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近叁十年大藏經價值▪P2

  ..續本文上一頁大字本《契丹藏》,八十年代開始,由山西省文物局和中國曆史博物館共同組織人員進行了整理,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大型圖冊《應縣木塔遼代秘藏》,給予全面揭示。整理人員在木塔中清理出遼代文獻共九十二件,其中刻本佛經四十七件,包括被認爲是《契丹藏》的經卷十二件;其他印刷品八件,寫本佛經叁十件,佛像七幅[6]。據圖錄介紹,十二卷《契丹藏》如下:

  (1)、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垂"字型大小;

  (2)、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四,"愛"字型大小;

  (3)、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愛"字型大小;

  (4)、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五十一,"首"字型大小;

  (5)、後秦鸠摩羅什譯八卷本《妙法蓮華經》卷第二,"在"字型大小;

  (6)、唐玄奘譯《稱贊大功德經》一卷,"女"字型大小;

  (7)、隋阇那崛多譯《大法炬陀羅尼經》卷第十叁,"靡"字型大小;

  (8)、失譯七卷本《大方便佛報恩經》卷第一,"欲"字型大小;

  (9)、東晉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卷第叁十六,"清"字型大小;

  (10)、唐玄奘譯《阿毗達磨發智論》卷第十叁,"弟"字型大小;

  (11)、宋法天譯《佛說大乘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一卷,"刻"字型大小;

  (12)、遼德雲集《一切佛菩薩名集》卷第六,"勿"字型大小。

  經過學者研究,基本認定這十二件中,有7件,即1、7、8、9、10、11、12屬于遼刻 《契丹藏》,2、3、4、5、6號應該是單刻零本[7]。

  據日本《東文選》卷一百一十二載高麗僧宓庵《丹本大藏慶贊疏》一文記載,《契丹藏》還存在一種小字本系統:"念茲大寶,來自異邦,帙簡部輕,函未盈于二百,紙薄字密,冊不滿于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工而就。" 1987年河北省豐潤縣天宮寺塔維修,發現十余種佛典,其中有幾種經典刊有千字文編號[8]:

  (1)、《佛說熾聖光消災經》,"卿"字型大小;

  (2)、《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壁"字型大小;

  (3)、《大方廣佛花嚴經》,從"平"至"伏"字型大小。

  《佛說熾聖光消災經》曆史上有兩譯,一爲唐不空譯,名《佛說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在房山石經中,它的名稱爲《佛說最勝無比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消災吉祥陀羅尼經》;另一種爲唐代失譯本,全名《佛說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如來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經》。這兩部經都收在房山石經中的金代刻經中,千字文號都爲"槐",與"卿"爲前後,相差一個字,金代刻石的底本應是遼刻《契丹藏》,爲什麼措開了一個字,還要研究。朱子方先生認爲,這部經是根據《契丹藏》刻成,"小字,本頭亦小……應是坊間刻印本"。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壁"字型大小,與房山金代天會十五年(1137)刻石的千字文號正相同。

  《大方廣佛花嚴經》八十卷,一函八冊,千字文號從"平"至"伏"字,是《契丹藏》本或與之有關系的單刻本。

  小字本《契丹藏》的數量甚少,所有資訊都應該重視。

  2005年,竺沙雅章先生在"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佛經國際學術會議"中,公布了一批由他鑒定的遼代刻本佛經,其中數個帶有千字文編號,該編號與房山石經中的遼金刻石相同,他認爲,這批風格明顯的殘片,都是遼刻《契丹藏》[9]。

  2003年,竺沙雅章先生在《汲古》雜志上發現論文《黑水城出土の遼刊本について》,對上海古迹出版社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獻》中幾種被認爲是西夏刊本的《契丹藏》殘片作樂研究,指認出其中的部分殘片屬于《契丹藏》,部分殘片可能屬于《契丹藏》的覆刻本[10]。

  通過上述學者的研究,《契丹藏》的基本風貌及版式初步揭示了出來,極大地豐富了《契丹藏》的資料,爲深入研究《契丹藏》奠定了基礎。

  3、金藏

  1934年在山西省趙城縣廣勝寺發現的《金藏》,又名《趙城金藏》,由于隨後即來的戰爭環境,不少經卷散佚,中國國家圖書館現存4813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西藏薩迦寺發現550余件《金藏》,屬于元北京大寶積寺收藏品,又稱"寶積寺本"。任繼愈先生主編之《中華大藏經(漢文本)》即以這兩部分爲主體做底本,校勘編輯。

  《趙城金藏》散佚本國內不少單位有收藏。而海外收藏品的情況長期不明。2007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學者梶浦晉先生公布了在日本收藏的情況。各單位收藏品目錄如下:

  (1)、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十七

  妙臂菩薩所問經 四卷

  佛說大自在天子因地經 一卷 

  佛說如意摩尼陀羅經 一卷

  雜阿毗昙心論 卷第十一

  阿毗昙甘露味論 二卷

  隨相論 一卷

  (2)、京都大學文學部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卷第一百四十一卷第一百四十七至第一百五十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卷第八至第十

