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葛印卡老師答問的寶庫(一)

  葛印卡老師答問的寶庫

  放棄虛假的幻想,邁向真理, 願我們繼續一步一步地走,向真實的目標前進。

  自1969年始,在葛印卡老師的正法工作過程中,他已經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內觀學生及其它人問過上千個問題。

  這些問題涵蓋極吸引人的範圍,從法是什麼、內觀禅修、人生的目標、人類的痛苦、上帝、輪回到失眠…

  這些答複與問題已經按照問題的性質,大體上被分類成種種部分。在最後的一個部份,歸屬在「 內觀的修行」 中,爲內觀學員提供了有關這修持的澄清。

  然而,必須記住的是,葛印卡老師最喜歡給予的答複總是﹕「你必須親身體驗真理。只有這樣,它才會成爲你的真理。不然,它只是他人的真理。」

  對于內觀學員,葛印卡老師時常強調,真正的答案只能來自持續與正確的內觀練習。

  因此,這個問答寶庫,是作爲內觀學員的一項指南和啓發,以及對非學員的一種鼓勵,以便能參加內觀課程,並直接地體驗它的無限利益。

  願一切衆生快樂!

  問題歸類爲:2000年9月4日更新

  耽溺,靈魂,憤怒,焦慮,執著,佛陀,因和果,脈輪,兒童,心理情結,專注,習性,貪愛,法∕正法,法的力量,死亡,自我,情緒,平等心, 逃避現實,斷食,食物,上帝,快樂,誠實,催眠術,失眠,業力(因果報應),人生,解脫,世間,咒語,慈悲觀,隨喜,心,道德的行爲, 疼痛,安詳,監獄的課程,輪回,無私的服務,性,社會,痛苦,波動,內觀課程,內觀大塔,內觀禅修法

  有關內觀修行的澄清(依照內觀學員們所發問的)

  耽溺

  問﹕我們如何能避免像對吸煙的耽溺?

  答:有許多不同類型的耽溺。當你修持內觀時,你將了解到你所耽溺的實際上不是那特定的物質。表面上看起來你好象耽溺于香煙、酒、毒品、蒟醬葉(槟榔葉)。但實際上,你是耽溺于身體上的一種特定的感受,由特定的物質所引起的一種生化之流。同樣的,當你耽溺于生氣、激情等時,這些也都和身體的感受有關。你的耽溺是對這些感受。透過內觀,你脫離了那耽溺、所有的耽溺。它是很自然的,很科學的。就嘗試吧,你將會體驗到它如何發生效用。

  靈魂

  問﹕什麼是「我」(atma)、「靈魂」?

  答:修持內觀,你將會發現在你內在發生的實相。你將會注意到你所謂的「靈魂」,「我」(atma),只不過是心的反應,是心的一部分而已。而你一直在這幻想下認爲︰「這就是『我』」。透過內觀的練習,你將了解這個「我」不是恒常的。它是一直在變化,總是短暫的。它只不過是由大量的次原子微粒組成,總是處于變遷和流動的狀態。這只有透過直接地體驗,對「我」的幻想才會消失,接著是對「靈魂」的幻想的消失。沒有了幻想和錯覺,所有的痛苦也就消失。然而,這必須經由體驗。光是接受哲理的信仰是不會發生的。

  憤怒

  問﹕一個人如何脫離憤怒?

  答:透過內觀的修行吧!內觀的學生在憤怒時觀察呼吸,或者所引起的身體上的感受。以平等心,沒有習性反應的做這樣的觀察。這憤怒很快地就減弱然後消失。透過內觀的不斷地修行,心的習慣模式對憤怒的習性反應就會改變了。

  問﹕我無法壓抑我的憤怒,即使我嘗試這樣做。

  答:不要壓抑它。去觀察它。你越是壓抑它,它就越進入你心的更深層。這些情結會越來越強,然後你就很難擺脫它們了。不要壓抑,不要發泄。只是觀察。

  焦慮

  問﹕我總是充滿焦慮。內觀能幫助我嗎?

  答:當然可以。這就是內觀的目的--使你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焦慮和憂愁是最大的痛苦,而且它們的存在是因爲你的內心深處有某些不淨染汙。透過對內觀的修行,這些不淨染汙將會浮現到表面上,並且逐漸地消失。當然,這需要時間。這沒有魔術,沒有奇迹,沒有上師的涉入。某人只是對你指出正確的道路。你必須親自走在正道上,努力地從你自己的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執著

  問﹕你曾說過不要對東西執著。那麼對于人呢?

  答:是的,對于人也是一樣。你對一個人有真愛,對這個人有慈悲的愛,這是完全不同的。然而當你有執著時,那你就沒有愛了,你只是愛自己,因爲你期待獲得某些事物--物質、情感等--從這個人身上。不管你對誰執著都好,你是在期待某些回報。當你開始真正地去愛這個人時,那時你只是付出,單向地付出。你不期待任何回報,那麼執著就會消失。緊張消失。你是如此地快樂。

  問﹕沒有執著的話,世界怎麼能運作呢?如果父母不執著的話,那他們甚至不會照顧他們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執著的去愛或投入生活呢?

