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壽者,老之意;慧命者,言須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唐長慶二年,僧靈幽入冥所,加此慧命以下六十字。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此等前已言之。前標般若之法,此則以自己分上事示,菩薩故不妨重言也。
(無所說者,爲真說;則亦無所得者,爲真得矣。故)須菩提白佛言(曰):世尊!(我)佛(妄盡覺滿,)得(此)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豈非以萬法俱空,一靈獨照,正)爲無所得(乃爲真得)耶?佛(深然之,因)言(曰):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直覺廓然空寂,無名無相,)乃至無有(纖毫)少法可得,(止爲覺世故。)是(以)明(之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使人知所皈依耳。倘錯認有法可得,便失之矣!)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上言菩提無法可得。正以是法平等,故是佛勸化衆生,絕去塵想,淨心行善,便證菩提也。既曰無法可得,恐人落無,故曰平等,不妨修一切善法。既曰修一切法,恐人執有,故又言一切善法,即非善法。步步回顧無相法,不失無寔無虛之旨。而下分又以福德結之。
(無法可得,是名無上菩提,而菩薩欲得無上菩提,當以何修耶?弟子因)複(編)次(佛言曰:)須菩提!是法(性元自)平等,(佛與衆生同然,)無有高下。(若是空去根塵,真性顯露,無論佛與凡夫,總)是名(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蓋此真性本來清淨,一切衆生都)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之相),修一切善法。(則以平等心合平等法,與如來同一,無法可得,)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須菩提!(要知)所謂善法者,(不過借以接引衆迷耳。及到彼岸,善法俱空,)如來說即非(膠滯此)善法,(方是真寔了義,)是名善法(也。要之得無所得,亦修無所修故耳。)
﹝釋﹞
一切善法,如布施、忍辱、持戒、精進之類是也。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真性上福智,曆劫無盡,無可比方。上言善法皆空,恐人又以經文爲空言,故又較量福德之殊勝。(然修無可修,非爲可以不修也。佛言曰:)須菩提!(設)若叁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百億)諸須彌山王,(積)如是(山)等(之)七寶(以成)聚,有人持用布施,(其福德亦已無量,)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法語,自己)受持讀誦,(且)爲他人(解)說,(利益無窮,包盡虛空,)于前(所說布施)福德,(雖再有如是,)百分不及(持經功德之)一,(即加至)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不盡,直到)譬喻(極多之分數,亦)所不能及。(此一分也,自度度人之功德固如此。)
﹝釋﹞
須彌山,東方玻璃峰紅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以喻報身佛有四相也。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衆生本來寂滅,原無所藉。于如來化無所化,即是法平等之一證。十七分雲:菩薩通達無我、法,真是菩薩身上事。至此分起,複以如來本分之無我者示之。
(然而寔無有度人之法也,佛言曰:)須菩提!于(此中之)意(其)雲何(耶?)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雲):我當(用佛法施以)度(一切)衆生。須菩提!(如來)莫作是念,(其)何以故(哉?蓋般若真性,如來不增,衆生不減,度其所自有,非益所本無也。)實無有衆生,(是)如來度者(耳。設)若(見)有衆生(爲)如來(所)度者,(便生分別相矣。使)如來(見得我能度化,)即(爲)有我,(又見人因我度,即爲有)人,(度他離塵,登我法界,即爲有)衆生,(度他出生死,不入輪回,即爲有)壽者。(一念不忘,我相畢具,如來豈有此耶!)須菩提!(然)如來(所以)說有我者,(對人言之耳。若論真性,人我何別?有我)即非有我(也)。而凡夫之人,(認錯幻相,)以爲有我。須菩提!(此眼前未度之)凡夫者,如來(常)說,(其元來真相空寂自在,)即非(寔有)凡夫(相也,是則爲凡夫已耳。然則如來凡夫一也,又豈有能度之如來,所度之衆生也哉!)
