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断严土违于不取疑也。
佛土有二:(一)法性土,(二)形相土。佛意欲显法性真土,故问取形相庄严土不?空生乃以不取形相庄严答之,何也?盖庄严佛土者,唯修习无分别智,通达于唯识真实之性,以智契如,名为庄严,非形相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第一义庄严,故云是名庄严。形相,即法相土,谓金地宝池等;第一义,即法性土,乃真如不变之性。然诸佛身土,必须性相具足,方为了义。今既唯言于性,岂不阙于相耶?盖身土之相,唯心之影,即相亡相,非谓弃相取性。但以经宗无相,此义稍增耳。若人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成就者,彼住于色等境中,为遮此故,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等也。「而生其心」者,此是真心。若都无心,便同空见。真心而云生者,所谓显发,非创然而生。故大般若经云:「一切法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以有住之心,悉是妄识分别,一切无住,真心即显,契于般若心体也。故嵩岳国师云:应无所住者,乃不住善,不住恶,不住迷,不住悟,不住体,不住用。而生其心者,即一切法,而显其一心。若住善生心,即善现。住恶生心,则恶现。本心即隐没。若无所住,则十方世界,唯是一心。若能如是了悟,是真庄严,何有佛土而不清净耶?
第七疑
云:无为法中,应化非真,故无有取,报身是实,应有取心,此蹑彼第三而来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此断受得报身有取疑也。
佛知后世学般若者有此疑,故设喻为问:文二:
﹝断受得报身有取疑﹞(一)问答断疑,此以须弥明报身也。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而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善现乃就法身而答曰:甚大。复自征释其大之所以曰:以非有漏有为之身,乃是无漏无为之法身,故名大身也。慈氏偈云:「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问:此说报身,云何言法?答:兹法报合说,二身不殊,以实教理智无二,故得云耳。至此理极情亡,信此法者,福德难量,是以下文如来举福较胜。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此断受得报身有取疑﹞(二)较量显胜,又二:(一)约外财较量广显经胜。(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
今初、呼空生审定其数,初约多河以辨沙。如来说法,多近恒河,故举为喻。恒河周四十里,沙细如面,不可以数计,今以一沙为一河,有如是无数沙等之恒河,河各有沙,是诸沙等恒河之沙,宁为多不?空生答言:甚多,何者?但举沙数之河,尚多无量,何况多河中所有之沙,可尽算数乎!
次、约多沙以彰福曰:我今实言告汝,设若有人,于外财无所吝惜,以七宝之最珍者,布满尔所恒河之沙数,一沙为一大千世界,以之布施,其所得之福,宁为多不?空生意谓:前一大千宝施,已为无量,况此沙界宝施,宁有量乎!
后、约多福以显经胜,谓宝施之福虽多,若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自行之余,为他人说,其所得福,更胜于前沙界宝施之福德。以施福有漏,犹属生死,经趣菩提,顾可同日而语哉!次释胜之所以,有五节。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释胜之所以﹞(一)尊处叹人胜,谓岂唯是说经之人难得,当知此说经之处亦甚希有,宜为一切世间若天若人恭敬供养。犹如佛之塔庙然。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人觐塔庙,不期敬而自敬。如天帝释,常于善法堂中,为诸天说般若。向后诸天到善法堂,帝释未至,皆向空座作礼。为重法故,乃尊其处也。夫说四句之处尚尔,何况有人,于此全经,尽能受持读诵,当知是持说之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最上」者,法身也,无漏无为,最上上故;「第一」者,报身也,众圣中尊,更无过故。「希有」者,化身也,旷世奇逢,难遭遇故。意明受持读诵,具获三身功德也。又显在处有佛,谓经是如来法身,依法则有报化。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而辅化矣。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释胜之所以﹞(二)约义辨名胜,空生疑念冰释,又闻经功德之胜,遂希慕奉持,而请经名焉。所以名者,金刚有能坏之义,般若有观照之功,名实相称,法喻双彰,故云金刚般若,世尊又自征释曰:佛虽说般若,胜义谛中本无名字可得,故云即非般若;为受持故,于无名中而强立之,故云是名般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释胜之所以﹞(三)佛无异说胜,此蹑前云:非唯立此经名,名即非名;凡有所说,皆悉如此。故云如来无所说,谓无别异增减之说。但如所证,第一义谛而说,说即无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释胜之所以﹞(四)施福劣尘胜,此节乃是蹑前施宝得福而来。谓前宝施得福虽多,然不能离相,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尔。故此遂以微尘世界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由不生贪等烦恼,不为染因,故能胜宝施。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因,能趣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贪等烦恼尘,非烦恼染因界也。是名微尘世界者,是无记地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意云碎界为尘,尘不起烦恼,宝施得福,苟无般若力,来世必感大福报,起贪嗔痴,五欲自娱,无恶不造,故云布施是第三生怨。所以尘界胜于宝施,且尘界无记,不起烦恼,尚得为胜。况受持此经,定招佛果,其功德殊胜,何可量乎?由是相望,便有三重胜劣,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是以持经尚胜于尘界,岂得不如宝施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胜之所以﹞(五)感果离相胜,恐施宝者云:我施求佛,谁言烦恼,然彼所求者,乃是色相佛,为破此执,故审问空生云: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空生答以不可。何以故者?征意云:既得三十二相,何以不可?释意云: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故云即是非相,以是施福色相佛身,故云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较量显胜﹞(二)约内财较量倍显经胜也。意恐人闻,宝施不及持经,便谓以是身外之财,所以劣于经福;若将身命布施,必胜受持,为破其见,故有此文。身布施者,或施眼为妙药,或舍头为饮器,或为执作,或为床座等。命布施者,割肉代鸽,舍身饲虎等。不唯一身命布施,乃以恒沙身命如是布施,则其福岂不超于持经耶?殊不知无般若力,事属有为,功归有漏,只成苦果。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发明妙慧,为成佛真因。用之较量,霄壤悬殊。以此观之,舍身胜于宝施,持说又胜舍命,甚矣!经之功德,不可思议,四句犹然,况全经乎!所以空生领旨涕泪悲泣,良有以也。下释胜之所以,有五节。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释胜之所以﹞(一)泣叹未闻法胜。空生理解已廓,述其所悟,感激未闻。谓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喜极成悲,是故涕泣。「慧眼」者,谓我从昔以来所得者,仅人空慧眼而已,未曾得闻如是法空深理之经,今深解其义趣,故含悲感叹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释胜之所以﹞(二)净心契理具德胜。谓若人闻此经,能生真信之心,此信若生,不信诸法,故云清净。诸法既泯,实相生焉。「生」字,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生,乃显发之义也。实相既生,当知是人,必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以超越凡小,无与等者,故云第一旷劫难闻,故云希有也。实相非相者,良以实相无相,言念不及,虽假言念,唯证相应,起念承当,但认影像,即非真信,故拂之也。说名实相者,不坏假名,随俗而说耳。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
《29 金刚般若经演古(明.寂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