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而在社會上有學問的文人,如大學教授,社會賢達,他會講「般若經」,口頭能談般若妙理,筆下能寫般若的論文,但不能實際修行般若。原因何在?因爲他喝酒吃肉,不肯「持戒修福」,他又怎能得到真實的禅呢?他時常喜歡談禅,但是這個禅的名稱叫做「口頭禅」,他沒有對「般若」下過真實的功夫,而般若真實功夫的基礎就是「持戒修福」,他不去做,他又怎能得到實際的般若呢?另有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中有真正修行的,他要研究般若,但沒有「持戒修福」而偏執空理,變成一個「惡取空」。永嘉禅師證道歌上說:「豁達空,撥因果,茫茫蕩蕩招殃禍」。這「惡取空」就是永嘉禅師說的「豁達空」,「豁達」就是一切不在乎,一空一切皆空,這就是他了解「般若經」的「空」,你說「持戒修福」,他批評說你「著相」,他的不著相是吃酒吃肉,吃酒吃肉殺生害命他不怕,這是他的「不著相」,這叫「惡取空」,他不曉得,任何高深的般若還是離不開因果。佛說叁藏十二部經,歸納起來是「因果」二字,因果是難逃的,惡有惡報,你殺生害命,你吃衆生肉,你邪淫男女,你犯淫戒,你說你「不著相」,你的「不著相」是你的事造惡因,就有惡果,閻羅王那一關你是逃不過去的,你會講般若「不著相」,閻王爺可不聽你那一套,該叫你下地獄你就得去受苦。所以「惡取空」把因果撥掉了,就「茫茫蕩蕩招殃禍」。這種人在宗門下,叫「莽撞漢」也就是瞎撞瞎碰,把自己莽撞到地獄裏去了。所以佛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也就是末法時代),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這就是說你要想對高深般若生起真實的信心,一定要以「持戒修福」爲先,這是先決條件。換句話說不「持戒修福」的人,對高深般若之理,絕對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這是佛在警誡我們和關懷我們學般若要嚴持戒律。因此我們研究「金剛經」把「持戒修福」這叁種道理弄清楚,這樣決定不會偏執空理,不會落到「惡取空」、「豁達空」裏頭去。
庚叁、顯示其德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這段經文是佛先贊歎末法時代到了最後五百歲,這個人還能「持戒修福」,對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高深般若之理,他能生起真實的信心。「當知是人」即這個「持戒修福」的人善根深厚,他親近過佛,親近得多,也曾經侍佛,供養佛,做事也做得多,聞法也聞得多,因此他的善根就種得深厚,不是在「一佛二佛叁四五佛」面前所種的善根,而是「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爲有這樣深厚的善根,他才能對高深的般若之理生起真實信心。這句話是加強口氣贊歎末法時代,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對于般若之理能生起真實信心。講到這裏,會産生一個疑問,是什麼呢?這「持戒修福」的人既然過去多生多劫親近過「無量千萬佛」,何以到現在還沒有成佛呢?還當末法的苦惱凡夫呢?答案是:也正是因爲他過去親近過「無量千萬佛」他才能「持戒修福」,問題出在他不了解般若深理,他還是著相「持戒修福」,這一著相,就不能超出叁界去,因此阿羅漢當不了,那怎能當菩薩?又怎能成佛呢?所以還得流轉生死,轉到末法當苦惱凡夫。
可是我們一聽到心裏就害怕了,那我們不就算完了嗎?我們那有這個善根呢?要知道佛經上說:「彼既丈夫我亦爾」,過去諸佛是大丈夫,我也是大丈夫,過去諸佛能成佛,我怎麼不能成佛呢!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看輕自己,我們也有佛性在,我們雖然流轉生死到了現在還是個末法時代的苦惱凡夫,可是我們的佛性沒有壞,我們一樣還可以成佛。我們過去和「持戒修福」的人一樣,由于沒有遇到因緣,沒有遇到善知識講「金剛經」,因此不了解般若的深理,也不曉得「持戒修福」不能著相的道理。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會生起清淨信心,我們只要一念生起了清淨信心,也超過了那曾經供養、曾經侍候無量諸佛的善根,所以下面這一句經文叫「頓超」,也叫做「頓超法門」,以下詳細加以解釋。
己二、一念淨信德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意即你聽到這個「章句」,聽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章句」,把「言說」兩個字含到「章句」裏邊,就是「言說章句」。不要說你終身生清淨信心,「乃至」一念之間生起了清淨的信心,「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這叫做「頓超法門」。但是這個信心你要注意上面有個「淨」字,前面說「實信」,這地方改做叫「淨信」,爲什麼呢?因爲恐怕你執著「生實信」的那個「實」字,就會執著到「有」的一面。那麼,這清淨的信心是怎麼樣的清淨呢?就是不落到「空」的一面,也不落到「有」的一面。若是這清淨心落到「空」、「有」,則心就不清淨了。