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根,不信正法,名爲外道闡提。疏雲:「邪知傍見,自稱教法」者,或計冥谛爲宗,或想梵天爲本,或謂時方微塵虛空等,而爲世間及涅槃本,廣如華嚴玄談中說。
或「混亂佛宗」下,即此方攻乎異見之類也,或計無爲爲宗,或想天主爲本,或稱彌勒爲因,或說無生老母,遠在靈山,妄立叁乘二乘大乘教法,或說圓明妙道爲本,如斯等種種因緣,混亂佛宗,法說非法,非法說法。
所謂「非法說法」者,或立虛空斷滅之性,而作常住無生之法;「法說非法」者,反以妄剝施等六度,是爲有漏之因。唯以一念無生,即是涅槃本際,奚得徒勞苦行,反修無益之因!故取諸祖語錄,極易解者,以作憑據,及取金剛大乘妙典之文,亦謂自雲辟邪顯正。又恐世人未解深語,故拈取佛典妙句,編作粗陋之言,而令世人種種易解,引入他宗。
又複采取玄門修身煉氣之法,以爲每日自修工夫。還有種種異說,難以盡舉。更引儒門無極而太極等語,發明各人本來面目。並引曆代祖師妙句等語,皆系參詳在內,混亂佛宗,穿作一處,謂之叁教同源,可以廣化迷流,共成正覺。
廣如此方外道,似佛弟子,非佛弟子等,或以無爲爲宗,及叁乘等教,五部六冊書內等說。又複彼教雖談空理,的指目前虛空以爲無生大道,故爾妄辟施戒等事,則爲無益之行。貶斥小乘羅漢,實非大道,而有令人獨坐,妄思修學,醍醐灌頂,腦後拔門,眼爲明珠寶,乃至身爲現世寶等,是爲七寶。在人身中,若是識得,立地成佛,無施多力,毒哉!真魔說也。
夫既深信因果,求出苦輪,故爾等妄求一念無生,到歸元處,永無生滅,雲何而有令人醍醐灌頂,身中七寶等說?若如斯者,豈非乃犯自語相違之過!又雲無生,焉得有生!爾既又念生死苦惱,痛恨貪嗔癡等,而爲根本,雲何執定,不用出家以修道果,乃至妻子五欲不礙菩提。既雲妻子五欲不礙菩提,雲何專又教人戒殺,永斷葷酒?夫五欲者,是生死之毒蛇。出五欲者,離煩惱之火宅。若不出家,雲何能裂斷愛網?絕諸五欲?設不出家,共同妻子五欲眷屬,縱然修行得證道果者,無有是處。
如非久證無生,即若龐公、王日休之類者,百中無一二。若我等果如龐公、日休高士之類,縱然塵境修行,亦何有礙?故文殊飛簡于裴國相雲:大士入俗,小士出塵,苟無此力。
故古德雲:毫厘系念,叁塗業因。故須要永斷淫殺盜妄飲酒食肉之戒,方有出塵消息。如不然者,若不投禮明師,廣通經論,即若蒸沙作飯,必無實果。故雲:甯之千生不悟,不可一生著邪。然雖如是,亦能遠作菩提,故曰雖今未解,後必得入。
﹝e、遠爲﹞(b)引經證義
[故經雲:或有人聞,心即狂亂,不生正解,起斷滅見。或執邪見,狐疑不解,竟謗毀者,必墮惡道。罪報若竟,一經于耳,果報緣種,亦不可思議耶!]
﹝e、遠爲﹞(c)釋通妨難,分四:甲、問;乙、答難;丙、引證義;丁、結歎。
甲、問
[既聞妙旨,不解生謗,何得還成果報之不思議耶?]
﹝(c)釋通妨難﹞乙、答難
[先聞妙旨,不解生謗,是以罪報盡而福報生,由此而增信入者也。]
﹝(c)釋通妨難﹞丙、引證義
[故法華經中,四衆聞常不輕語,謗墮苦處,罪報得出,還遇不輕教化,豈非般若緣種深妙也哉!]
