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報後報令現受,止以今世爲人所輕賤之故,彼先世所有罪業,即爲消滅,不唯滅罪,且以熏修菩提之故,當來必得菩提。蓋持經無我,即煩惱障盡;罪業消滅,即業障盡;不墮,即報障盡。叁障既盡,叁德必圓。今雖未得,當來必得也。輕賤者,一切毀辱,總包其中。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八﹞超事多佛。十億爲洛叉,十洛叉爲俱胝,十俱胝爲那由他,意明持說此經,速證菩提之法,所以超過如來事多尊之福。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
﹝九﹞具聞則疑,謂此經功德,雖多次較量,未敢具足而說,若具足說者,本欲令人生信,其如非其境界,聞之心則狂惑瞀亂反致狐疑不信,謂世間那有此事。按前十疑,逦迤次第,五番較量。謂外財兩度,內財兩度,佛因一度,且第一,一大千界寶施;第二,無量大千界寶施;第叁,一恒沙身命;第四,無量恒沙身命;叁時布施至無量劫,是較量之極,更無譬喻可以比況。後所較量,但是別意,隨時略舉,一大千界寶,或須彌聚寶,或阿僧祗寶,非同前說,五重次第也。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十﹞總結幽邃。至此贊較都絕,望前數段,故總結雲:是經義不可思議,則持經果報,亦不可思議矣。
第十一疑
以上來一周已竟,又疑雲:住修降伏已徹叁空,既無有我,然住修降伏,及斷上十種疑執者,畢竟是誰乎?故重請問:以斷微細執情,所謂了了了時無可了,玄玄玄處更須呵,是也。問答不異前,而所明之理,所斷之惑,回異于前也。讀者詳之。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此斷住修降伏是我疑也。
空生承上正答,及斷十種疑,如來所以開示無我者至矣。苟無有我,是誰發心住修降伏,故重請問住修降伏之義,以斷前住修降伏是我之疑也。如來所答亦不異前,謂發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是無所度之境,若謂我能度衆生,則有我人四相,即非菩薩,是無能度之心。故慈氏頌雲:若內心修行,存我爲菩薩,此即障于心,違于不住道。次征雲:所以必外無生,內無我者,何也?以實無有法,名發菩提心者。法字,能所俱攝,謂能所俱寂,方是發無上菩提心者,此宛轉搜剔有我之疑也。
第十二疑
雲:若無菩薩,雲何釋迦因地于燃燈佛所,行菩薩行耶?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此斷佛因是有菩薩疑也。
昔降怨王請佛入城,城中長幼盡迎,路泥,善慧布發,佛與授記,故舉此問;空生答無有法得菩提者,以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別,由無法故得記。若有法者,是有心相,不順菩提,佛不與記。佛遂印可曰:如是如是,實無有法,如來于燃燈佛所得菩提者。又呼空生反覆釋之曰:若有法得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曰: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釋迦,翻能仁,牟尼,翻寂默,以寂默冥理,不住生死;能仁利物,不住涅槃。以實無有一法得菩提,是故燃燈佛,于人天衆前與我授記曰:善慧,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授記之時,智與理冥,境與神會,何有一法可得耶?。
第十叁疑
雲:果法號曰菩提,證得始名爲佛,既菩提不可得,豈有能證如來耶?。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非大身,是名大身。」】
此斷無因則無佛法疑也。
即蹑上章而來,征意雲:若無菩提,則無有佛,何以得有如來耶?釋中先斷無佛疑。若言無佛,于四句中墮損減謗,是真謗佛。夫如來者,非他,即諸法如義。如者,真如,通于凡聖。但以衆生垢染,故名如去。佛位清淨,故名如來。若無真如,則無有佛。今真如本有,複何疑乎?此顯真如是佛,故非無也。
次斷無法疑。佛與菩提,義分人法,體無二源。由是唐言,總名爲覺。始疑無佛,乃以如義釋之。次疑無法,謂菩提有得,是有執,菩提無得,是無執。如來雙遣之曰:如來所得菩提,于是中無實,以菩提無彼色聲等相故;亦無虛,以無色聲等相處,即無相是菩提相故。既無實之可指,亦無虛之可言,一如而已。
是故如來說一切凡聖依正之法,並以真如爲體,皆是佛法。又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者,以即是真如,非色等法故,是故名一切法者,是真如法自性故。
如來又顯真佛真法之體曰:譬如人身長大者,謂真如法身也。即非大身者,離諸相也。是名大身者,有真如體也。
第十四疑
雲:若無菩薩者,諸佛不成菩提,衆生不入涅槃,亦無清淨佛土。何故諸菩薩發心,欲令衆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淨佛土耶?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此斷無人度生嚴土疑也。
此疑亦從第十二佛因中來。起則同時,斷須次第。
先斷度生疑,謂若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何以不名菩薩,以實無法名菩薩,豈有我度衆生耶?是故佛常宣說:一切諸法,本無我人等相;但違之則是衆生,順之則是菩薩。
次斷嚴土疑,准上可知。偈雲:不達真法界,起度衆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問:此與第六皆言嚴土,義何別耶?答:前對無取疑有取,此對無人疑有人。佛意但是拂于我人之心,非是泯于菩薩,所以空生起疑之處,雲無菩薩,如來斷疑之處,則言無人,彼此媕含,未嘗顯說,直至此處,方乃決通,特言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謂人無我,法無我也。
第十五疑
雲:若菩薩不見彼是衆生,我爲菩薩;不見所嚴淨之佛土,若爾,則諸佛不見諸法,都無智眼耶?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此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也。文二:
﹝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一)約能見五眼以明見淨,諸佛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之智。蓋諸佛知見淨勝,具于五眼淨用。肉眼見障內色,佛具諸根,豈無肉眼;天眼者,于肉眼邊,引淨天眼,見障外色。淨名雲:唯佛世尊,得真天眼。慧眼以根本智照真理;法眼,以後得智說法度生。佛眼者,前四在佛,總名佛眼。又見佛性圓極,名爲佛眼。古德偈雲: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二)就所知諸心以明智淨,凡五段,從狹至廣,展轉而數。謂數沙,數河,數界,數生,數心,今先約一個恒河以數沙,次約一恒河中沙以數河,叁約沙河中沙以數界,四約爾所界中所有生,五約一一衆生所有心。何以故者,征悉知所以,非心者,妄識本空;是名心者,真心不滅也。又征者,釋非心所以。謂叁際求心不可得,故雲非心。叁際者,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古德偈雲:叁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元無,妄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第十六疑
即蹑上章而來,謂福德依心而成,諸心既倒,妄不可得,則福德亦是倒妄。何名善法?既非善法,修福何益耶?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斷福德例心顛倒疑也。…
《29 金剛般若經演古(明.寂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