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令入般若波羅蜜等諸忍果故。]
鈔雲:諸忍者,在無著文中前已釋故。
﹝B、別因﹞(C)結別因之緣,分二:a、結別因;b、總彰別緣。
a、結別因
[以上教啓十因已竟。]
鈔雲:由上十種別因,乃宣此經之法,故下總結此經之緣,以避煩耳。
﹝(C)結別因之緣﹞b、總彰別緣
[雖未若華嚴教啓之緣,其中時方說主,入城托缽,歸來趺坐,洗足收衣。衆成就等,聽法雲集,願樂欲聞者,即此經之緣也。]
鈔雲:華嚴玄談,先明十因,次明十緣。然此經文略,未便廣引十緣之語,故大概宣說之。十緣者:一依時,二依處,叁依主,四依叁昧,五現相,六依說者,七依聽者,八依德本,九依請者,十依加者。文雖少而義周,思之可也。
﹝(二)釋義列科﹞2、藏教分攝,分叁:(1)總標;(2)釋;(3)釋十二分。
(1)總標
[藏教分攝者。]
﹝2、藏教分攝﹞(2)釋,分二:A、略釋;B、廣釋。
A、略釋
[藏即叁藏二藏。教即五教。分即十二分。]
﹝(2)釋﹞B、廣釋,分叁:(A)釋叁藏二藏;(B)釋五教;(C)釋十二分。
(A)釋叁藏二藏,分二:a、釋叁藏;b、攝屬所歸。
a、釋叁藏,分二:(a)列名釋義;(b)攝屬所歸。
(a)列名釋義,又二:甲、列名;乙、釋叁藏義。
甲、列名
[言叁藏者:(一)修多羅藏,(二)毗奈耶藏,(叁)阿毗達摩藏。]
﹝(a)列名釋義﹞乙、釋叁藏義,分叁:(甲)釋經藏名義;(乙)釋律藏名義;(丙)釋論藏名義。
(甲)釋經藏名義,分叁:子、標名;醜、釋名義;寅、引余名證。
子、標名
[今初,修多羅藏者,梵語。]
﹝(甲)釋經藏名義﹞醜、釋名義
[此雲契經,謂上契二谛叁谛四谛之理,下合異類衆生之機,方名契經。即貫義、攝義、常義、法義,謂貫穿一切義理,攝持所化衆生。常,即古今不易。法,即十界同歸。]
﹝(甲)釋經藏名義﹞寅、引余名證
[更有雜心五義:或曰湧泉,注而無竭故;或曰出生,則輾轉滋多義味故;或曰顯示,以佛聖教,顯示事理真俗故;或曰繩墨,楷定邪正無偏曲故;或曰結蔓,能貫能攝,如結蔓故。總上五義,不出貫攝常法,四義等故。余義等名,恐煩不引。]
鈔雲:余義等名者,西域更稱雲席經,或曰線,或曰聖教。古德見此儒墨,皆稱爲經,遂借彼席經,以目聖教雙含二義,俱順兩方,借義助名,更加契字,揀異席經甚爲允當,故曰恐煩不引。
﹝乙、釋叁藏義﹞(乙)釋律藏名義,分叁:子、標名;醜、釋名義;寅、引余名證。
子、標名
[毗奈耶藏者,梵語。]
﹝(乙)釋律藏名義﹞醜、釋名義
[此名調伏。調練叁業,通于止作、製伏,唯明于止。止,即叁業七支各各防非;作,是叁業七支各各俱善。是以不但永斷十惡而防非,轉更勤修十善而培德,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義也。]
﹝(乙)釋律藏名義﹞寅、引余名證
[或曰毗尼,此翻滅義,從因至果有滅義故。或雲屍羅,此翻清涼,除煩惱熱有清涼義故。或雲波羅提木叉,此翻別解脫,離諸過惡,有解脫義故。雖梵音楚夏,而大旨無殊,悉調伏義故。]
鈔雲:從因至果有滅義故。(一)滅業非,謂不殺盜等,故律中雲毗尼。(二)滅煩惱,是發業之本,故律雲爲調伏貪等令盡,是故世尊製增戒學。(叁)得滅果,即無爲果。故戒經雲: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故前二是因,後一是果。解脫者,梵語波羅木叉,此翻別解脫,此就因得名。然有二義:(一)揀定道,名之爲別;(二)叁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名爲別,亦翻隨順解脫。此據果立,隨順有爲無爲,二種解脫果故;亦雲性善,如十誦律;亦名守信,如昔所受實能持故。
﹝乙、釋叁藏義﹞(丙)釋論藏名義,分叁:子、標名;醜、釋名義;寅、引余名證。
子、標名
[阿毗達摩藏者,梵語。]
﹝(丙)釋論藏名義﹞醜、釋名義
[此雲對法,然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涅槃是善是常,故名勝義法;(二)法相法,通四聖谛。相者,性也,狀也。二俱名相。法既有二,對亦有二:一者對向,謂向前涅槃故;二者對觀,觀前四真谛理故。其能對者,皆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故。由對果對境,分二名故。故慧但是對,而非是法,非所對故。舊譯爲無比法,以诠勝慧故。]
鈔雲:慧者,是五別境中慧,相應心所,即五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與八識心王相應故。由對果對境下,謂涅槃爲果,四谛爲境。涅槃四谛二種爲所對,無漏淨慧爲能對。故雲:慧,但是能對屬心,而非是果法及四谛境法爲所對故。由斯淨慧心,能對果境二法,而成論之義故。
﹝(丙)釋論藏名義﹞寅、引余名證
[或曰優波提舍,此翻論義,賓主問答有往複故;或雲磨怛理迦,此翻本母,以教與義,爲本母故;或曰磨夷,此翻行母,以依教義而成行之母故。雖梵音不同,皆屬對之義故。]
