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无因果法之可得,诸法皆如,如理即佛。
﹝傅大士云﹞法性非因果,如理不从因,谓得然灯记,宁知是旧身。
﹝川禅师云﹞且住且住,文殊与净名对谈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动著,动著则三十棒。颂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儿,大家齐唱啰啰哩,是何曲调,万年欢。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谓若有人言,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是人则为妄语。何则?真性者,佛本来自有之,止为除尽外妄,乃见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岂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则为不实语也。佛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非有法如来得之,名其法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盖性则吾之本有,法则自外而来,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岂谓于法有所得而名为真性哉。
﹝陈雄曰﹞如来于菩提无上道,得之心传,于法实无所得。不善言如来者,言如来有所得,是不明如来心传之语。佛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实无有法可得。盖沮人言之谬妄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王日休曰﹞如来所得正觉之法者,谓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实,谓亦为妄也。然必赖于此以明真性,故云非虚。
﹝陈雄曰﹞如来了无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无上道耳。盖菩提无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间,实而无实,虚而无虚,与十四分如来所得法同。
﹝僧微师曰﹞无实者,以菩提无色相故,无虚者,色相空处即是菩提。故知如来所证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无实无虚。
﹝李文会曰﹞于是中者,清净心也。无实者,真空无分别。故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无虚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师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颂曰:生涯如梦若浮云,活计都无绝六亲,留得一双青白眼,笑看无限往来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说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则法又岂可以无哉。今禅家绝不用法,大背经义矣。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岂可绝无法哉。傅大士之颂曰:渡河不(编者注:「不」疑是「须」)用筏,到岸不须船,今禅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须船者,岂不自溺于苦海,且误人于苦海哉。
﹝陈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则必有佛法,如来说一切法,无一切外道邪说厕于其间,故断之曰:皆是佛法。
﹝李文会曰﹞一切世法,皆是佛法。涅槃经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马祖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中著衣吃饭,言谭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体圣心,何处不是佛法。
﹝川禅师云﹞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颂曰:会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琴弹碧玉调,炉练白朱砂,几般伎俩从何得,须信风流出当家。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佛又恐人泥于法,故又呼须菩提而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实一切法,但假此以修行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虚名为一切法而已。
﹝颜丙曰﹞如来者,即诸法佛义,乃如如不动之意。于是中,无实无虚,无实者,向甚处摸索;无虚者,何处不分明,虚实乃断见常见。大士云:断常俱不染。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李文会曰﹞谓于诸法心无所得,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也。
﹝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故古德云: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觉,是故名一切法也。
﹝川禅师云﹞上大人,邱乙己。颂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龙活泼泼,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虚空古到今,秪者是,绝追寻,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孤月照天心。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须菩提以尝闻佛说此语,故晓此理,乃呼世尊而答云:如来说人身长大,则非真实大身,是虚名为大身而已,第十分所言是也。
﹝李文会曰﹞色身有相,为非大身;法身无相,广大无边,是名大身。
﹝黄檗禅师云﹞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是名大身也。
﹝川禅师云﹞唤作一物即不中(南岳怀让禅师见六祖,祖问什么处来?曰嵩山来。祖曰:是什么处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颂曰:天产英灵六尺驱,能文能武善经书,一朝识破娘生面,方信闲名满五湖。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王日休曰﹞梵语菩萨,此云觉众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盖谓觉众生者,亦非为真实,亦如大身之不为真实,徒虚名而已。何则?真性中岂有觉众生哉。惟有佛谓之觉,觉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谓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者,谓以众生为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灭度,如此见识,则不可名之为觉众生,以一切众生于真性中本无,惟从业缘中现,故不可以有为也。
﹝李文会曰﹞即不名菩萨者,二乘之人若有烦恼妄想,不能除灭,即同凡夫。灭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萨。
﹝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如病眼人,见空中花,无有是处。
﹝傅大士云﹞名因共业变,万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独有名。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王日休曰﹞佛又自问,何故上文之意,谓一切众生为有者,不名为觉众生乎。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者。谓真性中实无法以名为觉众生也。且修行而至于菩萨者,诚赖佛所说之法,故知修行之理,而此言实无有法者,特谓真性中无此法耳。
﹝李文会曰﹞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者,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有生死,不见有涅槃,不见有善恶,不见有凡圣,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了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谓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谓实无有法名为觉众生之说也。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谓佛说诸法,皆谓我人众生寿者本无有也。此四者统而言之,皆谓之众生,此众生既本无有,乌得有觉众生乎?
﹝陈雄曰﹞上文言实无有法,尚何有法可说耶?然佛本无言说,其所说者,不过真空无相。维摩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此真空无相法也。佛说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则我佛无所说。
﹝颜丙曰﹞色身长大,争奈有生灭,有限量,即非大身。若造作此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迷则佛众生,悟则众生佛,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四相可得。
﹝川禅师曰﹞唤牛即牛,唤马即马。颂曰:借婆衫子拜婆门,礼数周旋已十分,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疏钞云﹞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无相,云何庄严,若有庄严,法即是增。
﹝陈雄曰﹞以定慧之宝,庄严心佛土者,菩萨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见其迹。以金珠之宝,庄严世间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经云: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心不见庄严之相,菩萨如是,岂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种相未除,即凡夫之见,其谁名为菩萨耶?
﹝李文会曰﹞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者。妙定经云:若人造作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虽有无量布施福德,谓心有能所,即非菩萨;不如一念无能所心,所得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肇法师曰﹞此明不达法空,取庄严净土,故非菩萨,复明离相无为,庄严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说下文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庄严心佛土也。心佛土本来清净无相,何假庄饰?故云即非庄严。常人以庄严为庄严,而如来则以非庄严为庄严,有妙庄严存焉,是则所以名其为庄严也。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世人著世间佛土,而不知反。佛前言而此复言,救弊云尔。
﹝颜丙曰﹞心常清净,不染世缘,是为庄严佛土也。虽曰庄严,不可作庄严相,故曰即非庄严,但强名而已。
﹝李文会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者,实无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岂复取庄严相如是,即逍遥自在,无纤毫挂碍,云何是庄严,云何不是庄严,故云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王日休曰﹞据楞伽经说二无我,谓人无我与法无我也。人无我者,谓人无本体,因业而生;法无我者,谓法无本体,因事而立。若作富贵之业,则生于富贵中;作贫贱之业,则生于贫贱中,是人无本体也。若因欲渡水,则为舟楫之法,因欲行陆,则为车舆之法,是法本无体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为虚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萨之见识,故云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颜丙曰﹞通达无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脱,四通八达,廓然无我,我身既无,何更有法,人法双忘,只这真是菩萨,更莫别求。
﹝李文会曰﹞通达无我法者,于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无所能解,湛然清净,是名无我,故云真是菩萨。僧问马祖作何见解,即得达道,答云: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方唤作道。人的取善舍恶,观空入定,皆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一念妄想,便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傅大士颂曰﹞人与法相…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