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夫天人。
﹝李文會曰﹞菩薩之心,心常空寂,無諸妄念,不生不滅,不動不搖,即是清淨心也。凡夫之心,無明起滅,妄想顛倒,取舍善惡,凡聖等見,是名濁亂心也。不應住色生心者,心若清淨,即不被諸境惑亂也。
﹝逍遙翁雲﹞若人心境清淨,是佛國淨土,心境濁亂,是魔國穢土也。
﹝傅大士頌曰﹞掃除心意地,名爲淨土因,無論福與智,先且離貪嗔,莊嚴絕能所,無我亦無人(圓覺經曰:無能無所。清涼國師答皇太子曰: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斷常俱不染,穎脫出囂塵(或斷滅,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穎之脫囊中而出乎囂塵也。華嚴經四十四卷十忍品雲:非斷非常。史記毛遂曰: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川禅師雲﹞雖然恁麼,爭奈目前何。頌曰:見色非幹色,聞聲不是聲,色聲不礙處,親到法王城。
﹝李文會曰﹞衆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即觸境是空,將謂世法相實,便于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譬如大空,無有挂礙,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塵競起,譬如浮雲往來不定。
﹝維摩經雲﹞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黃檗禅師曰﹞心若清淨,何假言說,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汝每日行住坐臥,一切語言,但莫著有爲法,出言瞬目,盡須無漏。如今修行學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若不如是,他日盡被閻羅老子考訊你在,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自然不照而照,豈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路,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淨法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川禅師曰﹞退後退後,看看頑石動也。頌曰:山堂靜夜坐無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風動林野,一聲寒雁唳長天。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彌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爲山之極大者,故名山王,謂在衆山之中而爲王者也。日月繞山而行以爲晝夜,由此而分四面爲四天下,其上有叁十叁天,可謂大至矣。人身豈有如是之大者乎,蓋譬喻耳,故雲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也。雖如是至大,亦非真實,是虛名大身而已,故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則,凡有形相者,皆爲虛妄,故叁千大千世界亦爲虛妄,況如須彌山之身者乎。唯真性爲真實,此經說真性第一義,故以一切皆爲虛妄也。一切所以爲虛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則無不壞者,縱使不壞,乃業力以持之,非本不壞也。業力盡則壞矣。唯真性無形相,故無得而壞,此所以爲不壞之本。自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無有損動,故雲常住真性,謂真性常住而無變壞,此所以爲真實也。
﹝陳雄曰﹞須彌山高廣叁百叁十六萬裏,爲衆山之王,謂人身有如是之大,萬無是理,唯佛真性清淨無相,無住著,無挂礙,包太虛,藏沙界,雖須彌山不足以擬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爲問,而須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對,恐大衆未曉,爲之辨論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薩問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淨法,故名大身,蓋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則真心可以吞須彌山矣。
﹝顔丙曰﹞色身雖大如須彌山王,畢竟非大,爲有生滅,佛說非身,非身乃爲此身也。本性無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謂佛身充滿于法界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雖大,心量即小,縱如須彌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廣大,等虛空界,無形無相,無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禅師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滄溟,不知海之闊,此區中之論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頭上,浮幢王華藏界,盡在毛眉眼睫間。且道此個人什麼處安身立命,還委悉麼。無邊虛空盛不盡,直透威音更那邊。
﹝傅大士頌曰﹞須彌高且大(子榮曰:梵語須彌山,此雲妙高山,出衆山之最高大爲第一,是衆山之王,更有六萬小山而爲眷屬也),將喻法王身(子榮曰:報身佛能現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薩,是爲說法之王,示現大身,實無最大之相現,心雖廣,亦無有廣身之心量也),七寶齊圍繞(子榮曰:須彌外更有七重金山圍繞也),六度次相鄰(子榮曰:報身佛因中,唯修六度萬行,證得佛果,故雲六度次相鄰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須彌東方玻璃峰紅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榮曰:須彌四面各有色,喻報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榮曰:菩薩人因地中,皆修四無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諸萬行,方能成佛,故雲作佛因),有形終不大,無相乃爲真(子榮曰:有形不名爲大身,法身無相,故名爲大身也)。
