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P23

  ..續本文上一頁 以名共彼陰 不離于法界 取我度爲過 以取彼法是 取度衆生故 不取彼應知

  合雲:此單頌征顯無度中義也。首句明所證之理。言一真法界,凡聖平等,故雲「平等真法界」。佛證此理,不見衆生可度,故雲「佛不度衆生」。「以名」二句,顯無衆生,「共」猶與也。言佛所以不度生者,以衆生之名,與彼所依五陰,二皆不離一真法界,謂緣起無性故。「取我」四句,顯無能度,「取」猶執也。「取我度爲過」者,謂若執取我爲能度,則爲二過,「爲」猶成也。二過者,「以取彼法是,取度衆生故」,「彼法」指所依五陰,「是」猶實也。取彼五陰是實,則是法執;取所度衆生之名,爲我所度,則是我執。是則經中,但顯有我不顯有法;偈則雙顯,蓋經亦意含也。

  末句言佛不取彼五陰及名,應知無度。問:此中度生無度,與前何別?答:前約菩薩未得決定,勉而行之。此約佛地已得決定,安而行之,是證修亦自不同。況夫信分中無度,視此更天淵矣!無降而降,唯佛極證,發心菩薩,可爲准的。略明竟。

  ﹝A、降心離相﹞(B)詳示,分二:a、觀相離相,b、離相亦離

  a、觀相離相,分叁:(a)探定本見,(b)驗出非真,(c)權以偈安

  (a)探定本見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文二:初就相探問,蓋以空生曆承開示,相似心空,未免欲立心空之見,若果心空,相即無相,故問以「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佛意:蓋爲只恐不是玉也。

  問:前于解分中已有此問,與此何別?答:有二不同,一者,前爲斷除余疑,此爲探其本見;二者,前雲見,是約現量;此雲觀,是約比量。蓋如來已知空生相似心空,未能親見相即無相身耳!「須菩」下,依問呈見,「如是」者,謂如佛所說者是矣。重言者,顯決無異說故。其意以但自無心,一切色是佛色,故無妨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所謂是則也是,非則實非,著眼。探定本見竟。

  ﹝a、觀相離相﹞(b)驗出非真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文二:初約喻以驗,空生唯知順水推舟,如來故爲簸糠眯目,而言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如彼轉輪聖王,亦具叁十二相,應亦即是如來。然輪王是如來,世間不許,佛不可以相觀明矣。「須菩」下,果異前說,空生不解逆風把柁,而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然既雲解佛所說,其見處不穩可知,況又雲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出乎爾!反乎爾!空生決不如此,蓋爲後世之腳跟不點地者,示現作覆轍耳!

  問: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況夫如來叁十二相,豈不即是法身?何故如來不許即相觀,反令離相觀耶?答:如來不許即相觀者,非是不許,但恐其見墮相似,終礙實證,至雲若以相觀,輪王即如來者,非是教令離相,乃勘驗龍蛇之語。空生若果頭角峥嵘,終不隨他撥波覓水,所謂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其柰一沙在眼,觸途迷蒙,而雲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是又被世尊舌頭瞞矣!驗出非真竟。

  ﹝a、觀相離相﹞(c)權以偈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應化非真佛,故不可以色見,亦非說法者,故不可以聲求。若以色見聲求,非正知見,縱有所修,必陷邪徑。故曰是人行邪道。且色聲皆法也,見求皆執也,法執既未盡袪,法身豈能全露?故曰「不能見如來」。然佛說此偈者,良以不以相觀,是空生舊見,可以相觀,是空生新解,新解既被搖動,仍歸舊見,舊見自覺非是,豈甘固守?正是前無新證,退失故居,曆覽二際,自生艱險,故如來不敢更斥其非,且暫安其心,令其守舊,而示之以離色離聲。至于竿頭進步,佛意容再圖之耳!

  偈:非是色身相 可比諸如來 諸佛唯法身 轉輪王非佛 非相好果報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異相故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合雲:經有叁科,偈無探定本見,唯存後二。于中前八句,義頌驗出非真。「非是色身」等者,謂非是金色之身,叁十二相,可以比知諸佛如來。以諸佛如來,無別色身相好,唯有法身獨存。如轉輪王,雖具叁十二相,是王非佛,可知此義。「非相好」等者,謂由上輪王之喻觀之,足知如來非相好有爲有漏果報。依因中植福修德成就,而其所得者,乃真如法身。彼色身相好者,殆爲方便度生,隨機示現別異相故。空生之意如是,其所言可以相觀者,似解非真矣!

