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18

  ..续本文上一页家而在社会上有学问的文人,如大学教授,社会贤达,他会讲「般若经」,口头能谈般若妙理,笔下能写般若的论文,但不能实际修行般若。原因何在?因为他喝酒吃肉,不肯「持戒修福」,他又怎能得到真实的禅呢?他时常喜欢谈禅,但是这个禅的名称叫做「口头禅」,他没有对「般若」下过真实的功夫,而般若真实功夫的基础就是「持戒修福」,他不去做,他又怎能得到实际的般若呢?另有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中有真正修行的,他要研究般若,但没有「持戒修福」而偏执空理,变成一个「恶取空」。永嘉禅师证道歌上说:「豁达空,拨因果,茫茫荡荡招殃祸」。这「恶取空」就是永嘉禅师说的「豁达空」,「豁达」就是一切不在乎,一空一切皆空,这就是他了解「般若经」的「空」,你说「持戒修福」,他批评说你「著相」,他的不著相是吃酒吃肉,吃酒吃肉杀生害命他不怕,这是他的「不著相」,这叫「恶取空」,他不晓得,任何高深的般若还是离不开因果。佛说三藏十二部经,归纳起来是「因果」二字,因果是难逃的,恶有恶报,你杀生害命,你吃众生肉,你邪淫男女,你犯淫戒,你说你「不著相」,你的「不著相」是你的事造恶因,就有恶果,阎罗王那一关你是逃不过去的,你会讲般若「不著相」,阎王爷可不听你那一套,该叫你下地狱你就得去受苦。所以「恶取空」把因果拨掉了,就「茫茫荡荡招殃祸」。这种人在宗门下,叫「莽撞汉」也就是瞎撞瞎碰,把自己莽撞到地狱里去了。所以佛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也就是末法时代),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就是说你要想对高深般若生起真实的信心,一定要以「持戒修福」为先,这是先决条件。换句话说不「持戒修福」的人,对高深般若之理,绝对不能生起真实的信心,这是佛在警诫我们和关怀我们学般若要严持戒律。因此我们研究「金刚经」把「持戒修福」这三种道理弄清楚,这样决定不会偏执空理,不会落到「恶取空」、「豁达空」里头去。

  庚三、显示其德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段经文是佛先赞叹末法时代到了最后五百岁,这个人还能「持戒修福」,对于「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高深般若之理,他能生起真实的信心。「当知是人」即这个「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他亲近过佛,亲近得多,也曾经侍佛,供养佛,做事也做得多,闻法也闻得多,因此他的善根就种得深厚,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面前所种的善根,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为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他才能对高深的般若之理生起真实信心。这句话是加强口气赞叹末法时代,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对于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实信心。讲到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是什么呢?这「持戒修福」的人既然过去多生多劫亲近过「无量千万佛」,何以到现在还没有成佛呢?还当末法的苦恼凡夫呢?答案是:也正是因为他过去亲近过「无量千万佛」他才能「持戒修福」,问题出在他不了解般若深理,他还是著相「持戒修福」,这一著相,就不能超出三界去,因此阿罗汉当不了,那怎能当菩萨?又怎能成佛呢?所以还得流转生死,转到末法当苦恼凡夫。

  可是我们一听到心里就害怕了,那我们不就算完了吗?我们那有这个善根呢?要知道佛经上说:「彼既丈夫我亦尔」,过去诸佛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过去诸佛能成佛,我怎么不能成佛呢!所以我们不要自暴自弃,看轻自己,我们也有佛性在,我们虽然流转生死到了现在还是个末法时代的苦恼凡夫,可是我们的佛性没有坏,我们一样还可以成佛。我们过去和「持戒修福」的人一样,由于没有遇到因缘,没有遇到善知识讲「金刚经」,因此不了解般若的深理,也不晓得「持戒修福」不能著相的道理。现在我们了解了,就会生起清净信心,我们只要一念生起了清净信心,也超过了那曾经供养、曾经侍候无量诸佛的善根,所以下面这一句经文叫「顿超」,也叫做「顿超法门」,以下详细加以解释。