﹝川禅師曰﹞設有,向甚處著。頌曰:擬把須彌作幻軀,饒君膽大更心粗,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無,便從這裏入。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王日休曰﹞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佛多以此河沙爲言者,蓋因衆人之所見,而取以爲譬喻也。然佛尚以此問須菩提甯爲多不者,蓋使須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勝其多矣。然後爲下文之說也。甯字,儒家訓豈如此,乃譯師用字,止如助字,然不須深考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李文會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一沙即爲一河,是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無數,何況其沙也。
﹝川禅師雲﹞前叁叁,後叁叁。頌曰:一二叁四數河沙,沙等恒河數更多,算盡目前無一法,方能靜處薩婆诃。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肇法師曰﹞良由施福是染,沈溺叁有(叁有謂叁界,叁界不離于有,故謂之叁有),持經福淨,超升彼岸,是故勝也。
﹝疏鈔雲﹞佛重顯無爲福勝有爲福也。圓覺經雲,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真如涅槃。如此之理,豈不是以經四句偈,何故?圓覺者,妙性也。因圓覺妙性,流出一切真如之法,涅槃之理,不生滅之道,從此而出,亦同第八分之妙義也。如是解者,受持無廢,自利利他,普與有情,鹹達其道,而此福者,即無爲福也。其福勝前恒河沙珍寶布施之福,所以題號無爲福勝之分。
﹝王日休曰﹞佛再呼須菩提言:「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受其義理而持守之,乃至以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則已不爲惡業所縛,而可以悟明真性,而人亦得聞此至理,而有悟明真性之漸,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脫離輪回,永超生死,則萬劫無有盡期,故其福德勝于彼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無量無數也。佛嘗言財施有盡,法施無窮,財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叁界,此法施之福,勝于彼無量無數,不足怪也。
﹝陳雄曰﹞七寶雖多,不過人間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間有限之福,較之經中一偈,悟之者生天,豈不相去萬裏耶?叁昧經雲:若複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今有善男女非特受持,即自見性,又且解說,教人見性,則彼此生天,成無上道,回視七寶之福爲不足道,故有勝前雲。華嚴雲: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是則解說之功,又孰有大于此者。
﹝顔丙曰﹞將七寶滿世界布施,得福多多,屬在有漏,未免窮盡,不如于此經中受持自己四句,更能展轉教人,皆得入佛知見,此福德曆劫長存,故勝前著相福德。
﹝李文會曰﹞甚多世尊者,謂七寶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受持四句偈者,川禅師解注甚是詳明,載在應化非真分中。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者,若能說此大乘經義,化導衆生,了悟住無所住心,得無所得法,當知受持此經,無爲功德,勝前以七寶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有爲之福德也。
﹝智者禅師頌曰﹞恒河數甚多,沙數更難量,舉沙齊七寶,能持布施漿,有相皆爲幻,徒言智慧強,若論四句偈,此福未爲長。
﹝川禅師曰﹞真[金+俞]不換金。頌曰:入海算沙徒費力,區區未免走埃塵,爭如運出家中寶,枯木生花別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陳雄曰﹞隨順者,隨順衆生而爲說也。但說是經一偈之處,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舉皆以華香璎珞幢幡缯蓋香油蘇燈,恭敬供養,如佛真身舍利寶塔在此,況能持誦一經全文乎!應知盡能持誦全文者,則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間上上法也。非尋常法也。故壇經有所謂摩诃般若波羅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謝靈運曰﹞封殡法身謂之塔,樹像虛空謂之廟,聖體神儀,全在四句,獻供致敬,宜盡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處,見人即說是經,常行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心清淨而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人非人等,皆來供養持經之人也。
﹝王日休曰﹞謂隨其所在之處,乃一切處也。有人受持讀誦演說,則其功德威力爲甚大,故其處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諸天與阿修羅等皆恭敬也。阿修羅有叁種,一屬天趣,一屬人趣,一屬畜生趣,大概如人耳,唯嗔恨之心重,故托生于此類,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于人趣,其下者生于畜生趣。
﹝僧若讷曰﹞塔廟者,具雲塔婆,此翻方墳,亦名圓冢。廟者,梵…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