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P2

  ..續本文上一頁宗義。若約法性宗義,其實依他無性,即圓成故。由卻除遍計,故能轉物,即同如來。

  ﹝(叁)釋通妨難令生正見﹞3、依正如如本法界故

  [故說生界不減,佛界不增,山河大地,全露真常。]

  鈔雲:由上依他無性,即圓成故,此圓成實性,遍流六道而未曾減,往成聖道而未曾增。唯一法界常住妙理,頭頭本是真如,法法無非般若。故古德雲: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這邊那邊,應用不缺。所以山河大地,全露真常;綠水長天,彰法身故。

  以上妨難釋通已竟。

  ﹝一、通序大意﹞(四)依信解行證得成妙果

  [固能依此信而信之,依此解而解之,依此修而修之,依此證而證之。入法界之玄門,成諸佛之妙果。]

  鈔雲:依此信而信之者,大品雲:一切法不信,唯信般若,名爲真信,即開佛知見故。依此解而解之,依此修而修之者,依解起行,即示佛知見故。依此證而證之者,行起解絕,斷十障,證十如,即悟佛知見故。入法界之玄門,成諸佛之妙果者,斷盡生相無明,五住究竟,即入佛之知見故。

  又六句中,前一句是信成就發心;次二句是解行成就發心;後叁句是證成就發心。起信論雲:叁發心也。問:前者已明信解修證斷惑之意。今者何又重明?答:前是明五位行人,因修般若,已證菩提。今所明者,的指行人,自修之法,乃成妙果。故未重也。以上釋行人,得信解行證,妙果已竟。

  ﹝一、通序大意﹞(五)般若因種善根始得信受,分二:1、標贊法勝;2、因多善得入。

  1、標贊法勝

  [是知般若之法,諸法中王。]

  鈔雲:是知者,承前契後之辭。諸法中王者,彌勒偈雲:「實智爲了因,亦爲余生因」。了因者,是證菩提法身,妙果之根本也。余生因者,爲諸度妙行,及報化之根本也。故經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

  ﹝(五)般若因種善根始得信受﹞2、因多善得入

  [苟非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始能信而受之,捧而讀之也。]

  鈔雲:夫般若之法,如摩尼寶珠,能濟一切諸渴乏者。但無福人,決不得見,況能受持。故多生累劫,親觐無量諸佛,于一一佛前,常修戒定慧等,資糧助道妙行之力,始能信而受之,捧而讀之也。

  ﹝一、通序大意﹞(六)持法妙行福廣難量,分五:1、持行福勝;2、豎橫較量;3、天人供養;4、曆耳成種;5、彈指頓超。

  1、持行福勝

  [是以受持者,功超余行;讀誦者,福過恒沙。]

  鈔雲:深信曰受,受而領納曰持。閱本經文曰讀,離本朗念曰誦。夫以曆曠劫而修行,遍恒沙刹而行舍。若不知般若無我之法,朗徹心源,終成費行。如蒸沙作飯,必無實果。是以釋迦如來,曆觐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誦讀此經,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供佛之行,尚不能超,況余行乎。是故總經恒沙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皆成有漏之福,豈成無爲妙果菩提,涅槃常樂我淨者哉!故持般若一行,福過恒沙,未作奇也。

  ﹝(六)持法妙行福廣難量﹞2、豎橫較量

  [十虛較量,難以測其邊;叁千施寶,無以探其際。]

  鈔雲:一橫較,二豎較。先橫較量者,謂十方虛空,尚不能較量,況比余法之類,而能及哉!經雲: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殒,斯皆般若性現之力也。次豎較量者,謂七寶布施,皆落有爲,增長生死,徒益煩多。永嘉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爲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故叁千施寶,無以喻之也。

  ﹝(六)持法妙行福廣難量﹞3、天人供養

  [在在則人天供養,時時則舍利分彰。]

  鈔雲:夫般若是叁世諸佛之母,故一切如來,悉皆供養,最爲尊重。故法華雲:十方諸如來,並過現未來;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如十方虛空,不可得邊際。況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而不供養者乎!

  舍利者,梵語。此雲:身骨,乃佛滅度後,荼毗身骨,有八萬四千大數。金光明雲:若人得一舍利,如芥子許,能供養者,決定托生叁十叁天,受無量妙樂。此乃色身舍利,非法身舍利之體。經雲:隨說四句偈等,所在之處,即爲有佛。故雲,時時則舍利分彰也。若人得一四句偈等,能奉供者,得證菩提,豈可思議福德而較量哉!