  己二、一念净信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意即你听到这个「章句」,听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章句」,把「言说」两个字含到「章句」里边,就是「言说章句」。不要说你终身生清净信心,「乃至」一念之间生起了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叫做「顿超法门」。但是这个信心你要注意上面有个「净」字,前面说「实信」,这地方改做叫「净信」,为什么呢?因为恐怕你执著「生实信」的那个「实」字,就会执著到「有」的一面。那么,这清净的信心是怎么样的清净呢?就是不落到「空」的一面,也不落到「有」的一面。若是这清净心落到「空」、「有」,则心就不清净了。何以故?因为心里有个「空相」,有个「有相」这样心就不清净了。要使「诸法空相」,要「若见诸相非相」。「有」不能取「有」的相,「空」不能取「空」的相,这时一念生起信心,这才叫做「清净心」,这才叫做「中道信心」,「中道信心」就是不落「空」的一边,也不落于「有」;「中道信心」就是信「实相般若」的信心,这样「中道智慧」就生起来,这就是真正「观照般若」生起来了,这个时候,就跟「实相般若」的理体相应了,这就跟诸佛相通了。其实,诸佛本来是跟我们相通的,我们之所以跟诸佛不通,是我们自生障碍,一但「一念生净信者」也就跟诸佛相通了。「如来悉知悉见」,「如来」就是指著诸佛,如来的智慧完全知道你这一念清净心生出来了,如来的佛眼亲自看见你这个众生一念清净智慧生出来了。「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金刚经」不偏「有」,讲到第四分以「无住行施」可以「得无量的福德」,这地方讲一念清净的信心生起来,也不落到偏空的一边,可以「得如是无量福德」,「如是无量福德」是什么呢?就跟前面那个众生,他亲近过「无量千万佛」面前种的善根所得到的「无量福德」一样,这一念清净之心就跟他相等。你得到的就是一念净信的信心,它怎么样有价值呢?下面就是佛自己征问,自己解释。

  戊二、展转征释(分三)

  己一、承征承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是诸众生」这一句,就指著一念生净信的众生。「无复」就是再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把我执的四个相空掉了,若是他有我执四个相,他的信心就不清净。「无法相」,他对于法执也空掉了,证得法空。「亦无非法相」,他连「空空」也不执著,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这叫「空空」,也叫「俱空」。要是三空中有一空不空,他的信心不叫净信,因为有我执便不清净,有法执不清净,起空执还是不清净,所以你看,他一念之心,时间虽然很短,可是与「实相般若」相应,「实相般若」上没有我执、法执、空执这三个执,所以他才叫做净信之心,才能得到「如是无量福德」。下面再征问再解释。

  己二、转征转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为什么呢?「是诸众生」是指一念生净信的众生,「金刚经」上的我执是微细的我执,不是平常对小乘人开导时所说的那个凡夫执著五蕴假合臭皮囊的我。你发了大乘心要度众生,我为能度者,这就是我相,人为我所度者,这就是个人相,人度所度种种差别的相叫众生相,再执著不舍叫寿者相,合起来就叫我相。说明白一点,这个我相是大乘菩萨发菩提心的我相,这叫微细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假使在心里起了个相,譬如起个我要弘扬大乘佛法,我要弘扬「般若经」,这就是个相,我要度众生这就是人相,种种差别,种种相,就是众生相,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你心一起执,四个相就生起来,这叫我执四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你把上面我执四相空掉了,「若取法相」,二乘人他把我执破了,我等四相没有了,这叫证得我空之理,但是他法执没有破,他还取著法相,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的,他能断除烦恼,了生死,佛说的法都是无上的妙法,又怎能说没有呢?这一执著就落于有见,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相」,这个四相比我执四相更加精细,但是再精细还是个相,这叫做法执四相。

  己三、再征再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何以故?」为什么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三种四相,一层比一层微细,但是你不能生心,不能动念,「生心即错,动念即乖」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若是你把法执四相空掉了,得个「俱空」即我也空,法也空,因此你又生心动念又起了个执,以为已达到了最高深的目的,证得了二空,这一念执著,叫做「俱空」的执著。「取」就是执著,「取」了二空的「非法相」,因此又生起我等四个相,那是最微细的,虽然是最微细的,也还是个相,有一点点相,就不叫清净的信心。所以佛在前面说「真实信心」,后来说「净信之心」就是要把「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种的四相都把它清净。

  因为要把三种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远离,信心才能清净。「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段经文怎么没有指出「我」呢?因为在这「般若法会」的大乘菩萨,老早就把「我」给空掉了。二乘弟子也已把我执空掉了,这精细的我执,一说他就了解,也能空掉,最难空的就是「法相」与「非法相」,就是空执,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法相里面,就含有我等四相在内,所以不应取我等四相,也不应取法等四相,因为一取就生四个相出来。换句话就是不应取著「我…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