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待,二相本來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袪,人法兩俱實,授記可非虛,一切皆如幻,誰言得有無。
﹝川禅師曰﹞寒即普天寒,熱即普天熱。頌曰:有我元無我,寒時燒軟火,無心似有心,半夜拾金針,無心無我分別道,不知道者是何人,呵呵。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日月殊光如來解曰﹞言肉眼者,照見胎卵濕化,色身起滅因緣也。言天眼者,照見諸天宮殿,雲雨明暗,五星二曜,旋伏因緣也。言慧眼者,照見衆生慧性深淺,上品下生,輪回托陰因緣也。言法眼者,照見法身遍充叁界,無形無相,盡虛空,遍法界因緣也。言佛眼者,照見佛身世界無比,放光普照,破諸黑暗,無障無礙,圓滿十方,尋光見體,如有涅槃國土也。此五眼如來其中,若有上根上智之人,能識此五種因緣,即名爲大乘菩薩也。
﹝陳雄曰﹞華嚴經雲:肉眼見一切色故,天眼見一切衆生心故,慧眼見一切衆生諸根境界故,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故,佛眼見如來十力故{一是處非處如實力,二知叁世報業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力,四知衆生諸根上下力,五知衆生種種欲力,六知世間種種性力,七知一切道至力,八得夙命智力,九得天眼能觀一切力,十得漏盡智力),大般若經,所謂清淨五眼是也。世尊設五眼之問,須菩提皆答以有如是之理,可謂善問答矣。
﹝顔丙曰﹞化身觀身爲肉眼,普照大千爲天眼,智燭常明爲慧眼,了諸法空爲法眼,自性常覺爲佛眼。有僧問尊宿雲:觀音菩薩用許多手眼作麼?尊宿雲:通身是手眼,若人于這裏薦得,一眼也無,豈更落叁落四,然雖如是,須是個漢始得,能具足此五眼者,唯自性如來也。五眼度世品經雲:佛言隨世開化,入于五道而淨五眼,一肉眼,處于世間,現四大身,因此開化,度脫衆生。二天眼,諸天在上,及在世間,未識至道,示以叁乘。叁慧眼,其不能解智度無極,皆開化之,使入大慧。四法眼,其在褊局,不能恢泰,悉開化之,解法身一無去來,令平等叁世。五佛眼,其迷惑者,不識正真,陰蓋(蓋者,遮也。)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等四恩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進退隨宜,不失一切,令發正真道意。
﹝李文會曰﹞一切凡夫皆具五眼,而被迷心蓋覆,不能自見,若無迷心妄念,如得翳障退滅,五眼開明,見一切色也。內外空寂,名爲肉眼;見自真性,是法平等,名爲天眼;見自性中,般若之智,名爲慧眼;見諸色相,心不動搖,見一切法,無一切法,見一切相,無一切相,是名法眼;見前際無煩惱可斷,中際無自性可守,後際無佛可求,叁際清淨,是名佛眼。又雲若以無相爲法身者,名爲慧眼;而見如來指空論有,假立名相,名爲法眼;而見如來若了有無,即非有無,二邊寂滅,全體法身周遍法界者,具足佛眼,而見如來。
﹝傅大士頌曰﹞天眼通非閡,肉眼閡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含容。
﹝川禅師雲﹞盡在眉毛下。頌曰:如來有五眼,張叁祗一雙,一般分皂白,的的別青黃,其間些子爻訛處,六月炎天下雪霜。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六祖曰﹞恒河者,西國祗恒精舍側近之河,如來說法,常指此河爲喻。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佛世界以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王日休曰﹞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者,謂一粒沙爲一恒河也。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者,是諸恒河,爲一粒沙,爲一恒河,如此恒河中所有之沙,則不勝其多矣。佛世界如是者,謂世界如是之多也。此其爲多,不在所言矣。然而佛又以問須菩提者何也。亦以廣坐說法,欲人先明了于心,故不厭其詳複,而將爲下文之說也。佛世界者,謂凡一大世界,必有一佛設化,故凡大世界,皆謂之佛世界。
﹝顔丙曰﹞以沙數世界,言其多也。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者,等者,比也。將如此沙,比恒河之多,又將諸多恒河中之沙,而數佛世界,佛舉此以問,如是甯爲多不?須菩提答雲:甚多。
﹝僧若讷曰﹞明諸恒河中沙,一沙爲一世界,舉此爲問。
﹝李文會曰﹞恒河沙數者,欲明衆生有種種妄念,故舉無窮之沙以爲喻耳。
