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P10

  ..续本文上一页夫天人。

  ﹝李文会曰﹞菩萨之心,心常空寂,无诸妄念,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即是清净心也。凡夫之心,无明起灭,妄想颠倒,取舍善恶,凡圣等见,是名浊乱心也。不应住色生心者,心若清净,即不被诸境惑乱也。

  ﹝逍遥翁云﹞若人心境清净,是佛国净土,心境浊乱,是魔国秽土也。

  ﹝傅大士颂曰﹞扫除心意地,名为净土因,无论福与智,先且离贪嗔,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圆觉经曰:无能无所。清凉国师答皇太子曰: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或断灭,或常久,此心俱不染著也。唯俱不染著,故能如颖之脱囊中而出乎嚣尘也。华严经四十四卷十忍品云:非断非常。史记毛遂曰: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川禅师云﹞虽然恁么,争奈目前何。颂曰: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色声不碍处,亲到法王城。

  ﹝李文会曰﹞众生之心,本无所住,因境来触,遂生其心,不知即触境是空,将谓世法相实,便于境上住心,正犹猿猴捉月,病眼见花,一切万法,皆从心生,若悟真性,即无所住,无所住心,即是智慧,无诸烦恼,譬如大空,无有挂碍,有所住心,即是妄念,六尘竞起,譬如浮云往来不定。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黄檗禅师曰﹞心若清净,何假言说,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语言,但莫著有为法,出言瞬目,尽须无漏。如今修行学道者,皆著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罗老子考讯你在,你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川禅师曰﹞退后退后,看看顽石动也。颂曰:山堂静夜坐无言,寂寂寥寥本自然,何事西风动林野,一声寒雁唳长天。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弥山王者,以此山在四天下之中,为山之极大者,故名山王,谓在众山之中而为王者也。日月绕山而行以为昼夜,由此而分四面为四天下,其上有三十三天,可谓大至矣。人身岂有如是之大者乎,盖譬喻耳,故云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也。虽如是至大,亦非真实,是虚名大身而已,故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也。何则,凡有形相者,皆为虚妄,故三千大千世界亦为虚妄,况如须弥山之身者乎。唯真性为真实,此经说真性第一义,故以一切皆为虚妄也。一切所以为虚妄者,以其有形相,既有形相,则无不坏者,纵使不坏,乃业力以持之,非本不坏也。业力尽则坏矣。唯真性无形相,故无得而坏,此所以为不坏之本。自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无有损动,故云常住真性,谓真性常住而无变坏,此所以为真实也。

  ﹝陈雄曰﹞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谓人身有如是之大,万无是理,唯佛真性清净无相,无住著,无挂碍,包太虚,藏沙界,虽须弥山不足以拟其大,世尊欲以真心悟人,托大身以为问,而须菩提深悟佛意,遂有甚大之对,恐大众未晓,为之辨论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者,法身也;真心也。文殊菩萨问世尊!何名大身?世尊曰:非身是名大身。具一切戒定慧,了清净法,故名大身,盖亦指真心言之也。如此则真心可以吞须弥山矣。

  ﹝颜丙曰﹞色身虽大如须弥山王,毕竟非大,为有生灭,佛说非身,非身乃为此身也。本性无此妄身,是名大身,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是也。

  ﹝李文会曰﹞色身虽大,心量即小,纵如须弥山王形,有相有可量,不名大身。法身心量广大,等虚空界,无形无相,无可比量,方名大身。

  ﹝圜悟禅师曰﹞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溟,不知海之阔,此区中之论也。若是其中人,天在一粒粟米中,海在一毫毛头上,浮幢王华藏界,尽在毛眉眼睫间。且道此个人什么处安身立命,还委悉么。无边虚空盛不尽,直透威音更那边。

  ﹝傅大士颂曰﹞须弥高且大(子荣曰:梵语须弥山,此云妙高山,出众山之最高大为第一,是众山之王,更有六万小山而为眷属也),将喻法王身(子荣曰:报身佛能现千重化,化受用身,化十地菩萨,是为说法之王,示现大身,实无最大之相现,心虽广,亦无有广身之心量也),七宝齐围绕(子荣曰:须弥外更有七重金山围绕也),六度次相邻(子荣曰:报身佛因中,唯修六度万行,证得佛果,故云六度次相邻也),四色成山相(延光集注,须弥东方玻璃峰红色,南方琉璃峰青色,西方真金峰赤色,北方白玉峰白色,荣曰:须弥四面各有色,喻报身佛有四相),慈悲作佛因(子荣曰:菩萨人因地中,皆修四无量心,具慈悲喜舍,修诸万行,方能成佛,故云作佛因),有形终不大,无相乃为真(子荣曰:有形不名为大身,法身无相,故名为大身也)。

