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未來心,不可得,言本來無有也。
﹝論﹞此叁句,我佛談到骨髓處,何必曆覽群藏,向外馳求哉!所以佛恩難報也。凡人一念中,即有未來現在過去,須看得活。故疏鈔雲:若一念有起滅,即成六十種邪見,九百種煩惱是也。
﹝講﹞佛言如來所說非心者,何也?蓋常住真心,妙湛圓寂,體用如一(一亦作如),若太虛空,離諸緣引之想,過去心已滅,何所凝滯于物;現在心不住,何所專主于有;未來心未至,何所預期于先。虛靈莫測,反觀于內,叁心總不可得也。此方是菩提真心,一體同觀矣。
﹝證﹞論語雲: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六祖雲:前念後念及今念,叁念不被邪見染。張無盡雲:一念不生全體現。古雲:叁際俱斷,叁念皆妄,了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論﹞叁千大千布施之福,俗眼爲實,佛眼爲無。布施既廣,得福自多,所謂以是因緣也。畢竟是有礙有著,不是清淨福德,以無爲福才是不住相布施,故不徒言得,而言多也。
﹝講﹞佛又反複申之,見吾心中法界,所通化無窮者,雖寶施不足以擬之也。故問須菩提,若有人以滿叁千大千世界之七寶,用爲布施,其福德果多否?須菩提亦以甚多答之,佛又呼須菩提言曰:若福德之有真實,則徒求之于外,取諸相也。有相以爲布施,其報有限,如來不說得福多。我之所謂福德者,離諸相也。即前無住相布施。在如來無能施之心,在法界無可施之迹,正是無爲清淨功德,其福等如虛空,豈有漏之因,所可同日語,此如來說福德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注﹞具足者,無少虧欠也。
﹝論﹞此段專主離色言,此分與第五分,第十叁分,意俱同,而佛乃重言之者,蓋末世修行,多執色相,如香花頂禮,外貌供奉,不悟自己真性,佛所以反複叮咛告誡之也。
﹝講﹞佛恐須菩提錯認如來色身,把作如來真身看了,故設此疑而問之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須菩提即解其意,遂答之曰: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見之?蓋色身,乃血肉之軀,非法身也。若法身,則縱橫無礙,自在自由,念念無非般若,豈八十種好,所能囿也。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方名具足色身矣。
﹝證﹞華嚴經雲: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論﹞此段專主離相言。
﹝講﹞佛又問之曰: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須菩提即解其義而以否答之。蓋自受生以來,有形者,有形形者,有生者,有生生者,若無真性法身,則雖有相,亦天地之委形也。此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矣。所以者何?如來所說諸相具足,非徒取諸相也。以如來雖有叁十二相,必具足乎叁十二行,般若觀照,萬象悉融,凡六神通,八解脫,具于自性中者,皆無欠無余,常滿足爾,此肉身如來內,有真如來在焉,是名諸相具足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則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論﹞此分與第七分,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十叁分,如來無所說,意大同,亦不過反複告人,勿執文字之陳言,而寡默識之妙道也。謂之曰:勿謂,又曰:莫作,我佛叮咛之意,至深切矣。
﹝講﹞佛告須菩提曰:爾切勿自謂,我如來有心作此念頭,有此說法,以開示于人。汝切莫作是念,何以故?設或有人言,佛有法說于人,則是淺見寡識滯在文字之粗,是爲謗佛,不能解會我所說之義故也。又呼須菩提曰:我之所謂說法者,不假口說之騰,默契心源之妙,唯能坐斷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語可到,本來無法可說,是名真說法也。
﹝證﹞圓覺經雲:依幻說覺,亦名爲幻。既名爲幻,所說之法,亦皆是幻。張無盡雲:非法無以談空,非人無以說法。妙明子雲:智高遠水孤峰,性寂寒潭皎月,然後可以盡離不離言之道也。如如居士雲: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不曾挂著一莖絲。所以我佛橫說直說,四十九年,未嘗道著一字。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注﹞慧,言德;命,言壽,即長老之別名。