﹝釋﹞
前就說即非說上起議,次就得亦無得上起議,此文就度亦無度上起議,次第秩然。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前答已明,非前解後轉不解也。求其意,須菩提以應身相好,從法身流出。若見相好,即見法身,故答雲如是。然佛又恐衆生但執相好,以觀如來,故難以轉輪聖王,後又決明之。二我字,指人人自有之性,見如來見我也。
(夫非我之我,充滿法界,則亦可于此深思而得矣。故佛言曰:)須菩提!(汝)于(此中之)意,(果)雲何(也。今欲見如來者,)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也)?須菩提(答)言(曰:如來即相非相,不必離相目見真相,)如是如是,(即)以叁十二相觀如來,(無不可也。)佛(又恐凡夫之見,因須菩提言,遂執色相以求如來。故呼而)言(曰):須菩提!若(但)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則)轉輪聖王(亦具是相,)即是如來(矣!彼真正如來,將于何見之?)須菩提!(如佛覺人深意,因)白佛言(曰):世尊!如我解(會)佛所說(妙)義,(如來自有性中法相,豈區區色身可盡耶?)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也)。爾時,世尊(即將此法義)而說(爲)偈言(曰):若(人)以色(身端好上)見我,以(說法)音聲(上)求我,(不離聞見,誤認法身)是人(所)行,(墮入)邪道,(永隔性真,)不能見如來(真面目矣!故曰:若見法相非法相,即見如來。)
﹝釋﹞
轉輪聖王,是爲四天王。正、五、九月,照南閻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叁、七、十一月,照北郁單越;四、八、十二月,照東弗婆提。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寔際理地,固不受一塵,佛事門中,初不可舍一法。雖無衆生可度,而六道常援,雖不住相布施,而財寶樂施。雖無法可說,而常轉*輪。雖無道可修,而常行精進。雖夢幻一切,而因果曆然。只說有相即空,原非指空爲性也。因前教菩薩離一切相發心,又教寔無有法發心,恐不解佛所說第一義谛無寔無虛,又近聞前章,以色相聲音爲邪道,皆無法可得,恐人認作頑空,故戒以不可斷滅一切法也。
(法相固非法矣,然非頑空之謂也。佛又告之曰:)須菩提!汝(設)若作是念,(謂)如來不以具足(色)相(之)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將必離舍形體,別生解識乎?)須菩提!(切)莫作是念,(而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須菩提!汝(設)若作是念,(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說(度人)諸法,(一切可)斷滅(矣。法如斷滅,則將何以爲渡河之筏也。汝切)莫作是念(也!夫)何以故?(凡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諸)法(相,正是從入之借徑,法雖不是性,然性不離法,)不(得)說(法相都捐竟生)斷滅(妄)相(也。乃知色空雙泯,亦複兩存。迨至存泯俱忘,而後爲般若菩提耳!)
﹝釋﹞
就佛果已成,言曰得菩薩心。就須菩提修,因言曰發菩提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當知此分是悟無我之果,言菩薩法施度人,心本無我,故雖有法施之福德,誰其受之?況有貪愛之念乎!其福勝七寶布施,前說疊見,于叁千大千世界至以恒河,恒加一等字,寶施又進于上,此所謂菩薩布施也。
(不著色聲相,不著斷滅相,斯真通達無我法也。佛呼而告之曰:)須菩提!(設)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之)七寶,持(之以)用布施,(其多如此。)若複有人,知一切法(都是平等,毫)無我(相,雖以法施普度,而不自有其功,能)得成(就)于(無生法)忍,(則)此菩薩,(功德)勝前菩薩(寶施)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雖有法施,而心本無我,則積聚于虛空,永不消滅,以此)不受福德,故(勝前菩薩也。)須菩提(因)白佛言(曰):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佛告之曰:)須菩提!(蓋)菩薩(法施,)福德(只爲利益衆生,)不應(爲求福而生)貪著(想,以)是(之)故,(所以)說(菩薩)不受福德(也)。
﹝釋﹞
大般若有安受忍、觀察忍,修此二忍,便得無生法忍。此處知字,是觀察忍;成字便是安受忍也。知一切法無我,得無生法忍,是諸佛心印。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上言如來既不可以身相觀,又不可以斷滅說,不落斷又恐執常,故此言如來不斷不常也,佛四威儀應迹耳。不可以見如來,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即曰如來所說諸法如義之義,又即所說不應以身相見如來之義,知此二義,則知如來不以威儀應化爲身,而以德性寂靜爲身矣。
(然則無相本體,于何見之?佛又呼而告之曰:)須菩提!(設)若有人,言如來(法身,)若(其呈現而)來,若(其涅槃而)去,(以及)若坐若臥。(只在形迹動靜上求,)是人不(能)解(會)我所說(無相之)義。(其不解者,)何以故(哉?所謂)如來者,(充滿虛空,總是法身,隨衆生業緣淺深,各成所見,而如來本性不曾動移,)無所從來(之處,)亦無所(從)去(之處,如如自在,靈應無方,是)故名(爲)如來(也)。
﹝釋﹞
衆生心淨見佛,非是佛來;心垢不見,亦非佛去。諸佛本無去來,衆生妄見去來耳!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微塵世界,十叁分中已明言之。至此專爲應化報叁分而釋。其非一非異也,蓋言微塵則非一,世界則非異;微塵聚爲世界,即異而不異;世界散爲微塵,則一而不一。總喻佛說應化身,由大悲所現,非寔有應化身,爲報身所分也。可見應化本無可析,報身本無所合,則由微塵非世界所析,世界非微塵所合也。都非寔有,悉是假名。若認爲寔,則是一合相矣。故如來說一合相非真雲雲。
(然則佛身真相從…
《4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解(清.王錫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