﹝楞嚴經雲﹞琉璃光法王子,觀世間衆生,皆是妄緣風力所轉,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衆生,盡同一虛妄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王日休曰﹞所有衆生,謂彼世界中,凡有之衆生,乃一切衆生也。其衆生之心,如來所以悉知者,以此心爲妄想,乃自真性中現,既生此妄想心,自佛觀之,則有形相矣。有形相,故可得而知也。若寂然如虛空,則無得而知矣。且所謂他心通者(六通:天眼通,徹視大千;天耳通,洞聽十方;他心通,悉知種類;宿命通,達叁世事;神境通,形無窒礙;如意通,任運自在。)謂彼既起心念,則此可得而知也。聞有人把棋子于手中,令他心通者觀之,則知其爲棋子,以己知爲棋子故也。然己則不知其數之多寡,使彼言之,則亦不知其數,以己不知其數故也。由是言之,若一起心念,則如有形相,故可得而知。如佛者,豈止他心通而已哉,故無量衆生,一起心念,皆悉知見無可疑也。
﹝顔丙曰﹞若幹,乃幾多之意,若幾多心,如來悉知,心鏡一明,無不遍知。
﹝僧若讷曰﹞若幹者,若,如也。幹,數也。顔師古雲:設數之辭也。若幹有二種,一世間凡夫心,二出世間聖人心,如來盡能知之,故名正遍知也。
﹝李文會曰﹞若幹種心,如來悉知者,眼耳鼻舌身意,若起心動念處,皆是國土,于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種差別之心,心數雖多,總名妄心,既覺是迷,故雲悉知。
﹝川禅師雲﹞曾爲浪子偏憐客,慣愛貪杯識醉人。頌曰:眼觀東南,意在西北,將謂猴白,更有猴黑,一切衆生一切心,盡逐無窮聲與色,喝。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六祖曰﹞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一一衆生,皆有若幹差別,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爲心。
﹝顔內曰﹞如來說諸心,實無心可得,故曰非心,但強名曰心。
﹝李文會曰﹞覺妄之心,即是非心,本無妄念,不起妄心,即是自性本心,故雲是名爲心,即是菩薩心,亦名涅槃心,亦名大道心,亦名佛心。
﹝臨濟禅師雲﹞若一念心能解縛,此是觀音叁昧法。
﹝川禅師雲﹞病多谙藥性。頌曰:一波才動萬波隨,似蟻循環豈了期,咄,今日爲君都割斷,出身方號丈夫兒。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肇法師曰﹞聞說諸心,謂有實心,故須破遣,明叁世皆空。故論雲:過去已滅,未來未起,現在虛妄,叁世推求,了不可得。
﹝疏鈔雲﹞未覺不知,隨時流轉,故有叁世。若悟真一之心,即無過去現在未來。若有過去心可滅,即是自滅;若有未來心可生,即是自生;既有生有滅,即非常住真心,即爲依他心,虛妄心,若一念有生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
﹝王日休曰﹞常住真心,即真性也。是以自無量無數劫來,常一定而不變動,豈有過去未來現在哉。若有過去未來現在,則爲妄想,此叁心是也。且若飽而未欲食,則飲食之心爲未來;饑而正欲食,則欲食之心爲現在;食畢而放匕箸,則欲食之心爲過去。是此心因事而起,事過而滅,故爲妄想也。不可得者,謂無也。言此叁心本來無有,乃因事而有耳。圓覺經所以言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者,謂衆生以六種塵緣之影,爲自己之心相也。
﹝僧若讷曰﹞本生心地觀經雲: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爲叁界主,心法本源,不染塵穢,雲何心法,染貪嗔癡,于叁世法,唯說爲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可見心,何況余人,得見心法。
﹝顔丙曰﹞謂思念前事者,爲過去心;思念今事者,爲現在心;思念後事者,爲未來心,叁念總放下者,謂之不可得。經雲: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見染,此爲叁心不可得。古雲:一念不生全體現,亦謂叁際俱斷,叁念俱妄,了不可得。
﹝傅大士頌曰﹞依他一念起,俱爲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亂縱橫(法華經二卷,世尊偈言。)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毗婆沙論雲:六十二見者,五蘊中各起四見,四五二十,叁世各二十,通爲六十,斷常二見爲根本,總爲六十二見。且于色蘊中,即色是我,離色非我,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五蘊中具有此四。疏鈔解叁心雲:若一念有生滅心,即成六十二種邪見,九百種煩惱),過此滅無滅(一作不滅),當來生不生,常能作此觀,真妄坦然平(晁文元公遇高士劉惟一,訪以生滅之事。劉曰:人常不死。公駭之。劉曰:形死性不滅。是知此性曆長存)。
﹝川禅師曰﹞低聲低聲,真得鼻孔裏出氣。頌曰:叁際求心心不見,兩眼依然對兩眼,不須遺劍刻舟尋,雪月風花常見面。
﹝未曾有經雲﹞妙吉祥菩薩,因見一人,言我造殺業,決墮地獄,如何救度?菩薩即化一人,亦曰:我造殺業,決墮地獄。前人聞已,言我亦然。化人告之,唯佛能…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