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因「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佛明確地向須菩提指出他講得不當,要知道不但如來在世,有衆生對此「章句」能生信心,在那個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的衆生能生信心,乃至「如來滅後」到了最後「後五百歲」的衆生,對此「章句」還是能生信心的。由此可見,受持「金剛經」而得到利益的衆生實在太多了,這段經文大致上已講好。再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的「後」字,先按普通的解釋,如來的法運一共有一萬二千年,如來滅度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就像如來在世時一樣的興盛,這叫正法。過了一千年就是像法時代的開始,這時佛法還是在世上很興盛,「像」者相似正法,但不是正法,故名像法。過了兩千年以後,入了末法時代,末法一萬年,末法就是佛法垂末了,于是把如來的法運,再分五個五百歲。如來滅後第一個五百歲,是「解脫堅固時期」,在這正法時代凡是釋迦佛的弟子都能了生脫死,得到解脫。所謂「解脫堅固」,「堅固」就是不動搖和決定的意思,即是決定得到解脫。第二個五百歲是「禅定堅固時期」,凡是佛弟子都能修到如來的大定,像「楞嚴經」的楞嚴大定,「法華經」的法華叁昧,這些大乘的禅定都決定,不動搖而能得到。再過一個五百歲,正法時代一千年過去了,進入到像法時代,也就是第叁個五百歲,這是「多聞堅固時期」,如來的弟子們出了很多大法師,叁藏十二部都研究得很透徹!這些法師都能講經說法,做了很多注解,這就是像法時代第叁個五百歲,多聞堅固時期。這個時期要是按曆史上講,佛法已穩固地進入中國,你看當時中國出了多少大法師,建立了八大宗派。到了第四個五百歲是「塔寺堅固時期」,這個時期佛弟子求智慧的善根沒有了,要求福報,修塔修寺,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高,大陸上的那些大叢林,大寺院,一進山門,跑到後面的法堂裏,要跑兩個小時,那真是壯哉!夠偉大!那都是塔寺堅固時期建造的。到了第五個五百歲,也就是末法時代了,這是「鬥诤堅固時期」,佛弟子本來是和合衆,現在一點都不和合,鬥诤到底,堅固不動。這個時期的佛弟子也不再去研究解脫、禅定、多聞,也不發心修塔、修寺,他們的功夫就花在互相嫉妒、障礙、造口業,你看多可悲啊!這怎叫法運不垂末呢!講到這裏,我不依「心印疏」與「新眼疏」兩部注解的解釋,爲什麼呢?因解釋這「後五百歲」,講到第五個五百歲不能用,爲什麼不能用呢?按我們中國的佛教曆史,已經是叁千年以上了,按南洋小乘佛教的曆史已經是兩仟五百二十二年了。五五二千五,那五個五百歲都過去了,連小乘佛教曆史都過去了,那麼「金剛經」也就不要講了,再也生不起信心來了,那不是完了嗎?你要曉得,這是不能按那個古老的注解,死板板的來解釋這「後五百歲」。如來的法運不是有一萬二千年嗎?末法有一萬年,在一萬年中,如來只說五個五百歲,以後第六個五百歲,第七個五百歲沒有說,可是法運還在,還有九千五百年,都叫鬥诤堅固時期,反正是鬥诤越厲害就是了。這個最後五百歲又怎樣解釋呢?就是一萬二千年最後的五百歲,還有佛法在,還有「金剛經」流通,有善根的衆生,他對「金剛經」還能生起真實的信心。我們現在是剛剛過了五個五百歲,是第六個五百歲的衆生,我們也一定能生起信心。這樣子解釋,才能攝受衆生,不然的話,你按古人的注解,解到第五個五百歲,那最後的五個五百歲時,你就不能了解,爲什麼?因爲現在佛教曆史已進入到第六個五百歲,那怎麼辦呢?所以我一直在強調,你們看注解要靈活的去看,采取注解的長處,棄去注解的短處。前面我在解釋「無余涅槃」不依「心印疏」,也不依「新眼疏」就是供給你們參考的好例子,這一點你們一定要記住。如來上面的言說,就把須菩提的懷疑心給破掉了,你不要懷疑衆生沒有人相信我所說的妙法,這個言說,這個章句。不要說如來在世有衆生「能生信心」,如來涅槃後,正法時代,像法時代,末法時代乃至到了如來法運一萬二千年最後五百歲,也就是末法一萬年的最後五百歲,還有「持戒修福者」的衆生,對于這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能生信心」這一句是如來答覆須菩提問:能生信,不能生信的問題,以此答覆到「能生實信不?」的「實」,就是生出一個真實的信心,不是馬馬虎虎的信心,不是糊糊塗塗的信心,而是真正對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高深道理有所理解,有所認識而生出的真實的信心。要特別注意這裏有一句最重要的話,不是在世間上末法時代的衆生都有這種理解,這種認識,而是個「有持戒修福者」的人。「金剛經」上沒有講到偏空的道理,前面講「離相度生」這是因爲你是個菩薩摩诃薩,你要去度生故,「無住行施」,這是因爲你還得去行施,那又怎會落到「空」的一邊呢?爲了使你明白所謂「無住行施」就給你說個比喻,爲什麼叫你布施不要住相,這樣你才能得到像十方虛空不可思量的大福德,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怎會落到空呢?所以要學「金剛經」一定要聽善知識講,要去看古德善知識的注解,這樣子去學「金剛經」才不會落到空空洞洞的空,這樣才不會害己,講給人聽也不會害人。尤其是講第六分「持戒修福」這四個字,不是說「後五百歲」就有人生信,還得有個條件,就是這個人得「持戒修福」。在末法時代能「持戒修福」的衆生不是指一切衆生,只指著佛弟子而言就很少了。我們現在才剛剛到第六個五百歲的開頭而已,你看看現在的佛弟子「持戒」的不是很少嗎?「修福」的不是也很少嗎?而到了最後一個五百歲,居然有能夠「持戒修福」的佛弟子,那真是希有中之希有,所以他有這個善根才能對「金剛經」講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高深的道理生起真實的信心。對這一點,我現在只講叁種道理來解釋「持戒修福」配到這個甚深的「般若」之理能生真實信心的問題。
