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P4

  ..續本文上一頁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如我親承,方能領悟,末世鈍根,雲何信受?既不信受,將無空說耶!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傅大士頌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奧難尋;當來末法世,唯恐法將沈。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傅大士頌曰:「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生因于此日,證果未來時。叁大經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無漏種,方號不思議。」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傅大士頌曰:「人空法亦空,二相本來同;遍計虛分別,依他礙不通。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欲識無生處,心外斷行蹤。」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傅大士頌曰:「有因名無號,無相有馳名;有無無別體,無有有無形。有無無自性,妄起有無情;有無如谷響,無著有無聲。」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傅大士頌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船;人法知無我,悟理讵勞筌。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有無如取一,即被汙心田。」

  ﹝通曰﹞此段經文,括盡一經旨趣,故傅大士頌之極詳。此經以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體無相不可以意想窺,用無住不可以執情度。古德雲:如太末蟲處處能泊,唯不能泊于火焰之上。衆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于般若之上。此其所以爲甚深也!雲何無相,謂無人我相,無法我相?雲何無住,謂不住于相,不住于法,不住于非法。無相何以爲果,無住何以爲因?法身無爲,不墮諸數,本來無相,只爲心有所住,便于無相之體不得圓滿。所以攝有相歸無相者,在觀照智也。如象脅經說,若出生死,證涅槃界,愛非愛果,法非法因,一切皆舍,雖正因正果,尚在所舍,此甚深般若,最爲難信之法也。

  刊定記曰:初善現聞此因果俱深章句,不勝慶幸。始者但知無相,而不知即相無相之深果;始者但知常住,而不知住而無住之深因。以佛世時,尚有難信此深法者,不知現在當來,能有衆生聞是章句生真實信心,以爲實有是事否耶!佛爲遣此疑,故诃勸之曰:莫作是說。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聞法生信,豈謂無人。如佛滅後,後五百歲。凡五個五百,初五百中解脫牢固,二五百中禅定牢固,叁五百中多聞牢固,四五百中塔寺牢固,後五百中鬥诤牢固。此則教力漸衰,正法將滅之時,有持戒修福者,戒定具足,能發慧覺,以此爲實,正解因果甚深義趣,而無顛倒之惑者矣!

  彌勒菩薩偈曰:「說因果深義,于後惡世時;不空以有實,菩薩叁德備。」

  若無戒定慧叁德,孰能以此爲實而生信耶!當知是人于多佛所久事善友,習聞正法,則緣勝也。種諸善根,叁毒久伏,六度增長,則因勝也。因緣俱勝,方生實信。是知實信誠不易得。無論聞是章句,實信一切諸佛本來清淨,一切衆生盡成佛道,乃至一念淨信此經,是諸佛因,是諸佛果,如是信經之人,得福無量,猶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

  彌勒菩薩偈曰:「修戒于過去,及種諸善根;戒具于諸佛,亦說功德滿。」

  如來于彼鹹悉知見,凡夫知以比智,見以肉眼,故有不知不見;如來于見處即知,非比智知;知處即見,非同肉眼見,故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也。

  彌勒菩薩偈曰:「佛非見果知,願智力現見;求供養恭敬,彼人不能說。」

  得福有二:謂生得、取得。生者,正修福業,能生善因,即信解持說者也。取者,即今熏成種子,後感將來果報也。此諸供養恭敬,非比智知,非肉眼見,故曰彼人不能說。

  以何義故,信經之人得如是無量福德耶!是諸衆生,如是持說,如是熏修,無複我人衆生壽者之相,已得人無我慧,無複執于有爲之法相,亦無執于無爲之非法相,得法無我慧。人法俱空,量等太虛,故其福德不可量也。

  四相固雲相矣!法與非法屬于分別,何以亦謂之相耶?爲其所分別者,不離我我所相,起法非法想,非于無我土木等生分別也。

  彌勒菩薩偈曰:「彼壽者及法,遠離于取相;亦說知彼相,依八八義別。」

  人我四相,法我四相,共成八義,略有淺深。般若能知八義遠離于相,即謂具慧。如執自五蘊種種差別爲我;計諸蘊既謝,複取諸趣爲人;計諸蘊流轉相續不斷爲衆生;計一生命根常住爲壽者,此凡夫所著有爲粗相也。

  彌勒菩薩偈曰:「差別相續體,不斷至命住;複趣于異道,是我相四種。」此之謂也!