﹝(c)釋通妨難﹞丁、結歎
[況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無一衆生而非不可被也。]
鈔雲:華嚴雲:如來成正覺時作如是念,奇哉怪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故曰:無一衆生而不可被也。
﹝4、乘所被機﹞(3)結
[以上(四)教所被機一科已竟。]
﹝(二)釋義列科﹞5、教體文,分二:(1)標舉;(2)開列章文。
(1)標舉
[教體淺深者。]
﹝5、教體文﹞(2)開列章文,分五:A、結前生後;B、通括大意;C、標立彰數;D、科揀優劣;E、別立名釋。
A、結前生後,分二:(A)是結前;(B)生後義。
(A)是結前
[已知此經,優劣之機,普皆攝故。]
﹝A、結前生後﹞(B)生後義
[未知何法,而爲教體。]
﹝(2)開列章文﹞B、通括大意,分二:(A)明道非言象;(B)示法離名相。
(A)明道非言象
[夫道本忘言,非言象而莫入;法本無說,非名句而奚窮。]
﹝B、通括大意﹞(B)示法離名相
[是以無言之言,以顯絕言之理;無相之相,以彰離言離相之源。]
鈔雲:法華經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此總顯無言之言,無相之相,以彰離言離相之源故。
﹝(2)開列章文﹞C、標列彰數
[今依遵古所判,略分有十:(一)音聲語言體,(二)名句文身體,(叁)通取四法體,(四)通攝所诠體,(五)諸法顯義體,(六)攝境唯心體,(七)會緣入實體,(八)事理無礙體,(九)事事無礙體,(十)海印炳現體。]
﹝(2)開列章文﹞D、科揀優劣
[前四通小,後六唯大。又前七通叁乘,後叁唯一乘。]
﹝(2)開列章文﹞E、別列名釋,分二:(A)合釋前叁;﹝編者注:原文疑缺(B)﹞
(A)合釋前叁,又二:a、雙標假實;b、雙釋諸乘。
a、雙標假實
[就前大小乘中,通用四法:一聲、二名、叁句、四文,取舍不同,各有叁說。]
﹝(A)合釋前叁﹞b、雙釋諸乘,分叁:(a)先釋小乘;(b)次釋大乘;(c)雙結定量。
(a)先釋小乘,分叁:甲、簡實非假;乙、揀假非實;丙、會通四法。
甲、簡實非假
[應作如是說,語言爲體,其名句文者,但顯佛教作用,不能開示佛教自體。]
鈔雲: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者,爲名句二種所依,故名句文等,但顯佛教作用。故說語言聲音,爲佛教體。謂若無其聲,雲何能知名句文身,作用差別之義?故則定聲爲體。
﹝(a)先釋小乘﹞乙、揀假非實
[雲名等爲體,謂名句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故聲但依于展轉因故。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定名爲體,舉名以攝句文。]
, ﹝(a)先釋小乘﹞丙、會通四法
[然俱舍意,情無去取,若取其雙存,即合四法,以爲教體,以上小乘中論。]
鈔雲:「情無去取」者,謂前論師,以聲爲體;後論師,以名等爲體,俱有偏僻。今俱舍論師,以情無去取,亦不單取其聲,而去其名等,故雙存兩用,即合四法,以爲教體。以上小乘中論者,雲結四法,義在小乘。
﹝b、雙釋諸乘﹞(b)次釋大乘假實,文四:甲、釋雙標意同;乙、攝假從實;丙、攝實從假;丁、釋假實雙用。
甲、釋雙標意同
[今大乘中叁意,亦同前故。]
﹝(b)次釋大乘假實﹞乙、攝假從實
[攝假從實,以聲爲體,離聲,無別名句等故。]
﹝(b)次釋大乘假實﹞丙、攝實從假
[以體從用,名等爲體,能诠諸法。謂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即是字,二所依故。]
﹝(b)次釋大乘假實﹞丁、釋假實雙用,分二:(甲)釋雙用;(乙)引教義證成。
(甲)釋雙用
[聲名句文,合爲其體,由前二說,皆有理教,爲定量故。]
鈔雲:聲,乃名等體。名,乃聲之用。離聲,名等不顯;離名等,聲要何用?況又體不離用,用不離體,故體用雙彰,以爲教之定量故。
﹝丁、釋假實雙用﹞(乙)引教義證成
[深密第四雲:不可舍于語言文字,而能宣說。淨名雲:以有聲音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此經雲: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既雲聞者,非聲豈能知章句乎!]
﹝b、雙釋諸乘﹞(c)雙結定量
[良以因聲故有缺曲,唇喉齒舌,風息爲緣,故有名句語言文字,由斯文字流傳後代,方生意解,生淨信故。若缺其一,何能成就?是以定量四法,皆爲教體。]
鈔雲:良以因聲故有缺曲下,謂佛之教體,由假因緣而得生故,由是故有語言文字,流傳刊梓竹板,記存永載,令諸衆生見聞意解,入佛智故。若缺其一下,謂缺其一法,不能爲佛教體,奚得成就者乎!是以定量四法下,以大小叁乘,局定聲名句文,通用四法而爲教體。
第二向下七科,次第列釋,故名通攝所诠,仍歸第四名耳。
﹝編者注:按理,此處應是「E、別列名釋」項下之(B),但科分至此中斷。下文上接「﹝(2)開列章文﹞C、標列彰數」之(四)通攝所诠體。﹞
﹝C、標列彰數﹞(D)攝所诠體,文叁:a、標;b、釋文引證;c、結前義。
a、標
[通攝所诠體者。]
鈔雲:由前局定聲名句文四法爲教體者,單屬能诠,非屬所诠義。所雲诠者,表也。以表诠佛性妙理,故聲名句文四法爲能诠,以能诠出諸妙義作用,故諸佛妙義爲所诠。所诠真俗二谛,令人心地開悟作用故。以斯二法,缺一不可也。故若無所诠作用,能诠文字則無用矣!故第四有通攝所诠文義說也。
﹝(D)攝所诠體﹞b、釋文引證
[瑜伽八十一雲: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此明文義相成,若不诠義,教文何用。]
鈔雲:瑜伽下,明文義二種,缺一不可,展轉互相依故。大經雲: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于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爲說。此明教義相成下,釋上缺一不可,所以由無所诠妙義,而斯語言文字則無用矣!
﹝(D)攝所诠體﹞c、結前義
[故知通所诠,成契經體。]
﹝C、標列彰數﹞(E)諸法顯義,文二:a、釋名;b、釋文。
a、釋名
[諸法顯義體者。]
鈔雲:前中一文、二義,以爲教體。今此諸法顯義體中,謂觸處成真,得意忘所,廓然無寄。假如…
《4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懸判疏鈔(清.性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