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P13

  ..續本文上一頁、出部名

  [俗妄真實宗,即出世部等。]

  ﹝(E)俗妄真實宗﹞b、立彼宗意

  [謂世俗是假,以虛妄故;出世是真,非虛妄故。]

  ﹝B、轉釋名義﹞(F)諸法但名宗,分二:a、出部名;b、立彼宗意。

  a、出部名

  [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等。]

  ﹝(F)諸法但名宗﹞b、立彼宗意

  [雲一切我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故。]

  鈔雲:中論雲:若有世間,即有出世間,既無世間,何用出世間等,故出世間,亦假名耳,無實體故。以上六宗通大小乘故。

  ﹝B、轉釋名義﹞(G)叁性空有宗

  [叁性空有宗,謂遍計是空;依他圓成是有。]

  鈔雲:叁性空有下,遍計虛妄,是空觀;依他是假觀;圓成是中觀。又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理有情無。又遍計純相,圓成純性,斯即法相宗義,若約法性宗義,了妄即真,以相即性故。

  ﹝B、轉釋名義﹞(H)真空絕相宗

  [真空絕相宗,謂心境兩忘,直顯體故。]

  鈔雲:法無相想,思則亂生,故不隨智見,離心境故;坐斷有無,超現量故;觸處逢真,照體獨立故。

  ﹝B、轉釋名義﹞(I)空有無礙宗

  [空有無礙宗,謂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真如隨緣,具恒沙德故。]

  鈔雲:九空有無礙宗下,立雙遮雙照方成德性宗義。互融者,謂有即是即空之有;空即是即有之空。語空,必攝于有;語有,必攝于空。故曰互融。言雙絕者,有即空,故有絕;空即有,故空絕。言不礙兩存者,不壞空有相,故有即空而不泯,空即有而不忘。真如隨緣具恒沙德者,由有不礙于空,空不礙于有,空有無礙,離即離非,雙照雙遮,是爲真俗圓融,性相如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名不可思議德也。故香林大祖和尚雲:一色無邊際,紅蓮到處開。分明離取舍,那更有安排。端的無余事,香風時送來。又沩山師雲: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這邊那邊,應用不缺。即空有無礙圓宗之旨耳。

  ﹝B、轉釋名義﹞(J)圓融具德宗

  [圓融具德宗,謂事事無礙,主伴具足無盡,無盡自在故。以後後之旨深于前前故。]

  鈔雲:圓融具德者,謂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德。此有四句:(一)一即一切;(二)一切即一;(叁)一即一;(四)一切即一切。又則一句中,容有四句義旨,如一切諸地,如是乃至無量。依正凡聖心境法門,莫不皆然耳!故名圓融具德,自在宗義。

  ﹝(2)開列章文﹞C、料揀

  [前四唯小乘,五六通大小,後四唯大,七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宗,後二宗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頓教,九即終教,十即是圓教。]

  ﹝(2)開列章文﹞D、攝其所歸,分二:(A)攝屬諸宗;(B)本宗。

  (A)攝屬諸宗,分二:a、有該無屬;b、正屬所該。

  a、有該無屬

  [今此經者,謂前六宗,但有所該,無其所屬。即如破相顯性,破相即妄,顯性即真,一切法等,但有假名,即該前故。]

  鈔雲:經雲:佛問須菩提雲: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等文,非一。斯諸文義,皆以一切法等,但有假名,破相顯性,故該前六宗文旨。

  ﹝(A)攝屬諸宗﹞b、正屬所該,分四:(a)屬法相宗;(b)屬法性宗;(c)屬頓教宗;(d)攝屬圓宗。

  (a)屬法相宗

  [又此經除遍計性,我法二執,依他不有,圓成不無,即含法相宗義。]

  鈔雲: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掃遍計性也。又雲:若見諸相非相,即依他性也。即見如來等,即圓成實性也。其文非一故。

  ﹝b、正屬所該﹞(b)屬法性宗

  [又示叁性(遍計、依他、圓成叁性)叁無性等,即色即空,即空即色。故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菩提,即終教宗。如法華經中,平等大慧教菩薩法故。]

  ﹝b、正屬所該﹞(c)屬頓教宗

  [又即俗非真,即真非俗,非真非俗,離性離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即頓教宗義。]

  鈔雲:即俗非真者,真不可得故。即真非俗者,俗不可得故。是故真俗皆不可得,則廓然無寄,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是故不說法相,惟辨真性等,即頓教中義耳。

  ﹝b、正屬所該﹞(d)攝屬圓宗

  [後十圓融具德宗者,雖未全攝,亦少分攝故。如前第五教體淺深中辨,恐煩不引。]

  ﹝D、攝其所歸﹞(B)本宗,分四:a、二師所立;b、和會二宗;c、自評恐謬;d、證後師不謬前旨。

  a、二師所立

  [若依圭峰大師所判者,以文字般若爲宗,以觀照實相爲趣;或以無住爲宗,以斷疑生信爲趣。]

  鈔雲:前是圭峰師立,後宗泐大師立。

  ﹝(B)本宗﹞b、和會二宗

  [評曰:以無住爲宗,即前圭峰義故;謂住而不住,即實相般若,妙體常寂故;不住而住,即文字觀照般若,不彰而自彰故。]

  ﹝(B)本宗﹞c、自評恐謬

  [以予之意,以破相顯性爲宗,以觀照實相爲趣。文中有段段非相遮義,故雲破相。又雲即見如來等,是顯性義。又應作如是觀,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是觀照實相,而爲其趣也。]

