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P3

  ..續本文上一頁此正釋「但應如所教住」也。舊說移作「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解,與果報義何涉?

  調服彼事中 遠離取相心 及斷種種疑 亦防生成心

  此正釋「可以相見如來不」之問也,故天親菩薩開列二十七疑,亦于此始。舊說亦作「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解,尤遠。

  分別有爲體 防彼成就得 叁相異體故 離彼是如來

  此正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以上降心,無住,布施,皆是有爲體,非真如來,以有叁相之異也。叁相,化身、應身、法身,離卻應化,獨顯法身,方是真如來。此正因空生以現在之佛稱如來,故特爲指明叁身異故,以顯叁世因緣。說者乃以行、施、住,爲叁相,亦謬。然其說實本于天親論,予不能無膺托之疑也。以後凡言叁身,不一而足,如:

  應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應化,正指過去如來言。

  依彼法身佛 故說大身喻

  法身,正指現在佛言。蓋以形相論,則化身爲過去,應身爲現在,法身叁世皆有;以本體論,則應化皆爲過去,法身爲現在。故下又曰:

  法身畢竟體 非彼相好身

  言現在之佛,雖具法身,畢竟是形相,非真法相。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言過去如來,雖有法身,究竟亦非真法所在,佛與如來,兩兩並說,顯有淺深,但同歸一非相,而又皆不離于法相,故下又曰:

  不離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說成就 亦無二及有

  所謂二者,正並指佛與如來。故下又曰:

  如佛法亦然

  如即如來,非若字虛語也。今人因不分別此節兩稱具足諸相,遂重衍疊出,茫無著落。又曰:

  非是色身相 可比知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此以內觀言,故叁十二相亦爲色身,淺深益顯。又曰:

  去來化身佛 如來常不動 于是法界處 非一亦不異

  言若來若去若坐若臥,乃現在佛應化之相,非真如來相,然同在法界中,則雖不一相而亦不異體矣。此去來坐臥,實指現在佛言,當作應身,因與如來對看,故曰化身,不一,正照上二字。蓋佛語至此,始自明認如來,故曰非一亦不異。又曰: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蓋說法者,皆化身佛,無法相,故曰不言是化身。以上偈語,惓惓于化身法身者,所謂叁相異體故,正叁世一法之要也。其末又彰明較著而總結之,曰:

  觀相及于識 器身受用事 過去現在法 亦觀未來世 觀相及受用 觀于叁世事 于有爲法中 得無垢自在

  蓋統全經叁世大旨而言觀相及識,正于叁世一法中得無垢清淨之真法,何等明白曉唱!此予所取獻而自信者,不意從來謬誤,將總收八句,單證爲人演說「如如不動」,不知所謂叁世及過去現在未來等語,竟何著落?將彌勒一片苦心,親承真谛,垂教後人,翻成疑障,不得不辨。

  (七)昭明叁十二分,各標四字,亦如天親標二十七疑,但標大意,不循章句,故致後人淺觀,譏其割裂。然摘取四字,實得全經淺深要領,大非無見地者。其是非亦有數條,爲略言之:

  如第九,第十,自四果以至如來菩薩莊嚴佛土,皆不可取不可得,正所謂一切賢聖之差別也。文義貫串,不可分截,而昭明分之,後人遂多支離見解。又如「慧命須菩提」以下,別起問端,明爲未來衆生說法,而昭明不分出,此則昭明之疏也。然既爲唐僧靈幽感夢所增,則昭明時,或原無此六十二字耳。若第二曰大乘正宗,以降心爲大乘全體。第叁曰妙行無住,標出行字,極得竅要,今人以體用合說,乃究竟之論,而非入門诠解。第四如理實見,足標全經宗旨所在,與後人作開逗疑端者大不同。第十八曰一體同觀,最得叁世一體之義。第二十曰離色離相,以色身法身二相並列,尤有分曉。二十六曰法身非相,標出法身二字,分別更細。二十九曰威儀寂靜,只就現在釋迦佛說,尤得叁世因緣。叁十二曰應化非真,亦就現在釋迦說。

  觀其取義精確,一字不苟,俱從全經理會淺深得來,絕非近人看東遺西,瞻前失後,深合叁世如來宗旨,與彌勒偈實相表裏。今人以其分段之疏,而並忽其標義之妙,妄謂昭明杜撰,真鹓鶵之嚇鳳,蜩鸠之笑鵬也。予初讀之,亦頗覺無緒不足恃,及既卒業,而後知高辛之先我,空谷足音矣。乃特與彌勒偈並列簡端,以資參證,其余諸家,足資經文真面目者,采錄一二,總不欲徒誇奧博,以欺人耳目也。

  (八)無著、天親二菩薩論,近世所最宗仰者,然其論本從彌勒偈來,卻不甚相合,或亦神聖各自顯其所得,不必拘拘于形迹也。若二十七斷疑,正因經文纡回無迹,段落難曉,故從立言所以然處,尋出有此二十七層發意因緣,乃爲凡庸衆生,當有此種種疑窦,故借須菩提問答間,開示之。今人過于依傍,反失經旨。並爲略舉大意以資參考。

  如初斷求佛行施住相疑,言行施乃實實功用,何得無相,況既曰住,是明有地位語,凡庸人,豈不疑惑?故下以如來身相問之。蓋身相乃有形之相,有形雖變而如來常在,則諸有爲功用之相,皆不足存矣,其理不過如此。而說者謂行施本爲求佛果是相,多一層折,反覺韬晦;至謂行施住,即彌勒偈中叁相,夫行施二字,豈得拆作二相耶?