  (3)、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圓覺道場修證廣文 卷第十二

  (4)、慶應義塾大學

  深密解脫經 卷第四

  (5)、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叁昧大教王經 卷第七 首阙

  (6)、佛教大學圖書館

  (7)、天理大學天理圖書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一百十五

  阿毗達磨發智論 卷第九

  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 卷第一

  (8)、逸翁美術館

  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卷第十叁

  (9)、藥師寺

  雜阿毗昙心論 卷第八

  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卷第叁第四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八

  廣大蓮華藏莊嚴曼拏羅陀羅尼經一卷 

  佛說寶生陀羅尼經一卷 

  佛說蓮華眼陀羅尼經一卷

  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一卷

  佛說聖寶藏神儀軌經 二卷

  大金剛妙高山樓閣陀羅尼 一卷

  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 一卷

  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拏羅儀軌經 卷上

  (10)、個人收藏

  大方廣菩薩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卷第十七[11]

  自蔣唯心撰寫的《金藏雕印始末考》發表以來,爲《金藏》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有關該藏的不少問題尚未解決,其原因即在于金代記載崔法珍刊雕《金藏》的原碑已經沒有了,從明代修《永樂大典》以來,收錄在《永樂大典》中的有關文字都比較簡略,比如《析津志》、《永樂大典·順天府》、《金史紀事本末》等,都僅僅是原碑文的摘抄或轉抄,而原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由秘書丞兼翰林修撰趙沨書寫、翰林侍學士黨懷英篆額的記載崔法珍刊雕《金藏》情況的碑文《敕賜弘教大師雕藏經板院記》在明代中期已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筆者在整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品中,發現了這條佚失已久的碑文,它保存在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明代補刊《碛砂藏》本中間。明永樂九年,杭州惠因寺僧人補刊《碛沙藏》,感慨整理補刊經板之不易,想到當年崔法珍募緣刊雕《金藏》之艱難,遂將趙沨碑文全文錄在《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千字文編號"火九")和卷第一百五(千字文編號"文五")的經卷尾題後:

  "最初敕賜弘教大師雕藏經板院記:

  潞州長子縣崔進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叁歲斷臂出家。嘗發誓願雕造藏經,垂叁十年,方克有成。大定十有八年(1178年),始印經一藏進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經,于大聖安寺安置。既而宣法珍,見于宮中尼寺,賜坐設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經,已蒙聖恩,安置名刹。所造經板,亦願上進。庶得流布聖教,仰報國恩。"奉诏許之,乃命聖安寺爲法珍建壇,落發受具,爲比丘尼。仍賜錢千萬,洎內合五百萬,起運經板。至二十一年(1181年)進到京師,其所進經板凡一十六萬八千一百一十叁,計陸千九百八十爲卷。上命有司選通經沙門導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叁(1183年)年,賜法珍紫衣,號弘教大師。其導遵等,亦賜紫衣德號。其同心協力雕經板楊惠溫等七十二人,並給戒牒,許禮弘教大師爲師。仍置經板于大昊天寺,遂流通焉。韪哉!眷遇之隆,古未有也。自昔釋迦如來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靈山演法,各隨衆生根器利鈍方便,分別大小乘教,爲世津梁,後人因之。識心達本,悟無爲法者,不可以數計矣。然教法之興,雖系于人,亦由其時。自漢明帝,曆晉魏以來,雖有釋氏經典,所傳由未廣也。其後,玄奘、義淨二大士跋涉轇海,至天竺國,不憚艱苦,磨以歲月,得經教焉。自是震旦佛法備矣。是以城邑山林、精藍塔廟,或建寶藏,或爲轉輪,安置經典,爲世福田。若缁若素,書寫受持,頂戴奉行者,無處無之。蓋如來本願,欲使衆生見聞而獲福也。然今弘教大師借修苦行,以刊镂藏板爲本願。于是協力助緣劉法善等五十余人,亦皆斷臂,燃臂燃指,刳眼割肝。至有舍家産、鬻男女者,助修經板勝事,始終叁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嗚呼,可謂難也哉。己門人慧仁等,具言刊經本末,谒文于東平趙沨述記,時歲次已醜。

  仙林講寺袛殿鮑善恢爲是本寺藏典缺少,當往碛砂、妙嚴二刹印補,見彼經板多有朽爛欠缺,發心備板,化募衆緣,命工刊補,幸獲完備。今善恢自思,刊補小緣,經久歲月,率難成就。想當時弘教大師自幼出家,斷臂設誓,刊刻藏板,始終叁十年方得成就,實爲世間第一稀有功德,而複遇金世宗皇帝敕賜錢及號記焉。善哉!得非有是道,複有是人,有是人複遇是時,此其所以成難成之功,庶不負如來付囑之意…

《近叁十年大藏經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