第一種道理,「持戒」能止惡生定,「修福」能生善攝慧,所以他對這個「般若」深奧之理才能生起真實之信心。「般若」是慧學,怎樣才能開智慧呢?「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楞嚴經」上講的,第一得修定,若沒有定又怎能啓發出智慧呢?而要得到定則得「持戒」。如來說的佛法不出戒、定、慧叁無漏學。「般若」屬于慧學,要得慧學必須得定,要得定則要持戒。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惡,止惡才能生定,生起定來就可以發慧了,這是第一句的解釋。第二句解釋「修福」,「修福」能生善攝慧。「修福」要怎樣去修呢?「金剛經」上第四分說「無住行施」能得到無量的福報,這不是「修福」嗎?由此可知「修福」便得行布施,行布施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樣就能生起一切善法,才能攝取智慧。有一點我要大家特別注意,就是「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這個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國大陸親近慈舟大師時,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開示才覺悟過來,才明白的道理,以下是我與慈舟大師親近時的一段小故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的故事,那時我爲了要開智慧,常常和慈老擡杠子,把他氣得滿臉發紅,但是他老慈悲心重,並不因此棄舍我,很耐心地和我辯論下去。他舉出一個最好的例子,在當時大陸上,大叢林很多,那些方丈大和尚我們都瞧不起他,不明白他是怎樣當起大和尚來的,他不會講經也不會說法,但是他當起大叢林的方丈大和尚,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飯呢!他有福氣也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福報,你要是不相信,把那大叢林交給你去辦,這樣一來你會弄到大家沒有飯吃,何以故?因爲一二百人吃飯可不是簡單的事啊!所以說你雖然會講經說法,你有智慧。但是你沒有福報。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會講經說法,但是他有福報,他能領衆一二百人跟他吃飯沒有問題,這是一種道理。但是「福能攝慧」你還得注意,何以故?因他能請你這位有智慧的法師去講經,他能把你攝住,在當時大陸上的叢林,每逢夏季都要請法師講經,都開大座講叁個月的經,他請你法師去講經是要花錢的啊!但是這個沒有問題,他有福報。他可以把你這個有智慧的法師攝住到他那個有福報裏面去,可是他若把大叢林交給你,你沒有福報,弄得大家都沒有飯吃,你這個「慧不能攝福」,以上都是慈舟大師開示的。後來我覺悟過來,我那個「攝慧」的「攝」字,不容易用上,這要注意:「你不行布施,你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來,你又怎能攝取智慧呢!」。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盡去研究經典,讓你會講會說了,都不是真實的信心,講出來的都是講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所以你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才能生出真實的信心。
現在講第二種道理,這「持戒修福」是大乘的基礎,「般若」法門才是大乘的究竟,這個大乘法的究竟就是開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生出來便不能成佛。但是要依那個法門才能把般若智慧啓發出來呢?這就得有個般若智慧的基礎,而「持戒修福」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這一層道理也是依著第一種道理來的。第二種是「持戒修福」的人有的著相,他以「持戒修福」爲究竟,這就錯了。前面已講過度衆生要「離相度生」,行布施要「無住行施」,爲什麼呢?因爲你一著相,就變成有漏的福報,一旦落爲有漏的福報,那你第二生享福,福盡之後,第叁生決定是不如意的。所以說「持戒修福」不是究竟之法,你還得再進一步去面對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實的信心。所以佛以此說引進那些「持戒修福」的人,叫他們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門。
第叁種道理,爲什麼要對這個高深般若生信心,要「持戒修福」呢?研究般若的人,往往易于偏執空理,他一切不執,但執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他就是不肯「持戒修福」,這有兩種人,一種是不出…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