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細介紹了這32冊《元官藏》的狀況,論文附有錄文和照片。叁位學者根據該藏經的性質,將之命名爲《元官藏》。1986年,叁位學者在《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上又發表了《元代官刻大藏經考證》,對有關版本問題做了考證研究。方廣锠在《文史》第二十九輯上撰寫了《元史考證兩篇》,對元代官版大藏經的曆史背影等相關問題作了考辨。對雲南圖書館收藏品的公布和研究,至少在下述方面促進了《元官藏》研究:(一)、雲南圖書館于乃義先生將之"暫定名爲《弘法藏》",上述文章從文物實證角度,認定這批雲南收藏品本共一批兩部爲元代官方刊印的大藏經。(二)、第一次在學術界提出並命名爲《元官藏》。這部大藏的發現,填補了大藏經史的空白。(叁)、首次確認《元官藏》一版七半葉、半葉六行十七字、上下雙邊欄的標准版式。(四)、根據太皇太後發願文及刊經銜名、又參考曆史文獻,對《元官藏》的刊刻緣起作了探討,對《元官藏》的刊刻時間做了探討,提出其"雕造上線定在文宗天曆叁年(1330)","雕造下限不會遲至至元五年(1345)年",可能"在至元二年(1336)"。(五)、首先在弘法藏依據《元官藏》的結構特點,在做了推論。
2003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李富華、何梅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其第八章第叁節《元官版大藏經》,在上述資料和研究的基礎上,做了新的探討,作者提出"《元官藏》是一部據元《至元錄》編目的刻本大藏經。[24]"
近年隨著古籍拍賣市場的活躍,在民間出現過二十余冊(卷)《元官藏》。以下逐冊介紹:
(1)、《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二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九
1998年,北京海王村拍賣有限責任公司收到。本件殘缺嚴重,帙號佚失。經折裝,紙張棕褐色,紙質堅韌粗厚,首尾殘,上下邊被裁剪,已看不出原開本狀況,但從版式尚可辨爲《元官藏》。歸屬未詳。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六
2003年,私人持詢國圖,一卷。2006年春季,嘉德拍賣公司上拍。2007年德寶拍賣公司再次上拍。本件原爲經折裝,後改裝成卷軸。從卷端所標帙號"體"可以推知,此經爲"臣伏戎羌遐迩壹體"八字。卷首配明本扉畫佛說法圖,卷尾有明代補抄。紙色黃褐,紙質薄脆。
(3)、《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卷五
2005年夏,北京海王村拍賣有限責任公司收藏到,千字文號"父五",經折裝,首尾完整,白皮紙,未染潢,紙張厚薄均勻,頗有韌性,書品亦好,每版接紙,首尾加裝橘紅色厚紙封皮。藏書家韋力先生收藏。
(4)、《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卷四
2005年秋,北京海王村拍賣有限責任公司售出一冊,千字文號"父四"。經折裝,白皮紙,版式特點、紙張風格皆與上述同,書品狀況稍好,當爲同一批物。歸屬不詳。
(5)、《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2006年秋,北京海王村拍賣有限責任公司拍賣,一冊,千字文號"聖二"。本冊保存完整,白皮紙印刷,上下裝橘紅色夾板,當爲原裝。與上述同批。歸屬不詳。
(6)、《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卷叁
2006年秋,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上拍一冊,千字文號"父叁",版式、紙張、裝潢與上述者全同,當爲同一批物。上海龍華古寺收購。
(7)、《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2006年12月4日,上海敬華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拍賣一冊,千字文"作肆"。該件紙張、字體、版式風格、裝潢等均同上述五件,上海龍華古寺收購。
(8)、《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卷上
《佛說尊那經》、《佛說布施經》、《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叁經合卷)
2007年9月15日,北京中安太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上拍。《廣大寶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經》卷上帙號"寶一",卷首有至元二年太皇太後發願文,卷尾存刊經官員和僧人銜名。本件發願文及銜名,與雲南圖書館藏品、小野玄妙公布品相同,與國圖稍異。《佛說尊那經》、《佛說布施經》、《佛說大方廣未曾有經善巧方便品》(叁經合卷),帙號"念四"。兩冊紙張、版式、裝潢一同上述。
(9)、佛說一髻尊陀羅尼經、不空罥索毗盧遮那大灌頂光真言一卷(兩經合卷)
2008年秋,北京德寶拍賣有限公司拍出。
(10)、九冊
2006年3月,國家圖書館收購:
1、念一大法鼓經卷上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2、念五寶授菩薩菩提行經宋法賢譯
3、作伍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二宋施護等譯
4、作六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叁宋施護等譯
