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斷嚴土違于不取疑也。
佛土有二:(一)法性土,(二)形相土。佛意欲顯法性真土,故問取形相莊嚴土不?空生乃以不取形相莊嚴答之,何也?蓋莊嚴佛土者,唯修習無分別智,通達于唯識真實之性,以智契如,名爲莊嚴,非形相莊嚴,故雲即非莊嚴,是第一義莊嚴,故雲是名莊嚴。形相,即法相土,謂金地寶池等;第一義,即法性土,乃真如不變之性。然諸佛身土,必須性相具足,方爲了義。今既唯言于性,豈不阙于相耶?蓋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即相亡相,非謂棄相取性。但以經宗無相,此義稍增耳。若人分別佛土,是有爲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爲遮此故,雲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此是真心。若都無心,便同空見。真心而雲生者,所謂顯發,非創然而生。故大般若經雲:「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羅蜜生。」以有住之心,悉是妄識分別,一切無住,真心即顯,契于般若心體也。故嵩嶽國師雲:應無所住者,乃不住善,不住惡,不住迷,不住悟,不住體,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顯其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現。住惡生心,則惡現。本心即隱沒。若無所住,則十方世界,唯是一心。若能如是了悟,是真莊嚴,何有佛土而不清淨耶?
第七疑
雲:無爲法中,應化非真,故無有取,報身是實,應有取心,此蹑彼第叁而來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此斷受得報身有取疑也。
佛知後世學般若者有此疑,故設喻爲問:文二:
﹝斷受得報身有取疑﹞(一)問答斷疑,此以須彌明報身也。須彌山王,勢力高遠,故名爲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故。報佛亦如是,以得無上法王體,故名爲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無分別故。善現乃就法身而答曰:甚大。複自征釋其大之所以曰:以非有漏有爲之身,乃是無漏無爲之法身,故名大身也。慈氏偈雲:「如山王無取,受報亦複然,遠離于諸漏,及有爲法故。」問:此說報身,雲何言法?答:茲法報合說,二身不殊,以實教理智無二,故得雲耳。至此理極情亡,信此法者,福德難量,是以下文如來舉福較勝。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此斷受得報身有取疑﹞(二)較量顯勝,又二:(一)約外財較量廣顯經勝。(二)約內財較量倍顯經勝。
今初、呼空生審定其數,初約多河以辨沙。如來說法,多近恒河,故舉爲喻。恒河周四十裏,沙細如面,不可以數計,今以一沙爲一河,有如是無數沙等之恒河,河各有沙,是諸沙等恒河之沙,甯爲多不?空生答言:甚多,何者?但舉沙數之河,尚多無量,何況多河中所有之沙,可盡算數乎!
次、約多沙以彰福曰:我今實言告汝,設若有人,于外財無所吝惜,以七寶之最珍者,布滿爾所恒河之沙數,一沙爲一大千世界,以之布施,其所得之福,甯爲多不?空生意謂:前一大千寶施,已爲無量,況此沙界寶施,甯有量乎!