  後四句,義頌權以偈安。「唯見色」等者,謂唯以見色觀佛,聞聲求佛,是人縱有所修,必陷邪徑,不能知見于佛。以真如法身,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非是眼識耳識及意識境故。如來所說如是,其教以安心守舊,意有所待矣!總結觀相離相竟。

  ﹝(B)詳示﹞b、離相亦離,分二:(a)遮念離相,(b)明遮所以

  (a)遮念離相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恐謂,諸佛如來,既不可以相見,亦不可以相得,若爾,則修因種相,皆爲徒勞,大心不須發,小乘宜自守耶?才萌斯念,佛即遮之曰:我言色見聲求,是行邪道者,乃爲遣有相之執。汝若因此便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者,是又執無相爲是。其猶執藥成病,出囿而入網矣!出囿入網,解脫良難;執藥成病,纏綿更甚。故誡以莫作是念等,蓋深遮之,斷不可萌斯念耳!

  ﹝b、離相亦離﹞(b)明遮所以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文二:初出過重叮,言如來所以教汝莫作是念者,以汝是衆中標榜,後學龜鑒。汝若作是念者,致令一類發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成焦芽敗種,墮一闡提,佛亦難救。所謂甯使著有如須彌山,不使著空如芥子許也。恐其是念已萌,未能遽忘,故重教莫作是念,以示諄諄叮咛之意。「何以」下,征釋其故,言如來所以諄諄叮咛,莫作是念者,何以故耶?良以發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今汝亦屬發菩提心人,更作是念,夫豈可哉!華嚴雲: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前二句,義當觀相離相;後二句,義當離相亦離。是知有執則墮斷常,遞互相背;無執則合中道,遞互相成。讀是經者,但求盡執焉可矣!

  偈:不失功德因 及彼勝果報

  合雲:此約義略頌也。修因種相,功無唐捐,故曰「不失功德因」。以因感果,勝報必成。故雲「及彼勝果報」。若此者,豈可作念,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耶?總結降心離相竟。

  ﹝(4)決定降住成證分﹞B、住心無住,分二:(A)略明,(B)詳示

  (A)略明,又分二:a、無住福勝,b、明其所以

  a、無住福勝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滿恒沙世界七寶布施,約未知法無我理者言之。「若複有人」,亦約行布施者言之。但于行布施時,了知一切諸法皆悉無我。由是內不見施者,外不見受者,中亦不見所施所受,一體空寂,忍可于心,故曰得成于忍。又得成于忍者,謂堪忍行施,毫無動念于其間也。此等菩薩,可謂決定無住,故得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以前之菩薩,未知法無我理,未得決定無住行故。

  ﹝(A)略明﹞b、明其所以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文二:初承征自釋,不受福德者,不願自己受用,但願回此功德,以向佛道。如法華經諸天回向偈雲:「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是也。反顯前之菩薩,受福德,不回向,此勝劣之所由分耳。「須菩」下,因問答釋,不受福德,此事良難。問:以雲何蓋欲得其意而取法之也?答:以不應貪著者。以一有貪著,即墮有漏。不知法無我理者,固應如是;菩薩既知法無我理,自然不應。以是故,我說得忍菩薩決定不受福德。問:此與信分解分修分略明住心中,皆約不住施福爲言,何所異耶?答:前叁唯顯不住福多,啓發信解修行之心;此則的指得忍菩薩,決定不受福德。有志決定者,亦知所取法可爾。

  偈:得勝忍不失 以得無垢果 示勝福德相 是故說譬喻 是福德無報 如是受不取 是福德應報 爲化諸衆生 自然如是業 諸佛現十方

  合雲:此通頌略明住心一科義也。首二句,言菩薩于行布施時,知法無我得成勝忍,永無退失,以此能得無垢之果。無垢即佛果也。「示勝」二句,言爲欲顯示勝福德相,是故重說恒沙世界七寶布施之譬而比喻之。「是福」二句,言是福是德,無有果報,以于如是受用不取著故。後四句,恐謂既無果報,空說福德何所益耶?故又言是福是德,應有果報,必待爲化諸衆生時,以爲化衆生,自然顯現如是相好之身,勝妙業用,如彼諸佛顯現十方,其福德何其勝哉?略明竟。

  ﹝B、住心無住﹞(B)詳示,分二:a、正報無住,b、依報無住

  a、正報無住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文二:初防疑斥言。疑雲:因中既不受福德,果上自應無有相好莊嚴,何故現有人言,如來以相好莊嚴之身,去來坐臥,爲諸衆生作利益事耶?防雲:設若有人,作如是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利衆生者,亦是尋常聞我所說。然是人雖是聞我所說,而實不解我所說義,以彼執實有,非我…

《46 金剛般若經偈會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