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著相,我著相去供養報身佛這總可以吧!這就是己二、防轉成疑,再分二小科,庚一、防報相可住疑,庚二、防究竟無佛疑。
己二、防轉成疑(分二)
庚一、防報相可住疑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這段經文又推進了一層,按文字上解釋,你既然把佛的相打破了,要知道學佛的人,最難破的相,就是佛相、法相,認爲學佛法不執著怎麼學呢?這一執著要把它破掉是很難很難的,現在就是先破佛相,既然能夠破掉了,不著相,就由這個不執著佛相把它推廣開來,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離一切相,這是按文字上推廣開來說的。按他懷疑上,連報身佛的相也是虛妄的,報身佛的相,他是在無量劫修無漏因,所修成的功德,他是應十地菩薩之機,等覺菩薩之機而示現的,因爲那些菩薩還有無明沒有斷盡,他還有相,所以報身佛就給他現個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其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十地菩薩慢慢地高,高到等覺,再高到成佛,佛與佛彼此沒有身相得相見,佛與佛沒有見面,爲什麼呢?因爲法身沒有二個,所以報身佛的相,你也不能執著,一執著還是錯誤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也。這樣一來,又生了一個疑惑,究竟是有沒有佛呢?下面「庚二防究竟無佛疑」,這一小科即解答這個疑惑。
庚二、防究竟無佛疑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你能見到「諸相非相」,「非相」就是「空」,就是「心經」上的「諸法空相」。若見「諸相」就是「諸法」,「非相」就是「空相」。因此「金剛經」的「諸相非相」也即是「心經」上的「諸法空相」。但是「金剛經」在「般若經」六百卷中,佛在講「金剛經」時,已講到五百七十七卷,換句話說,六百卷「般若經」已快講完了,接著就是講「法華經」,要把圓教從真空翻出妙有的道理出來了。因此假如你能夠「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你就能見到法身如來,就不會落到斷滅空。「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你見到法身如來就是妙有。所以「金剛經」的經文,要是你能看得懂,研究得透澈,那你心靈深處真正能得到法喜、法樂,聞到高深玄妙的佛法。說高深高到什麼程度?高到應化身佛你不可以著相,連報身佛也不可著相,玄妙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把應化身空了,報身空了,這時法身如來就顯現出來了,你看玄妙不玄妙?真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新眼疏」他舉示叁個譬喻,如來有叁個身,聽過五教儀開蒙都知道了,就是應身、報身、法身。「新眼疏」把這叁個佛身做了一個譬喻即法身等于水,報身等于水上起的光,應化身等于光中所現的影子。你一執著應化身,即把水中光明現出來的影子,把它當成真實的,那你一定會掉到水裏淹死。你沒有看見光,也沒有看見水,只看到影子,就要把影子透過那個影子那不是真實的。應化身是應凡夫二乘之機示現的。那麼那水上的光是真實的,光是報身,你沒有看見水就執著光,要曉得報身是應十地菩薩的機,是應等覺菩薩的機現出來的,水上的光,是由水上現出來的,因此你得透過光的那一層道理才能見到水。「若見諸相非相」,把水上現的光、影子都透過了,就看到水。也就是說把「諸相非相」都透過了,這就見到法身如來。要曉得並不是要離開光,離開影子,另外找水。你要找水就是在現光、現影子的時候的水中去找。你懂得這個道理,報身佛也就是法身,應化身佛也是法身,懂了這個道理,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懂這個道理,你執著的應化身不是佛法,你執著報身佛也不是佛法,因爲你執著的都是虛妄之法。如來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法難學就在這裏,若是你明白了這個道理,千經萬論一個理,不會有兩個理,兩個理還叫真理嗎?因此你把一部「金剛經」研究通,一經通則經經通,各部經也通了。「金剛經」你現在不好好聽,將來講「大乘起信論」還是聽不懂;再講「圓覺經」也還是聽不懂;這樣講到「楞嚴經」時,你聽了半天又費力,又冤枉,根本聽不懂。其實你懂了「金剛經」的道理,「楞嚴經」的道理你也會內心了然的。「楞嚴經」講的是什麼道理呢?「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不就是「金剛經」上這一段經文「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道理嗎?即一切法離了一切法的相,你能不執著,你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那一切法不都變成法身理體,因法身遍一切處。那一切法不就是法身嗎?所以懂得了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應化身是虛妄之法,報身也是虛妄之法。如果你不用功,而去起惑,造業,將來墮落叁惡道,那還不算冤枉。但是你用功,不了解佛法,天天在那裏拜佛,念「金剛經」,結果得不到真實的利益,那才真冤枉。你不貪名不貪利,天天拜佛,天天念「金剛經」,結果不了解,你拜的那尊佛是什麼佛?他不是木頭雕刻的嗎?他不是泥巴塑的嗎?那尊佛是法身如來嗎?你天天拜他幹什麼呢?「金剛經」是白紙印上黑字,你天天念他幹什麼呢?這麼一說,你這個心就沒有地方擱了。假如你說是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那麼要我上那兒去拜法身佛呢?