5、作柒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四宋施護等譯
6、作八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五宋施護等譯
7、作玖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六宋施護等譯
8、寶六一字佛頂輪王經卷第叁唐菩提流志譯
9、君叁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卷第叁宋天息災奉譯
上述十批二十冊,除1998年海王村拍賣公司所出《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二釋初品中四緣義第四十九和2003年私人所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六兩件以外,近年陸續面世的其他十八冊《元官藏》,紙張形態一樣,版式風格相同,裝潢一致,我們可以認定,它們的來源相同,應爲同一批發現者。
國家圖書館的收藏品中,保留了一份太皇太後發願文及組織刊雕大藏經的官員和僧人銜名,《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六還保留了該經的宋代譯場列位。
(1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
2007年11月,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出。該本與第(2)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卷第七十六相同,首配明本扉畫佛說法圖,紙色黃褐,紙質薄脆。
目前,國內收藏的《元官藏》約有近六十件,千字文編號大體分布均勻,由此可以對該藏經的目錄結構做初步探討。筆者經過研究認爲,《元官藏》的目錄結構,受到《至元錄》的深刻影響,並依照其框架組織《元官藏》的目錄結構。在各部經典的具體組織上,《元官藏》並非嚴格按照《至元錄》的次序組織入藏目錄,而是有調整,甚至在部分部類有重大調整。《元官藏》的經典來源,除傳統大藏經收錄者以外,也受到《至元錄》的深刻影,特別是宋元以後新譯經典,《元官藏》給予了高度重視。《元官藏》也受到《金藏》的影響,不少經典,可能甚至直接來源于《金藏》。另外,《元官藏》可能吸收了部分遼代譯經和北方地區流傳的經典[25]。
9、毗陵藏
2007年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的國際佛教大藏經研討會上,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方廣锠先生做了報告《<毗陵藏>初探》,介紹了新發現的《毗陵藏》。筆者在遼甯省圖書館也見到了幾冊《毗陵藏》,卷尾題記中有 "江蘇毗陵居士盛宣懷施洋六百"字樣。方先生從下面幾個方面揭示了該藏的基本情況:
(1)、《毗陵藏》爲方冊線裝,該藏的刊刻地點在常州天甯寺,主持僧人爲清镕,主要工作由惟寬顯徹等人承擔。
(2)、《毗陵藏》刊經應該起于清代末年,詳細說應該開始于1904年到1911年之間,不超過1927年。
(3)、《毗陵藏》的目錄依據,以《武進天甯寺志》卷四所附"天甯寺佛經流通處已刻書目(以下簡稱《書目》)"與《清龍藏目錄》(以《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二卷所載《大清叁藏聖教目錄》爲依據)比較,兩者的相同之處如下:
(一)、雖然《書目》僅逐部著錄佛典,沒有標示它們的結構與分類,但如與《清龍藏》對照,可以發現《書目》諸佛典安全按照《清龍藏》結構組合,與《清龍藏》分類完全一致。
(二)、雖然《書目》沒有標注千字文函號,但是,如與《清龍藏》對照,可以發現,如果按照《清龍藏》給號法,對《書目》中的佛典一一加上千字文函號,則兩個目錄諸佛典的函號完全相同。
(叁)、《書目》中佛典加上千字文函號後,大部分函內佛典具足,也有部分函內佛典不具足。但無論具足還是不具足,除了兩個特例外,所收佛典、每種佛典的分卷、不同佛典的合卷等等,均皆相同。
《書目》與實物相結合考察說明,該藏目錄依據《清龍藏》組織,並在《清龍藏》的基礎上略有增加。千字文祑號與《清龍藏》全同,經文曾據《永樂南藏》做過校勘,共刻成佛典978部,3016卷。
冶開成立毗陵刻經處刊刻大藏經的最初宗旨,原本是襄贊金陵刻經處,共同完成刊刻大藏經的偉業。但後來兩者的合作産生問題,便轉而改爲獨立刻藏。後因客觀形勢變化而停頓,全藏未能最終完成[26]。
叁、新資料與新問題
(1)、"武林藏"問題
"武林藏"一詞,最早出現在《嘉興藏·刻藏緣起》道開所撰《募刻大藏文》:"……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文皇帝複镂善梓于北平,蓋聖人弘法之願惟期于普。故大藏行世之刻,不厭于再也。後浙之武林仰承風德,更造方冊。曆歲即久,其刻遂湮。"這是關于"武林藏"最早最原始的論述,也是傳統判斷"武林藏"的基本依據。
1988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有"武林藏"辭條[27],認爲1982年北京市文物局在修繕某寺廟的時候,發現殘存9種17卷明永樂末年在杭州刻印的大藏經,千字文編次,折裝本。版式爲每版30行,折爲5個半葉,每半葉6行,每行17字。其中兩卷卷末刻有韋陀像,右下角镌有"永樂二十年六月"小字一行;一卷還附粘"釋迦說法圖"扉畫一幅,近似南宋刻本《碛砂藏》所附扉畫。卷末還印有"杭州在城大街衆安橋北楊家經坊印行"長方形牌子。此外,有12卷的卷末,蓋有宣德已酉歲(1429)北京居民王真全家施經一藏奉福安寺傳供的6行112字願文。另…
《近叁十年大藏經價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