能生起一切善法,才能摄取智慧。有一点我要大家特别注意,就是「福能摄慧,慧不能摄福」,这个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国大陆亲近慈舟大师时,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开示才觉悟过来,才明白的道理,以下是我与慈舟大师亲近时的一段小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福能摄慧,慧不能摄福」的故事,那时我为了要开智慧,常常和慈老抬杠子,把他气得满脸发红,但是他老慈悲心重,并不因此弃舍我,很耐心地和我辩论下去。他举出一个最好的例子,在当时大陆上,大丛林很多,那些方丈大和尚我们都瞧不起他,不明白他是怎样当起大和尚来的,他不会讲经也不会说法,但是他当起大丛林的方丈大和尚,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饭呢!他有福气也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福报,你要是不相信,把那大丛林交给你去办,这样一来你会弄到大家没有饭吃,何以故?因为一二百人吃饭可不是简单的事啊!所以说你虽然会讲经说法,你有智慧。但是你没有福报。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会讲经说法,但是他有福报,他能领众一二百人跟他吃饭没有问题,这是一种道理。但是「福能摄慧」你还得注意,何以故?因他能请你这位有智慧的法师去讲经,他能把你摄住,在当时大陆上的丛林,每逢夏季都要请法师讲经,都开大座讲三个月的经,他请你法师去讲经是要花钱的啊!但是这个没有问题,他有福报。他可以把你这个有智慧的法师摄住到他那个有福报里面去,可是他若把大丛林交给你,你没有福报,弄得大家都没有饭吃,你这个「慧不能摄福」,以上都是慈舟大师开示的。后来我觉悟过来,我那个「摄慧」的「摄」字,不容易用上,这要注意:「你不行布施,你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来,你又怎能摄取智慧呢!」。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尽去研究经典,让你会讲会说了,都不是真实的信心,讲出来的都是讲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所以你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对「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才能生出真实的信心。

  现在讲第二种道理,这「持戒修福」是大乘的基础,「般若」法门才是大乘的究竟,这个大乘法的究竟就是开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生出来便不能成佛。但是要依那个法门才能把般若智慧启发出来呢?这就得有个般若智慧的基础,而「持戒修福」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础,这一层道理也是依著第一种道理来的。第二种是「持戒修福」的人有的著相,他以「持戒修福」为究竟,这就错了。前面已讲过度众生要「离相度生」,行布施要「无住行施」,为什么呢?因为你一著相,就变成有漏的福报,一旦落为有漏的福报,那你第二生享福,福尽之后,第三生决定是不如意的。所以说「持戒修福」不是究竟之法,你还得再进一步去面对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实的信心。所以佛以此说引进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叫他们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门。

  第三种道理,为什么要对这个高深般若生信心,要「持戒修福」呢?研究般若的人,往往易于偏执空理,他一切不执,但执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他就是不肯「持戒修福」,这有两种人,一种是不出…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