後、約多福以顯經勝,謂寶施之福雖多,若人于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自行之余,爲他人說,其所得福,更勝于前沙界寶施之福德。以施福有漏,猶屬生死,經趣菩提,顧可同日而語哉!次釋勝之所以,有五節。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釋勝之所以﹞(一)尊處歎人勝,謂豈唯是說經之人難得,當知此說經之處亦甚希有,宜爲一切世間若天若人恭敬供養。猶如佛之塔廟然。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人觐塔廟,不期敬而自敬。如天帝釋,常于善法堂中,爲諸天說般若。向後諸天到善法堂,帝釋未至,皆向空座作禮。爲重法故,乃尊其處也。夫說四句之處尚爾,何況有人,于此全經,盡能受持讀誦,當知是持說之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最上」者,法身也,無漏無爲,最上上故;「第一」者,報身也,衆聖中尊,更無過故。「希有」者,化身也,曠世奇逢,難遭遇故。意明受持讀誦,具獲叁身功德也。又顯在處有佛,謂經是如來法身,依法則有報化。又一切賢聖,皆以無爲得名,經顯無爲,必有賢聖尊重弟子而輔化矣。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釋勝之所以﹞(二)約義辨名勝,空生疑念冰釋,又聞經功德之勝,遂希慕奉持,而請經名焉。所以名者,金剛有能壞之義,般若有觀照之功,名實相稱,法喻雙彰,故雲金剛般若,世尊又自征釋曰:佛雖說般若,勝義谛中本無名字可得,故雲即非般若;爲受持故,于無名中而強立之,故雲是名般若。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釋勝之所以﹞(叁)佛無異說勝,此蹑前雲:非唯立此經名,名即非名;凡有所說,皆悉如此。故雲如來無所說,謂無別異增減之說。但如所證,第一義谛而說,說即無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釋勝之所以﹞(四)施福劣塵勝,此節乃是蹑前施寶得福而來。謂前寶施得福雖多,然不能離相,則是貪等煩惱染因,有爲福報爾。故此遂以微塵世界爲喻。塵界乃無情之物,由不生貪等煩惱,不爲染因,故能勝寶施。況持說此經,是遠離煩惱因,能趣菩提,而不勝耶?非微塵非世界者,非貪等煩惱塵,非煩惱染因界也。是名微塵世界者,是無記地塵世界也。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意雲碎界爲塵,塵不起煩惱,寶施得福,苟無般若力,來世必感大福報,起貪嗔癡,五欲自娛,無惡不造,故雲布施是第叁生怨。所以塵界勝于寶施,且塵界無記,不起煩惱,尚得爲勝。況受持此經,定招佛果,其功德殊勝,何可量乎?由是相望,便有叁重勝劣,謂寶施不及塵界,塵界不及持經,是以持經尚勝于塵界,豈得不如寶施乎。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釋勝之所以﹞(五)感果離相勝,恐施寶者雲:我施求佛,誰言煩惱,然彼所求者,乃是色相佛,爲破此執,故審問空生雲: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否?空生答以不可。何以故者?征意雲:既得叁十二相,何以不可?釋意雲:叁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爲之相,故雲即是非相,以是施福色相佛身,故雲是名叁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較量顯勝﹞(二)約內財較量倍顯經勝也。意恐人聞,寶施不及持經,便謂以是身外之財,所以劣于經福;若將身命布施,必勝受持,爲破其見,故有此文。身布施者,或施眼爲妙藥,或舍頭爲飲器,或爲執作,或爲床座等。命布施者,割肉代鴿,舍身飼虎等。不唯一身命布施,乃以恒沙身命如是布施,則其福豈不超于持經耶?殊不知無般若力,事屬有爲,功歸有漏,只成苦果。四句偈等,爲他人說,發明妙慧,爲成佛真因。用之較量,霄壤懸殊。以此觀之,舍身勝于寶施,持說又勝舍命,甚矣!經之功德,不可思議,四句猶然,況全經乎!所以空生領旨涕淚悲泣,良有以也。下釋勝之所以,有五節。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釋勝之所以﹞(一)泣歎未聞法勝。空生理解已廓,述其所悟,感激未聞。謂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況更聞不及持說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喜極成悲,是故涕泣。「慧眼」者,謂我從昔以來所得者,僅人空慧眼而已,未曾得聞如是法空深理之經,今深解其義趣,故含悲感歎也。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釋勝之所以﹞(二)淨心契理具德勝。謂若人聞此經,能生真信之心,此信若生,不信諸法,故雲清淨。諸法既泯,實相生焉。「生」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生,乃顯發之義也。實相既生,當知是人,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以超越凡小,無與等者,故雲第一曠劫難聞,故雲希有也。實相非相者,良以實相無相,言念不及,雖假言念,唯證相應,起念承當,但認影像,即非真信,故拂之也。說名實相者,不壞假名,隨俗而說耳。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
《29 金剛般若經演古(明.寂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