鈔雲:教爲能诠,義爲所诠。爲依教義而成諸乘行故。
﹝a、釋叁藏﹞(b)攝屬所歸
[今此經者,正屬修多羅藏,兼律論。故文雲,如來滅後,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豈非般若之法,總以持戒而爲其本,兼律義故。前後上下之文,全以賓主問答,往複窮通,斷疑生信,兼論義故。]
鈔雲:前五百年解脫堅固,第二五百年禅定堅固,第叁五百年持戒堅固,第四五百年多聞堅固,第五五百年塔寺堅固。後五百歲者,近于鬥诤堅固。
又前兩個五百年,正是正法一千年。次兩個五百年,乃像季一千年。次後兩個五百年,正是末法一萬年初季,尚有持戒修福者,言此經有大根機而受持者,總以多生劫來,即持戒定人爲本基故,義兼律儀故。須菩提谒而問之,世尊答而斷之,斯爲賓主往複問答,是爲論義所攝故。以上叁藏列名釋義竟。
﹝(A)釋叁藏二藏﹞b、釋二藏,分二:(a)正釋二藏名義;(b)攝屬所歸。
(a)正釋二藏名義,又二:甲、標立名;乙、釋義。
甲、標立名
[言二藏者。]
﹝(a)正釋二藏名義﹞乙、釋義,又二:(甲)示名義:(乙)攝歸半滿。
(甲)示名義
[一聲聞藏,二菩薩藏,即前叁藏之教。诠示聲聞理行果故,名聲聞藏。诠示菩薩理行果故,名菩薩藏。]
鈔雲:聲聞者,因聞苦集滅道四谛法音,而依教奉行修自利法,名爲聲聞。行六度萬行等,修二利法,名爲菩薩。即前經律論叁藏教典,诠示小乘生空理,诠示小乘戒定慧行,诠示小乘偏真涅槃果德,由斯诠示小乘教行理果四法,攝屬聲聞藏故。又前教是能诠,理行果等爲所诠。又菩薩藏中,教,即十二分。理,即二空真如理。行,即六度妙行等。果,即是無余大涅槃果德,由斯四法,攝屬菩薩藏故。
﹝乙、釋義﹞(乙)攝歸半滿
[又由緣覺之人,多不習教,出無佛世時,攝屬聲聞故。但分爲二,即大小半滿之不同耳。]
鈔雲:緣覺有二:(一)聞十二因緣悟得果者,名爲緣覺;(二)出無佛世時,如釋迦往昔,爲忍辱仙人,獨自了明,名爲獨覺。獨覺又二:(一)不發大乘者,自真獨覺;(二)已發大乘者,是假名獨覺。因由不籍教故,攝歸聲聞藏;若已發大乘者,攝歸菩薩藏。半滿之不同耳者:(一)九部法爲半。法華雲: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二)十二部法爲滿字教,如華嚴等故。又古德判一代時教:一有相教,二無相教,叁同歸教,四常住教。前有相教爲半,後之叁教爲滿。又叁教中,前無相教爲半,以無相者,未純顯中道義故。後之二教爲滿,以純顯常住中道了義故。是知半滿,未局聲聞,故曰不同耳。
﹝b、釋二藏﹞(b)攝屬所歸
[今此經者,屬菩薩藏攝。文雲:此經如來爲發大乘等,即菩薩藏攝故。]
鈔雲:此般若法,是諸佛母,叁藏之骨髓,萬行之本源,菩薩之所歸,諸佛之所證,非菩薩藏攝而何?如來爲大乘等,等者,等下文故。經雲: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又雲:樂小法者,不能聽受讀誦,爲人分別解說等。故不屬聲聞藏,屬菩薩藏攝,以示大乘,二空真如,圓頓法故。
以上釋叁藏二藏,若名若義一科已竟。
﹝B、廣釋﹞(B)釋五教,分二:a、釋五教名義;b、攝屬所歸。
a、釋五教名義,分叁:(a)標;(b)釋名義;(c)結五教名義。
(a)標
[言五教者。]
﹝a、釋五教名義﹞(b)釋名義,分五:甲、釋小乘;乙、釋始教;丙、終教;丁、頓教;戊、圓教。
甲、釋小乘,又二:(甲)立名;(乙)釋。
(甲)立名
[一小乘者。]
鈔雲:賢首大師,依華嚴經,判一代時教,立爲五教。初小乘法,即天臺藏教。以天臺立藏教名,故受招難,以濫叁藏名義。故賢首立小教名耳。
﹝甲、釋小乘﹞(乙)釋
[所說唯是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以依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
鈔雲:初小乘中四:(一)約法數多少,(二)約二空差別,(叁)約所依根本,(四)結成有余。
今(一)言七十五法者,五類法中,有多少故。
謂:一者、色法十一,俱舍頌雲:色者,五根、五境、及無表色。
二者、心法一,即是意識。
叁者、心所有法,共四十六。謂大地法有十,俱舍頌雲:受想思觸欲,慧念與作意,勝解叁摩地,遍于一切心。大善地法有十。頌雲: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大煩惱六,癡、逸、怠、不信、昏掉、恒唯染。大不善有二,謂無慚及無愧。小煩惱法有十,頌雲: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驕。如是類名爲煩惱地法。不定有八,謂悔、眠、尋、伺、貪、嗔、並慢、疑。上之六類,有四十六。
四者、不相應行法十四:一得、二非得、…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