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有人欺負我的時候,我開始發出怒氣跟恨意。我開始用負面情緒來回應這件事情。就是這裏讓我開始痛苦的,在這之前痛苦並不存在。痛苦的原因並不是誰誰誰欺負我,或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了。痛苦的原因在于我對這些外在的事情起反應。這才是痛苦的真正原因。你光是這樣聽我說是無法了解的,這也不是靠讀一些典籍,在理智的層次、情感的層次、或信仰上的層次來接受它就能了解的。對法的了悟只有在你走入內心去真正體驗時,才會發生。
這就好比說,我不小心把手放到火裏去了。自然的律法是:火會開始燒我的手。我會把手移開,因爲我不喜歡被燒。下一次,我又不小心把手放到火堆裏了。再一次的,手又被燒了。再一次的,我又把手抽回來了。同樣的事情可能一而再、再而叁的發生,直到我了解了:「這是火啊!火的本質就是燃燒。所以我最好不要再把手伸進去了!」這就變成一個教訓,這樣我才能開始在經驗的層次上了解到不能把手伸到火裏去。
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體悟法的真谛,我們可以用一個在古印度相當盛行的方法。要了解法就要觀察自己內在的實相。這個方法的名字就叫做Vipassana(內觀),意思就是用特別的方法來觀察實相。也就是說用正確的方法來觀察實相,不是去看事情似乎的樣子、表面上的樣子。也不要用任何信仰、哲理、幻想加諸其上,就僅只是用科學的方法好好觀察就可以了。
比方說,當怒氣升起時,你就只是觀察怒氣升起的這個實相。把自己跟外在這個讓你發怒的東西切離開來,就只是觀察。就憤怒的實相觀察憤怒,就怨恨本來的樣子觀察怨恨,就你的自我呈現的樣子觀察自我。觀察所有心底浮現上來的不淨雜染。就只是觀察,客觀的觀察,而不融入那些負面的情緒。
要保持客觀的觀察是很困難的。當怒氣升起的時候,整個人就像火山爆發一樣,怒火的威力會把我們給吞噬。當我們這樣被怒火帶著走的時候,是不可能觀察憤怒的。我們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事。然後我們才開始懊悔:「我不該這麼做的。我不該這樣響應的。」然而下次當類似的情況發生時,我們又會重蹈覆轍,因爲我們尚未在自己的內部體驗實相。
如果你學會從內觀察自己,你會注意到,當怒氣在心中升起的時候,身體會同時出現兩種變化。在粗糙的物質層次,你會發現隨著憤怒、憎恨、惡念、激情、自我等這些不淨雜染的升起,呼吸也跟著不正常了。呼吸不可能正常。呼吸會加快,變得更粗重。而一旦負面情緒走掉了,你就會注意到呼吸又正常了。呼吸慢了下來,不再粗重了。這是在粗糙的身體層次我們所會觀察到的。
在較細微的層次則有另一個變化。因爲心物相互關連,身和心會不斷互相影響。身心彼此的互動在我們內部不斷的運行著,不分日夜。在較細微的層面,我們體內會開始産生一些生化反應。當這些電磁反應開始出現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好的內觀禅修者,你就會注意到:「看哪!憤怒升起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熱會傳遍全身上下,身體會激動起來,全身都跟著緊繃了。
什麼都不用做,只要觀察就可以了。不要做任何事,就只是觀察。不要試著把憤怒抛開。也不要試著消除憤怒呈現出來的表象。就只是觀察就好了,觀察。繼續地觀察,然後你就會發現憤怒的能量越來越弱了,直到消失。如果你試著壓抑憤怒,憤怒將會跑到潛意識裏去。壓抑是沒有辦法讓它消失的。
每當我們痛苦的時候,我們都會把罪過怪到其它外在的人事物上,然後努力地想改變外在的世界。我們會想:「都是某某某的錯。我會這麼悲慘,就是他造成的。如果他能不再那樣,我就快樂了。」我們想要改變別人。但這可能嗎?我們能改造別人嗎?好吧,就算我們真能成功的改變一個人,但誰能跟你保證世界上不會有其它的人做出你不喜歡的事呢?你不可能改變全世界。聖人、智者、及那些開悟的人都發現,方法是「改變自己」。任由外在的世界是怎樣就怎樣,但你要不爲所動。事實上發生了什麼,你就觀察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內觀的方法,這個可以幫我們了解自己、了解實相的方法,我們是沒有辦法跳脫出來的。
舉例來說,痛苦的時候,你可能會試著轉移注意力。你感到痛不欲生,偏偏你又沒辦法改變別人,或改變外在的環境,所以你就試著讓頭腦轉到別的事情上去。你可能會去看電影看表演,或更糟,去酒吧或去賭場,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也許短時間內你覺得煩惱走掉了。但這只是你的幻覺,痛苦其實不曾遠離,一切都還在那裏。你做的只是轉移注意力,此時痛苦卻已經在你心裏紮根了。時機一到,火山又會一次又一次的爆發,然後你又會被憤怒跟痛苦牽著走。這並不算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還有一種,這次就叫做「宗教」。你會跑去寺廟、教堂、清真寺那類的地方,開始誦經或禱告。這次注意力又暫時轉移到其它事情上了,你也許又開心了許多。但還是一樣,你只是用躲來逃避問題而已,你並沒有面對問題。古印度的Dharma(法)不是這麼做的。