﹝講﹞須菩提問佛曰:末法之後,略有衆生,聞說此經般若之法,能生敬信之心否也?佛呼須菩提曰:汝勿謂五濁惡世之間,俱是不信佛法的人,蓋佛與衆生,原非兩類,同具此般若真心,彼雖爲衆生,而真性原有,非可以衆生目之。彼雖非衆生,而業緣現在,又非可以不衆生目之。何以故也?衆生于衆生之中,苟能聞般若法而敬信之,言下見性,是即前之所說,非衆生中人也,是假名衆生爾。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講﹞須菩提以解空之性,深悟菩提之奧,乃以無所得爲問。佛深許其言之當也,言如是如是,我于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不從外得,乃吾之真性也。真性中蕩然虛空,神凝智泯,情卷思澄,迎之無首,隨之無後,不可以色相取,不可以言說求,無有少法可得也。不過強名之曰阿耨菩提而已。
﹝證﹞玉樞經雲: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無情,唯一無二。六祖雲: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顔炳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縛;無法可得,方名解脫。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注﹞阿耨菩提法者,即真性也。刊定雲:在聖不增,故無高;居凡不減,故無下;此言平等性也。真心即是性,原無兩樣。
﹝講﹞佛又再告須菩提雲:我所說阿耨菩提之法,乃吾本然之性,居聖位而不加,處凡流而無損,人人具足,世世同然,蕩然太虛,較若畫一;是色身則有高下,真性則無高下,所以名爲無上正等正覺也。何以見之?以我真性中,原無有我人衆生壽者之妄,若有此妄,則嗜欲深者,天機必淺;攻取累者,湛一不全,吾見塵勞,種種異起,何得爲平等法哉!法爲平等,方名無上菩提矣。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論﹞夫平等之法,不從外得矣。一向認著本來現成,墮諸無事甲中,不假修進,此又愚迷不返者也。
﹝講﹞佛又說,當修此一切善法,凡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皆是明心見性之善法,依此法修,則虛己冥真,崇德履道,造至覺地矣,即得此阿耨菩提也。然又恐人泥于有法,又呼須菩提曰:我所言善法者,乃接引衆生入道之門,本來原無此善法,不過假此虛名以開悟人爾。若執著善法,便有人我等相矣,又落兩頭機,豈是平等哉。
﹝證﹞傅大士頌雲: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豈親疏,自他分別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鹹共入無余。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論﹞此義雖重,各有妙旨,詳見讀法。
﹝講﹞佛告須菩提雲:須彌爲衆山之王,叁千大千中諸須彌山,又不特一須彌也。設或以七寶之聚,等如許山之多,用此布施,福德固爲多矣;然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若人以此般若經並四句偈,受持有得于心,演說有益于世,則不徒見佛了生死,亦且如佛度一切,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寶,比前七寶布施之福德,不及此經百千萬億分之一也。人可徒以布施求之外,而不求之心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論﹞非說所說分中,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此分中雲: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佛恐人泥著有法可說可度,而不悟自性自度,故又告誡一番。
﹝講﹞佛呼須菩提曰:汝之意何如?凡汝學道之人,勿謂我如來實有此意,而必有化度衆生之心。汝等莫作此念,可也。所以然者,如何?佛雖有此般若波羅蜜法,以開示衆生;然衆生之心,本來空寂,般若智慧,原自具足,苟有聞經悟道,乃衆生自然化度,我何度之有哉!所謂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也。若說一切衆生,必是如來化度,則如來即同凡夫,便有我人等之私矣。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
﹝講﹞夫人有一我心,斯有人,有衆生,有壽者,己私未克故也。如曰:有衆生可度,是如來執有我也。佛又呼須菩提曰: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心也。在如來,以是法潛孚默化于人,而不見其迹;在凡夫,假是法頓悟自修于己,而莫測其自。何嘗區區作此念,曰我當度衆生,而執爲有我哉!至于凡夫,未能見性,所以我相未忘,而非以此論…
《44 金剛經石注(清.石成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