這就要你透過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要去執著,乃至于釋迦佛生于印度對著須菩提說法,當面問須菩提:「你可以在我這丈六金身,叁十二相中見到法身如來嗎?」須菩提悟到這個道理,答說不可以。同樣的,你是否可以依著白紙黑字念的「金剛經」而懂「金剛經」的道理嗎?答案是不可以,因爲白紙黑字是個生滅法。可是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一切法都是佛法,白紙黑字印的「金剛經」就是「文字般若」,這「金剛經」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諸佛,怎麼可以不念它呢?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來念「金剛經」,那利益就更加大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啊!你說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嗎?不是佛,但是佛的法身遍一切處,還不遍到那泥塑木雕的佛像嗎?你懂得這個道理,那你所拜的泥塑、木雕的佛像,就是法身佛了,這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就見到法身如來。這道理不是很容易明白了嗎?可是講起來,可真玄奧,所謂「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在這個地方講,「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是斷滅空,不是沒有的,因爲見到法身如來,怎可以說是斷滅沒有了呢!但是我們要了解,法身如來不是報身如來,不是應身如來。報身、應身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法,這法身如來就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是在那個「諸相非相」那裏見到法身如來,不是離開一切相,另外去見到法身如來。所以說:「即一切法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樣子你就見到法身如來。懂得這個道理,那你在用功,跟你不懂得用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金剛經」第叁分,第四分,第五分離開「心印疏」「新眼疏」,我道源另外有一個研究心得,第叁分離相度生,是教導我們發大願,即發彌勒菩薩偈頌的四種心。發了大願後,還得立大行,第四分無住行施即立大行,對一切衆生行財施、法施、無畏施,但不住相,這種無住行施叫立大行。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叫證大果。我發了大願,不是空願,依願引行,引出那第四分的無住行施,依行填願,即填滿第叁分的大願,結果功德圓滿,那你不就成佛了嗎?我度衆生要離相,我行布施要不住相,這就是「若見諸相非相」了。爲什麼我度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因爲「諸相非相」。我爲什麼行布施要不住一切法,不住六塵?「菩薩應如是布施不著于相」,因爲「諸相非相」。這樣發願離相度生,這樣立行無住行施,那結果「即見如來」,證了大果。講到這理,全部「金剛經」的道理都有了,即發願、修行、證果全部都有了,那麼下面的經文還要講不講呢?這就要看你是不是上根利智,你是上根利智的話,不要講也可以了,可是中下之根呢?不講還是不行。這叁分所講的發大願你是發了,立大行還沒有做,證果還沒有講。這叁分合起來就是下面就要講到的第六分,這分重點在于要我們生清淨的信仰心,這個信仰心還沒有建立起來,信、解、行、證第一部功夫還沒有得到,所以要講第六分(總結開示降住竟)。
正信希有分第六
丁二、成就信心(分四)
戊一、顯信具德(分二)
己一、深生實信德(分叁)
庚一、當機問信
「正信」者不偏于空,不偏于有,這正信之心甚爲「希有」,不容易發出來,而要發生出來,故說「正信希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這「頗有」兩個字是含有輕疑之詞,不敢說沒有又恐怕沒有,疑惑是疑惑了,但很輕微,並不嚴重,故用「頗有」兩個字。因爲須菩提聽「金剛經」聽到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贊歎道:啊!太好了!太好了。但是也正是因爲它的道理太玄,太妙了,其他的衆生夠資格理解嗎?他在爲衆生擔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如來在世的時候說的法叫「言說」,結集經藏,結集出來的叫「章句」,就是指前面第叁分「離相度生」,第四分「無住行施」,第五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些「言說」,這些「章句」,詳細的說是包括前面叁分的經文。標其綱要就是「離相度生」、「無住行施」、「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幾句,能不能因此生起真實信心呢?他在爲衆生擔憂。
庚二、如來答有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下面經文就是佛呵斥他,「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佛向須菩提指出,你可不要這樣講,你若是這樣講,是講得不當,是在輕視衆生,看不起衆生。先截斷他的疑惑說話,爲…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