我們必須面對問題。當內心升起任何煩惱的時候,就面對煩惱。藉由客觀的觀察煩惱,你可以直抵煩惱最深層的源頭。如果你能學會客觀地觀察痛苦最深的根源,你會發現這些源頭會開始一層一層地剝除掉了。當他們一層層地剝除幹淨,你才會從痛苦中脫離出來。你不壓抑負面情緒,也不用言語或行動的方式把它發泄出來,傷害別人。就只是觀察。什麼都不用做,就只是觀察。
這個方法是印度的瑰寶。不幸的是,印度沒有把這個好方法保存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Dharma(法)這個字的真正意涵被人們所忘記了。而現今當道的是印度教的法、佛教的法、耆那教的法、回教的法。如果我們說「印度教的法」,那意味著「印度教」才是重點。可憐的法啊,只能退居幕後,被逐入黑暗的角落中。「法」沒有價值了,因爲「印度教」比較重要。當我們說回教的法,那表示「回教」才是重點。當我們談到佛教的法,那就表示「佛教」才是重點。談到耆那教的法,那麼「耆那教」才是重點。好像法不能獨立存在一樣。但法本身就是一塊瑰寶啊!法講的是自然的法則、不朽的真理。我們如果只注重那些法的派別,我們就錯過法的價值了。我們會忘記法的真實意涵。
一個人若是把重點擺在「印度教的法」,他就不會把重點擺在法本身了。印度教的法、印度教的儀式、典禮、裝飾等等變成了這個人的重心。這個人會行所有的這些儀式,然後自以爲很「如法」。同樣的,一個人也可能把重點擺在回教、錫克教、或佛教的法上,然後自以爲很「如法」。但這個人身上可能一點法的影子都沒有。因爲他的心裏還是裝滿了那些不淨的、負面的東西。他以爲他行了那些儀式跟典禮、上教堂或上寺廟、背誦這個經文或背誦那個經文,他就是一個如法的人了;這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覺啊!結果事實是怎樣呢?這些宗派把我們帶到何處了呢?我們離法越來越遠了。
判別法的一個很好的准則是:「我的心靈有沒有變得更純淨了呢?」舉行任何典禮或儀式並沒有什麼錯,上教堂或寺廟也不是不行。可是你應該不停的自我檢視:「這些典禮和儀式有沒有讓我的心靈更加潔淨呢?讓我不再憤怒、憎恨、不再充滿惡念、敵意跟自我呢?」如果有幫助的話,那就好,非常好。
而如果沒有任何改善的話,那你應該看得出來你只是在自欺欺人而已。你會知道:「即使我的內心看起來好像平靜一會兒了,但我只是在欺騙自己;因爲我還沒有從痛苦中跳脫出來,還有很多不淨雜染。這些不淨雜染深埋在我的潛意識裏,而我的潛意識是這些雜染的倉庫。」我們生生世世都攜帶著這個倉庫,從一世走到下一世,再到下一世。我們可以選擇補充更多貨源、更多雜染,或選擇把倉庫清幹淨。
大部分的人選擇添加貨源,也因此這些人變得越來越痛苦。那我們該如何把心靈的最深處清幹淨呢?透過智識上的了解、信仰、或感情上的信念,我們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心的表層幹淨些。但若要將這些不淨雜染連根拔起,我們就得照自然的法則來努力。自然的法則說,只要我們心中動了任何不淨的念頭,這個不淨雜染的源頭就會往心的最深處紮根。而一直與我們內心深處保持感應的,就是身體的感受。
不分晝夜,不管你是睡著還是醒著,你內心的最深處(所謂的「無意識」)都沒有一刻是無意識的。它一直在意識著身體的感受。一有舒服的感受,它就以「貪愛」(raga)來做反應。一有不舒服的感受,它就以「厭惡」(dvesha)來做反應。貪愛,厭惡,貪愛,厭惡,變成了內心深處反應的行爲模式。一天二十四小時,日以繼夜、無時無刻地,身體內部都不斷地産生感受,而內心深處也不斷地在起反應。心變成自己行爲模式的奴隸。除非我們打破這個模式,不然我們要如何從痛苦中跳離出來呢?我們變得只會清理心的表層,然後自欺欺人,而忘記問題的根源。根不幹淨,心無論如何都不會幹淨。
內觀是印度的一個法門。吠陀經(the Rig Veda)便對內觀贊賞有加。這部印度最古老的典籍對內觀是這麼贊揚的:
Yo viovabhih vipaoyati bhuvanah
sanca paoyati sa na paroadati dvioah.
以完美的方法修習內觀的人,將可以跳脫厭惡跟憤怒。內心將會變得純淨。
然而你得要身體力行才行。如果你只是不斷地背誦這段吠陀經的經文,那有什麼用?如果你不斷地誦念:「這塊蛋糕是甜的,這塊蛋糕是甜的。」但你不把蛋糕放到嘴裏去,你會嘗到甜味嗎?身體力行去修習內觀比在智識上的層次去了解,或在情感上、信仰上去接受還要重要。這個修行就是Vipassana(內觀)。
很…
《法與派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