  ﹝(B)本宗﹞d、證後師不謬前旨

  [今叁宗評論無住之宗亦爲正義。經雲: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諸經之綱領,叁藏之本源。故六祖聞之,豁然大悟,諸佛心印,菩薩依止。是以一即叁,叁即一者,無二法故。]

  ﹝6、宗趣通局﹞(3)總結

  [以上第六宗趣通局一科已竟。]

  ﹝(二)釋義列科﹞7、處會傳譯,分叁:(1)標;(2)釋文;(3)結。

  (1)標

  [處會傳譯者。]

  ﹝7、處會傳譯﹞(2)釋文,分二:A、明佛說;B、結歎釋論二土。

  A、明佛說,分二:(A);(B)明傳譯何時。

  (A)中又叁:a、標處會;b、詳處會;c、指本經處會。

  a、標處會

  [初總明佛說者,大部六百卷文,四處十六會。]

  ﹝(A)﹞b、詳處會

  [王舍城鹫峰山七會,山中叁會,山頂四會;給孤獨園七會;他化自在天摩尼寶藏殿一會;王舍城白鹭池邊一會。]

  ﹝(A)﹞c、指本經處會

  [此經則給孤獨處第九會,乃第五百七十七卷之本。]

  鈔雲:以上明佛說已竟。

  ﹝A、明佛說﹞(B)明傳譯何時,分二:a、指諸佛傳譯;b、指本經傳譯譯主。

  a、指諸佛傳譯

  [後別明傳譯此經卷者,時主前後六譯。一後秦羅什。]

  鈔雲:鸠摩羅什者,梵語,此雲童壽。祖印度人,文以聰敏見稱,母是龜茲王妹,母孕什時,增益慧辨。七歲出家,日誦千偈義旨。通至九歲,與外道論議,辯挫邪風,鹹皆愧伏。年十二歲,有羅漢奇之,謂母曰:常守護之,若年叁十五歲,不破戒律,當大興佛法,度無數人。師又習五明論,四韋馱典,陰陽星算,必窮其妙。後轉習大乘,數破外道,遠近諸國,鹹謂神異。母生什後,亦即出家,聰拔衆尼,得第叁果。什既受具,母謂什曰:方等深教,應闡秦都,于汝無益,何如?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大化必行,爐镬無恨。母即告曰:汝立誓宏,吾不與止。什自是已後,廣習大乘,必洞其奧。西域諸王請什講說,必長跪座側,命什蹋登。苻堅建元九年,太史奏雲:有德星現于外國,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羅什,襄陽有道安,將非此耶!後遣呂光統領七萬雄兵,西伐龜茲,王不能舍。什曰:爲我一人,傷害衆多,吾不能忍。王只得含淚而送。什雖同呂光進國,呂見師幼少,生慢,因什善蔔數類應,呂又用之。呂立創西涼爲主,亦請什留。至姚秦宏始叁年,興滅西呂,方入長安。秦主興加厚禮之敬,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數僧[(契-大)/石]等八百沙門,咨受什旨。又于草堂寺,共叁千僧衆,手執舊經本而參定之,莫不精究洞明深旨。時有僧睿觐什,故什所譯經,睿並參正。

  [二後魏菩提流支。]

  鈔雲:此雲覺希,北印度人。遍通叁藏,妙入總持,志在宏法,廣流視聽。魏宣武帝,洛陽翻譯,此經在內。

  [叁陳朝真谛。]

  鈔雲:梵語波羅末陀,此雲真谛,西印度優禅尼國人。景行澄明,器宇清甯,藝術異解,編素谙練。梁武泰清,于寶雲殿,屬侯景紛紀,乃適豫章,始興南康等,雖複恓惶,譚叢無辍,即泛泊西歸,業風賦命,飄還康州,住製止寺,翻譯訖,陳恭建譯五十部,今經亦在其數。

  [四陳朝達摩笈多。]

  鈔雲:隋言法密,南賢豆國人。開皇十年來屆見文帝,請入京寺。義理允正,稱經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說前。戒地夷而淨,定水幽而潔,經洞字原,論探聲意。至炀帝定鼎東都,置翻譯館,而有金剛文義在耳。

  [五唐初玄奘。]

  鈔雲:師是河南洛陽人,俗姓陳氏,穎川仲弓之後。出家遍探諸藏,皆有錯[忏-千+吳],常慨教缺傳匠,理翳譯人,遂使如意之寶不全,雪山之偈猶半。于是裸足涉履險若平夷。既戾梵境,等咨無倦,五明四含之典,叁十二之筌,盡搜其微,究其妙法。師討經論一十七周,遊覽百有余國。貞觀十九年回歸上京,敕宏福寺翻譯。已上多出靜邁法師譯經圖記

  [六大周義淨。]

  未曾詳出,另閱別章

  [已上六人皆叁藏。]

  鈔雲:叁藏表德,法師舉名。由德而顯,故彰其名。所以莊生雲:名者寔之賓,德者名之主。若無其德,苟有其名!故夫爲人師者,不可以無德而虛當其名。若虛當者,則損其福耳,況未通經旨者乎!今雲叁藏者,即通習經律論叁藏,達無相法,住于佛住,兼修自利利他,而爲叁乘人則,以法爲師也。即前之六師耳!又六師各有其諱,而爲之別。叁藏等四字,而爲之通,是爲通別德而彰顯也。

  ﹝(B)明傳譯何時﹞b、指本經傳譯釋主,分二:(a)傳譯主;(b)釋論主。

  (a)傳譯主

  [今所傳者,…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