何以故?因爲心裏有個「空相」,有個「有相」這樣心就不清淨了。要使「諸法空相」,要「若見諸相非相」。「有」不能取「有」的相,「空」不能取「空」的相,這時一念生起信心,這才叫做「清淨心」,這才叫做「中道信心」,「中道信心」就是不落「空」的一邊,也不落于「有」;「中道信心」就是信「實相般若」的信心,這樣「中道智慧」就生起來,這就是真正「觀照般若」生起來了,這個時候,就跟「實相般若」的理體相應了,這就跟諸佛相通了。其實,諸佛本來是跟我們相通的,我們之所以跟諸佛不通,是我們自生障礙,一但「一念生淨信者」也就跟諸佛相通了。「如來悉知悉見」,「如來」就是指著諸佛,如來的智慧完全知道你這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了,如來的佛眼親自看見你這個衆生一念清淨智慧生出來了。「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金剛經」不偏「有」,講到第四分以「無住行施」可以「得無量的福德」,這地方講一念清淨的信心生起來,也不落到偏空的一邊,可以「得如是無量福德」,「如是無量福德」是什麼呢?就跟前面那個衆生,他親近過「無量千萬佛」面前種的善根所得到的「無量福德」一樣,這一念清淨之心就跟他相等。你得到的就是一念淨信的信心,它怎麼樣有價值呢?下面就是佛自己征問,自己解釋。
戊二、展轉征釋(分叁)
己一、承征承釋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是諸衆生」這一句,就指著一念生淨信的衆生。「無複」就是再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他把我執的四個相空掉了,若是他有我執四個相,他的信心就不清淨。「無法相」,他對于法執也空掉了,證得法空。「亦無非法相」,他連「空空」也不執著,我也空了,法也空了,這叫「空空」,也叫「俱空」。要是叁空中有一空不空,他的信心不叫淨信,因爲有我執便不清淨,有法執不清淨,起空執還是不清淨,所以你看,他一念之心,時間雖然很短,可是與「實相般若」相應,「實相般若」上沒有我執、法執、空執這叁個執,所以他才叫做淨信之心,才能得到「如是無量福德」。下面再征問再解釋。
己二、轉征轉釋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何以故?」爲什麼呢?「是諸衆生」是指一念生淨信的衆生,「金剛經」上的我執是微細的我執,不是平常對小乘人開導時所說的那個凡夫執著五蘊假合臭皮囊的我。你發了大乘心要度衆生,我爲能度者,這就是我相,人爲我所度者,這就是個人相,人度所度種種差別的相叫衆生相,再執著不舍叫壽者相,合起來就叫我相。說明白一點,這個我相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的我相,這叫微細的我相,但是「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假使在心裏起了個相,譬如起個我要弘揚大乘佛法,我要弘揚「般若經」,這就是個相,我要度衆生這就是人相,種種差別,種種相,就是衆生相,執著不舍就是壽者相。你心一起執,四個相就生起來,這叫我執四相。「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你把上面我執四相空掉了,「若取法相」,二乘人他把我執破了,我等四相沒有了,這叫證得我空之理,但是他法執沒有破,他還取著法相,認爲一切法都是實有的,他能斷除煩惱,了生死,佛說的法都是無上的妙法,又怎能說沒有呢?這一執著就落于有見,即著了「我人衆生壽者相」,這個四相比我執四相更加精細,但是再精細還是個相,這叫做法執四相。
己叁、再征再釋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何以故?」爲什麼呢?「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這叁種四相,一層比一層微細,但是你不能生心,不能動念,「生心即錯,動念即乖」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若是你把法執四相空掉了,得個「俱空」即我也空,法也空,因此你又生心動念又起了個執,以爲已達到了最高深的目的,證得了二空,這一念執著,叫做「俱空」的執著。「取」就是執著,「取」了二空的「非法相」,因此又生起我等四個相,那是最微細的,雖然是最微細的,也還是個相,有一點點相,就不叫清淨的信心。所以佛在前面說「真實信心」,後來說「淨信之心」就是要把「我相」「法相」「非法相」叁種的四相都把它清淨。
因爲要把叁種即我相、法相、非法相,我人衆生壽者四相遠離,信心才能清淨。「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段經文怎麼沒有指出「我」呢?因爲在這「般若法會」的大乘菩薩,老早就把「我」給空掉了。二乘弟子也已把我執空掉了,這精細的我執,一說他就了解,也能空掉,最難空的就是「法相」與「非法相」,就是空執,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是法相裏面,就含有我等四相在內,所以不應取我等四相,也不應取法等四相,因爲一取就生四個相出來。換句話就是不應取著「我…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