  ﹝川禅师曰﹞设有,向甚处著。颂曰:拟把须弥作幻躯,饶君胆大更心粗,目前指出千般有,我道其中一也无,便从这里入。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佛多以此河沙为言者,盖因众人之所见,而取以为譬喻也。然佛尚以此问须菩提宁为多不者,盖使须菩提先省悟此沙已不胜其多矣。然后为下文之说也。宁字,儒家训岂如此,乃译师用字,止如助字,然不须深考也。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李文会曰﹞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者,一沙即为一河,是诸河中各有其沙,河尚无数,何况其沙也。

  ﹝川禅师云﹞前三三,后三三。颂曰:一二三四数河沙,沙等恒河数更多,算尽目前无一法,方能静处萨婆诃。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肇法师曰﹞良由施福是染,沉溺三有(三有谓三界,三界不离于有,故谓之三有),持经福净,超升彼岸,是故胜也。

  ﹝疏钞云﹞佛重显无为福胜有为福也。圆觉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真如涅槃。如此之理,岂不是以经四句偈,何故?圆觉者,妙性也。因圆觉妙性,流出一切真如之法,涅槃之理,不生灭之道,从此而出,亦同第八分之妙义也。如是解者,受持无废,自利利他,普与有情,咸达其道,而此福者,即无为福也。其福胜前恒河沙珍宝布施之福,所以题号无为福胜之分。

  ﹝王日休曰﹞佛再呼须菩提言:「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其义理而持守之,乃至以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则已不为恶业所缚,而可以悟明真性,而人亦得闻此至理,而有悟明真性之渐,久而善根皆熟,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则万劫无有尽期,故其福德胜于彼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无量无数也。佛尝言财施有尽,法施无穷,财施不出欲界,法施能出三界,此法施之福,胜于彼无量无数,不足怪也。

  ﹝陈雄曰﹞七宝虽多,不过人间有限之物布施,以此但受人间有限之福,较之经中一偈,悟之者生天,岂不相去万里耶?三昧经云: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如是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今有善男女非特受持,即自见性,又且解说,教人见性,则彼此生天,成无上道,回视七宝之福为不足道,故有胜前云。华严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是则解说之功,又孰有大于此者。

  ﹝颜丙曰﹞将七宝满世界布施,得福多多,属在有漏,未免穷尽,不如于此经中受持自己四句,更能展转教人,皆得入佛知见,此福德历劫长存,故胜前著相福德。

  ﹝李文会曰﹞甚多世尊者,谓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福德甚多,受持四句偈者,川禅师解注甚是详明,载在应化非真分中。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者,若能说此大乘经义,化导众生,了悟住无所住心,得无所得法,当知受持此经,无为功德,胜前以七宝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有为之福德也。

  ﹝智者禅师颂曰﹞恒河数甚多,沙数更难量,举沙齐七宝,能持布施浆,有相皆为幻,徒言智慧强,若论四句偈,此福未为长。

  ﹝川禅师曰﹞真[金+俞]不换金。颂曰:入海算沙徒费力,区区未免走埃尘,争如运出家中宝,枯木生花别是春。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陈雄曰﹞随顺者,随顺众生而为说也。但说是经一偈之处,则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者,举皆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苏灯,恭敬供养,如佛真身舍利宝塔在此,况能持诵一经全文乎!应知尽能持诵全文者,则所成就之法,乃出世间上上法也。非寻常法也。故坛经有所谓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最尊最上最第一。

  ﹝谢灵运曰﹞封殡法身谓之塔,树像虚空谓之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也。

  ﹝六祖曰﹞所在之处,见人即说是经,常行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心清净而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人非人等,皆来供养持经之人也。

  ﹝王日休曰﹞谓随其所在之处,乃一切处也。有人受持读诵演说,则其功德威力为甚大,故其处即成塔寺,而一切人及诸天与阿修罗等皆恭敬也。阿修罗有三种,一属天趣,一属人趣,一属畜生趣,大概如人耳,唯嗔恨之心重,故托生于此类,其福力大者生天趣,其次者生于人趣,其下者生于畜生趣。

  ﹝僧若讷曰﹞塔庙者,具云塔婆,此翻方坟,亦名圆冢。庙者,梵…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