  答:不執著並不意味著漠不關心;正確的說法是「聖潔的無分別心」。作爲父母,你必須以全部的愛,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但沒有執取。出于純淨、無私的愛,你就是盡了你的職責。假設你照顧一個病人,盡管你悉心照顧,他還是沒複原。你不會開始哭泣;因爲那是無濟于事的。以一個平衡的心,你嘗試用其它的方法幫助他。這是聖潔的無分別心:既不是沒有行動也不是起反應,而是以平衡的心來采取實際的、正面的行動。

  問﹕去做一項正確的行動是否是一種執著?

  答:不是。你只是盡力做到最好,要了解這結果是超越你的掌控。你就盡你的本分,而把結果留給法則、正法。

  問﹕…那就是故意犯錯了?

  答:如果你犯了錯誤你就接受它,並嘗試下次不再重犯。你可能再次失敗;再次你微笑並且試試用別的方法。如果你能夠面對失敗而微笑,你就是不執著。如果失敗使你沮喪,而成功使你得意揚揚的,你一定是執著的。

  佛陀

  問﹕你不斷地提到佛陀。你是在宣揚佛教嗎?

  答:我對于「主義」不感興趣。我教導法,而那就是佛陀所教導的。他不曾教導任何的「主義」,或任何派別的教義。他所教導的東西,是每個出生背景、每個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夠獲益的。他所教導的方法,使一個人能過著對自他都充滿利益的生活。佛陀不會只是說教:「啊!人們啊!你們應該這樣生活,應該那樣生活」。佛陀教導實用的法,以實際的方法去過有益于善的生活。而內觀是這實用的技巧,引導人們過真正快樂的生活。

  問﹕所有佛教的禅修方法在瑜珈中都已經知道了。在佛陀所教導的禅修中有什麼新鮮的?

  答:今日所謂的瑜珈實際上是較後期發展的。柏丹伽力(Patanjali)的時代大約晚佛陀五百年,而在他的《瑜珈經》當中,自然地可看出是受到佛陀教法的影響。當然,瑜珈的修行在佛陀之前就已經在印度盛行了,而他本身在未證悟以前曾體驗過這些方法。然而,所有這些方法,只限于戒(道德)和定(心的專注),其專注力最高可達到八種禅那 ( jhana ) 的境界,八種定的層次,但此仍屬于感官體驗的領域。佛陀則發現了第九禅那,而那就是內觀,這種洞見的開展將引導禅修者達到終極目標,而超越感官經驗的痛苦。

  因和果

  問﹕是否有無因而生的偶發事件?

  答:沒有一件事情的發生是沒有原因的。這是不可能的。有時以我們有限的感官和智力不能清楚的找到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原因。

  問﹕是否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已事先注定了?

  答: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的行爲確實會帶來果報,可能是好的或壞的。它們將決定我們現在的生活形態,也就是我們現在大致的情況。但這不意味著我們的遭遇是注定的,由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爲所注定,而再沒有其它事情會發生。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過去的行爲影響了我們生命之流,導向愉悅或不愉悅的經驗。但是,現在的行爲也同樣的重要。自然賦予我們能力,使我們成爲自己當下行爲的主人。有了這種自主性,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未來。

  脈輪

  問﹕內觀對于脈輪的影響是什麼?

  答:脈輪只不過是在脊髓上的神經中樞。內觀帶領你達到一個階段,讓你能夠感覺到身體裏每個微細原子的活動。脈輪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這種活動可以在整個身體經驗到。

  兒童

  問﹕你對教導孩子們正法有何看法?

  答:最佳的教導時間是在孩子未出生之前。在懷孕的時候,做母親的應該修持內觀,以便孩子也接觸到它,並誕生爲一個正法的小孩。不過,如果你已經有了小孩,你仍然可與他們分享正法。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八歲以下),你可在每次靜坐後和在他們就寢時間,將慈悲回向給他們(這種慈悲觀的方法,是和一切衆生分享善意及慈悲的波動,在內觀課程的第十天早上教導)。這樣,他們也能從你修持的正法中受益。而在他們稍長大時,以他們能夠明白和可接受的方式,向他們講解一些正法。如果他們能了解它稍許多少,那時,教導他們幾分鍾的觀息法。不要透過任何方式給孩子施壓力。只是讓他們和你一起坐,觀察他們的呼吸幾分鍾,然後就讓他們去玩。讓他們覺得靜坐就好象玩遊戲;他們將會喜歡它。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必須過著健康正法的生活,你必須做孩子的好榜樣。在家中,你必須建立一個和諧與安詳的環境,那將有助于他們長大成爲健康和快樂的人。這是你可以爲孩子做到的最好的事。

  問﹕對于有幼兒的母親,且要持續她們的練習有所掙紮,你可以給予忠告嗎?

  答:爲什麼會有困難呢?即使小孩是抱在膝上,你仍然可以練習。你可以送慈悲給小孩。你可以送慈悲給其它人。你必須學習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持續你的正法。因此,把正法應用在你所有的職責上。母親的本份是以正法的方式來照顧孩子。

  問﹕有必要將內觀引入教育嗎?

  答:當然。內觀是生活的實用科學。下一代一定要在很年輕的年紀學習這門科學,如此一來他們可以過健康的生活、和諧的生活。如果他們了解純淨的法,自然的法則,他們將依照自然…

《葛印卡老師答問的寶庫(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