  ﹝(六)持法妙行福廣難量﹞4、曆耳成種

  [一曆耳根,永爲道種。]

  鈔雲:若種余善,即成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若熏般若妙善,一曆耳根,如人食少金剛種子,盡未來際,不可破壞,畢竟要穿一切有爲煩惱身過,到于無爲一切智地。所以金剛種入如來藏,瓜豆雲何得錯根。此之謂也。

  ﹝(六)持法妙行福廣難量﹞5、彈指頓超

  [彈指合掌,頓超劫海。]

  鈔雲:夫以深信則贊,贊則歸依,以頓忘人法了真空故。是以超曠劫之無明,越恒沙之生死。故我世尊,往昔一聞般若妙旨,則不隨生死流布,而成十地妙果。故佛告須菩提言: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法華雲: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爲已供養,一切叁世佛者,即斯類故。以上持行難量已竟。

  ﹝一、通序大意﹞(七)舊疏新章聞名周廣

  [稽古注疏,千百余家,望今解釋,循方遍滿。聞名者,盡娑婆界;仰望者,普遍塵沙。]

  鈔雲:疏文分二,(一)注疏繁多,(二)聞名遍遠。(一)注疏繁多者,謂叁十二大士,各說不二法門。五百比丘,各說身因解脫,但能令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者,皆得以作龜鏡。苟非如來冥承付囑,何得注疏,千百余家,而流通者乎!(二)聞名遍遠者,謂般若之法,非但盡娑婆界而聞名;乃至盡法界以普周,窮塵刹而宏遠,莫不以斯般若之法,利濟含生。故大經雲:叁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亦如是說。佛子,我不見有一個國土如來,不說此十地法。何以故?此是叁世諸佛,向菩提道,最上法故。起信論雲: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此經雲: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法,而證阿耨菩提。是以經律論等,皆以般若而爲其本,豈聞名者,以局一方之境,乃通方之妙道也。是以塵沙界而弘傳,則塵沙界而仰望,皆是如來護念此經,威德力故。豈虛謬哉!

  ﹝一、通序大意﹞(八)因利他切略述疏章

  [豈予膚見陋學,以管窺天,敢言測度者哉!無非利人心切,毛頭許智,投入佛心。余雖凡夫,亦無棄耳!]

  難雲:舊疏新章,廣多無數,何必要今重出?故今釋雲:因利他切,略述疏章。

  豈者,承前之義。予者,自謂之辭。膚見者,淺見也。陋學者,學之至敝也。夫以法海無涯,豈虛空之可度,般若宏遠,較塵刹而難量。況以淺見陋學之人,其猶以管窺天,用蠡測海,敢以胸談臆見,而能度量者哉!無非利人心切,頓忘膚見之能,以毛頭許智,欲測佛心。故清涼雲:我今欲以一毛智,測量無邊法界空。是以塵培華嶽,無增萬仞之高;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水。予雖凡夫者,泛常之流也。經雲: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但能初心一念,即頓開知見;深信般若,研窮佛境耳。故大疏雲: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未能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薩發心也。況夫如來,常以般若護念諸大菩薩。予雖凡夫,亦無棄耳!自然冥承護念,俾令行者,般若妙心,朗然悟徹,命筆所述,量投佛意耳!

  以上通序大意初科已竟。

  二、歸敬請加,分叁:(一)歸敬;(二)請加;(叁)回向。

  (一)歸敬

  [稽首法界海,十方調禦師,般若諸大士,信解比丘僧,複禮須菩提,古今宏法者。]

  鈔雲:先明一體叁寶,後顯別相叁寶,若總若別,悉皆歸順。心冥道合,無二無不二故。先總明者,謂稽首二字,能歸行人。法界海者,即行者所緣境故。今初稽者,屈也,至也。首者,頭也。謂欲述疏意,先通叁寶,特舉叁業,虔恭敬仰,屈己頭頂以至于地。心冥佛境,口誦辭句,剖析心誠,乞求加護。問:何故最初歸敬叁寶?答:別行鈔雲:略有七意,(一)顯示叁寶,俾令久遠流通,自他二利,吉祥故。(二)令人發生深信,不生疑惑故。(叁)令知恩德由叁寶力,方成慧解故。(四)儀式應然,如世臣子,凡所作爲,先禀君故。(五)表有承禀,叁寶證明,顯非胸臆故。(六)像季傳教,障難由多,先敬叁寶,請加護故。(七)西天諸菩薩僧,造論釋經,皆先歸故。由斯七意,故祈請加,能皈叁業,深入法界,遍體叁寶。是以舍叁業而攝歸一心,舍一心而歸叁寶,故稽首而歸依也。

  雲法界海者,謂一切叁寶,不離法界,法界不離叁寶。況一真法界,一切諸佛,斷無明盡而親證;一切諸法,從法界海流;一切菩薩,分斷無明,分證法界;一切僧衆,依法界海而修行。故經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者,即一真法界之妙理也。又一真法界,即具同體叁寶義理,謂法界中,有大智光明遍照義故,即是佛寶。法界中能軌持恒沙性功德故,即是法寶。又性相圓融,和合義故,即是僧寶。又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故雲:法界海耳!所雲海者,謂法界中,既具一體叁寶,即法界性中之德,猶若大海,普容無量諸珍寶故。以上同體叁寶義已竟。

  次別相叁寶者:(一)大乘叁寶,(二)小乘叁寶,(叁)住持叁寶。又佛不是法,法不是僧,自爲差別相也。

  初大乘有叁者:法報化叁身,或具十身,是爲佛寶;六度妙行,八萬四千無量法門,是爲法寶;叁賢十聖,等、妙二覺,是爲僧寶。

  次小乘有叁者:五分法身,是爲佛寶;四谛十二因緣,是爲法寶;四果四向,是爲僧寶。

  後住持叁寶亦叁:金銀銅鐵七寶所成,或泥塑木刻,寫畫形像,是名佛寶;西方貝葉,此方竹帛,黃絹紙墨筆硯而成,是名法寶;剃發染衣,受諸大戒,習行定慧,弘闡…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