  若除四相,即于相除之可也。何爲複不住于法、非法耶?若心取于色相者,貪戀五塵之境,以是爲因,即著諸蘊幻質四相。若心取有爲之法,離境求心,以是爲因,即著正悟了覺四相。比例而觀。若心取無爲之法,諸法皆空,以是爲因,即著于舍藏法執四相,其可謂之無相法身乎!

  彌勒菩薩偈曰:「一切空無物,實有不可說;依言詞而說,是法相四種。」蓋指此也!

  一切空者,即人空、法空見也。人法俱空,都無分別,即實有不可說也。雖不可說,不是頑空,但依世谛言詞而說,即是中道谛也。于此有著有住,不離遍計依他二執,而圓成實性沈于識海,不能證于無相之果,是故修無上菩提正因者,不應取法,不住于生死法也;不應取非法,不住于涅槃法也。二邊不住,即歸中道。究竟中道亦不應住著也。

  彌勒菩薩偈曰:「彼人生信心,恭敬生實相,聞聲不正取,正說如是取。」

  此何義耶?謂于般若一念生淨信者,不如言取義,隨順第一義智,以無住爲義故。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即應舍去。欲度煩惱大流,應修一切善法,既登涅槃岸已,法亦應舍。善法尚不應取,以實相無相故;何況不善非法,離于實相外者耶!以上有無諸法,皆非法也,故不應取。

  彌勒菩薩偈曰:「彼不住隨順,于法中證智;如人舍船筏,法中義亦然。」

  彼證智者,本不住于隨順相應法中,而未證者,必于隨順相應法中而證智。如筏可憑也,亦可舍也。然則文字般若,何爲亦應舍耶?爲除信經者微細執故。前以信心清淨,得福無量,非不正因正果;若細執不除,終爲聖道之障。故能于經而離經,于法而離法,但除其病,而不除其體,斯善乎甚深般若之旨矣!

  僧問同安:「依經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此理如何?」安雲:「孤峰迥秀,不挂煙蘿;片月橫空,白雲自異。」丹霞頌雲:「雲自高飛水自流,海天空闊漾虛舟;夜深不向蘆灣宿,迥出中間與兩頭。」只此迥出中間與兩頭一語,括盡般若甚深義。傅大士頌謂中流仍被溺,正謂般若亦應舍也。深哉!

  已上(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竟

  (叁)斷無相雲何得說疑

  此疑從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而來。向雲佛身無相,若證無相時,法與非法皆舍,即不合有得有說,何故世尊以一念相應正智現覺,于諸法有所說耶?有說即墮有爲,安在其無爲耶?爲遣此疑,故經曰: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傅大士頌曰:「菩提離言說,從來無得人,須依二空理,當證法王身。有心俱是妄,無執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遙出六塵。」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傅大士頌曰:「人法俱名執,了即二無爲;菩薩能齊證,聲聞離一非。所知煩惱盡,空中無所依;常能作此觀,得聖定無疑。」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傅大士頌曰:「寶滿叁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欲入無爲海,須乘般若船。」

  ﹝通曰﹞如來無住妙法,大不可思議。論實際理地,一無所得,以普利群生之故,不妨現起種種形相言音,凡有見聞,靡不獲益。其實于諸法性,離諸分別,不由作意,得即無得,說即無說,是爲中道第一義谛也。空生但明法身邊事,故以如來無得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世尊卻指出法身向上事,不妨一切諸佛從此生,無上菩提法從此出。但所謂佛與法者,即非佛與法,皆無所得故。如是妙法,有能信受者,福德真不可量也。

  刊定記曰:佛問須菩提,于汝意中所謂如何?謂我得菩提爲不得耶?謂我說法爲不說耶?須菩提一向解空,豈不知佛有叁種:一者法身佛,二者報佛,叁者化佛。今世尊即是化身,此乃元非證覺,亦不說法度生,故無有定法名得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此何以故?以如來所說無上菩提之法,非耳能聽,不可取故;非口能宣,不可說故。欲言其有,則無狀無名,一切法無實體相故,本未嘗有也,故曰非法。欲言其無,則聖以之靈,真如無我相實有故,又未嘗無也。故曰非非法。以爲法則又非法,以爲非法則又非非法,說者既不二說,聽者亦不二取,故謂如來無得無說也。

  彌勒菩薩偈曰:「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法不二取,無說離言相。…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