  二斷因果俱深難信疑,身相,乃因地修行之相,如來,乃現在法相之果。能見非相之相,即見如來,正因果俱深。而說者乃以施住爲因,佛相爲果,能修行,自然成佛,有何難信,空生不宜鄙近至此。佛雖爲庸人說法,亦未必淺觀至此。

  叁斷無相雲何得說疑,集解有或雲,不可以身相見佛,此須菩提之言也,如何于自語生疑?乃謂是恐後來衆生有此疑,正不得拘拘,可謂善理會天親斷疑者矣。愚意所謂無相,即上文無法相也。既無法相,爲何諸如來皆說法,故下以有得有說不破之。說者乃遠追不以相見如來上說,且謂釋迦雲何于菩提樹下得法說法,此處所稱如來,何曾佛肯自認耶!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因上文雲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恐人疑如來大乘不可取,下此聲聞乘或有可取,故複以四果及佛菩薩一一證之,要見皆不可取意。說者又添出須陀洹等各取自果,如證而說,經文本謂四果皆不自得,乃添出一層在前耶?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叁疑皆歸無取章旨,正眼光遠照,脈理清徹處。則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以下,當作總承六問,而說者以叁疑分截,遂單頂莊嚴,所謂轉得叁灣,便不識前路矣。若「譬如」二字,斷當作借喻說,而天親實诠得報身,乃從實理上會意來。今人亦泥看!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疑,乃即本章須菩提涕淚悲泣,有見于第一希有之法,不當複存身命相也,故即第一非第一下,緊緊接出忍辱非忍辱以醒之。而說者乃遠纏外財較勝,感得人天苦果等語,亦殊葛藤。

  九證無體非因疑,無體即彌勒偈所謂道也,即指上文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則非衆生,二「說」字,即道字,即無體,恐人疑無體之言,不能爲證果之因,故下以四種實智明之。而說者亦遠纏持經較量,甚是不必。

  十斷如遍有得無得疑,即從上此法無實無虛來,無實無虛,言上四種智之實相也。無體言說,有如此實相,豈不曰人人皆可有得乎?然非心不住而實實行之,雖聞言能信,究竟何益!故下以心住而行,心不住而行,兩並明之。時說又遠纏一切賢聖句,不必。

  十一斷住修降伏是我疑,無我固是此章章旨,然亦就空生重問有異相意,故摘出我字言之,即從實理處深求細說亦無礙。蓋佛語本八面玲珑,不必拘拘。所以天親斷疑,亦從實理說。然須菩提重問,不過疑佛與如來有異相耳,實無我見在胸中。而說者遂謂空生疑意,既無我,誰爲降住?誰爲修行?將我字吊起在前,反似穿鑿!

  十二斷佛因是有菩提疑,因上文言實無有法,恐人不信,疑佛于因地不能無菩提也。「提」字今本誤作「薩」字,且爲轉解,不知上文說有四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以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也,此以下皆實明無菩提心,豈是「薩」字耶!

  十叁斷無因則無佛法疑,言無因地之菩提,則亦當無現在之佛法矣,故下以如來名字解之。蓋不惟現在之佛如是,即過去諸如來無不如是,故諸如來一切法即佛法,至此佛才自明與如來一法,故斷疑中亦指出佛法二字。

  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此「人」字,從上「譬如人身長大」來,大身非大身,是人亦非人矣,將誰度生?將誰莊嚴佛土?要知此「人」字,不是「人我」之「人」,乃即「身」字意,故下即以我當滅度衆生,我當莊嚴佛土,則非菩薩明之。

  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即從上無我法是真菩薩來。言度生莊嚴皆非菩薩,而無我法者,乃真菩薩,則豈諸佛皆不見有諸法乎?故下以叁世心不可得明之。蓋心不見叁世,故佛亦不見諸法,正是實理,而佛與如來一法,隱然在言外矣。

  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顛倒,即世俗心也。言叁心即不可得,豈果報亦不可得乎?不能無疑。故下以福德無實明之,要見福德之多,專以無性故,則無法菩薩非真無福德,而顛倒心亦可以絕矣。

  十七斷無爲何有相好疑,上文無我,無法,無二世,無福德,皆是無爲也,言既如此諸法皆無,何以佛有應化身,如來有諸相法身,兩並言之,顯有淺深,庸衆疑情總屬一窦,故斷疑亦總言之。而說者因渾作一佛看,乃強以天親論八十種好,叁十二相分配,不知天親論亦是總言,何曾分說八十種好,叁十二相?皆法相也,有何分別?

  十八斷無身何以說法疑,言既無叁身諸相,何以又能在世說法?蓋欲並說法盡遮于無也,故下以無法可說明之。天親雲:若如來色身相好不可得見,雲何言如來說法,正是此意。說者乃謂既無色身,何處發聲,是反將無法,要說做有法矣。

  十九斷無法如何修證疑,因上文諸法皆無,則現在作佛將如何修證,此正親切問現在佛也,故經文前稱如來,此獨稱佛。前以有得無得,兩意並問;此以有得爲無得,一意專問。正爲如何修證疑人指開門路,乃了義語,與前大不同。天親論雲:若如來不得一…

《48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郢說(清.徐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