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尽说其功德,人闻之,心则狂乱,狐疑不信,以其极大,人则惊怪,故甚者心则狂乱,其次则疑惑不信也。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者,谓此经之义,不可以心思,亦不可以言议,若人依此修行,及得果报,亦岂可以心思言议哉,佛数数言此经功德,至此又极称之者,岂虚言哉,以其悟明真性,脱离轮回之本,是岂有穷尽耶?
﹝颜丙曰﹞梵语阿僧祗劫,此云不可数劫,佛于然灯佛前,得值无数诸佛,一一供养承事,未曾空过,若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见性功德,比我前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见性功德,有百千万亿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说持经功德,或人闻之,心生狂乱,疑惑不信,当知此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不信佛言,反生诽谤,恶果既熟,必受恶报。
﹝李文会曰﹞义者,般若之义,般若者,智慧也。果报者,所得功德也。由智慧而悟真性,三世诸佛,理应不异,不可思议。
﹝谢灵运曰﹞万行渊深,义且难测,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
﹝川禅师云﹞各各眉毛眼上横。颂曰:良药多苦口,忠言多逆耳,冷暖自知,如鱼饮水,何须他日待龙华,今朝先授菩提记。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疏钞曰﹞言灭度一切众生已者,时中妄想,取舍人我,贪嗔嫉妒,一切不善心,即是一切众生,以无我心,将忍辱以降伏,令邪恶不生,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已,即尽也。言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即烦恼妄想,取舍贪嗔,一切不善心,本自不有,因贪财色,恩爱情重,方有此心。今既知觉,以正智而灭之,亦不可见实有灭者。本自不生,今亦不灭,故云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陈雄曰﹞大涅槃经曰:自未得度先度他,忏法曰:先度众生,然后成佛,故度一切众生者,我佛之所应为也。不然,则绝物矣。又何以作佛耶?佛了真空无相,则能所俱寂,虽众生已灭度,且不起能度之一念,亦不见所度之众生,故曰: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李文会曰﹞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注见善现起请分中,当生如是心者,谓二乘之人执著诸相,起诸妄念,如来指示,令其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马祖云﹞常教心如迷人,不辨方所。
﹝文殊师利云﹞心如虚空故,敬礼无所观。
﹝百丈禅师云﹞心如虚空相似,学始有成也。
﹝黄檗禅师云﹞心净其心,更无别法,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染,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与众生,心亦如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佛言,我今欲令一切众生,除灭妄念,令见真性。
﹝白乐天云﹞澹然无他念,虚静是吾师。
﹝圭峰禅师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慈受禅师云﹞有利根者,一拨便转,性顽钝者,只在梦中。山僧有个醒磕睡底道理,不免倾心吐胆,而为诸人说破。良久云:且勤照管鼻孔,愚者若见此,一如路逢客,智者见点头,恰如饥得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谓不可见有众生是自己度者,若有此念,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非菩萨清净心也。
﹝川禅师云﹞有时因好月,不觉过沧州。颂曰:若问云何住,非中及有无,头无纤草盖,足不履阎浮,细似鳞虚析,轻如蝶舞初,众生灭尽知无灭,此是随流大丈夫。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六祖曰﹞须菩提问佛,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王日休曰﹞此分大概如第三分所言,须菩提于此再问者,岂非为续来听者问乎,佛再言之,唯增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一句,且上既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生如是心,则是法矣。若无法,乌能得见真性而成佛乎,然此乃言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也。盖上言当生如是心者,是心亦非真性中所有,亦为妄尔,故此言实无有法,其意乃在于实字,谓究其实,则真性中无此也。佛恐弟子误认,所谓当生如是心者为真实,故此又说破以为非实也。然则非徒本无一切众生,而发此求真性之心者,亦本无法,盖真性中本来荡然空空,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者是也。
﹝颜丙曰﹞当生如是心者,当发这个心,佛度众生已尽,性本空故,无一众生可灭度者,若生四相望报心,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盖实际不受一尘,何有于法。
﹝李文会曰﹞即非菩萨者,谓二乘之人,执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解注已见前,实无有法者,谓初悟人,尚有微细四相也。但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意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不除此念,皆是有法,故云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云﹞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萨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是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川禅师云﹞少他一分又争得。颂曰:独坐翛然一室空,更无南北与西东,虽然不借阳和力,争奈桃花一样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王日休曰﹞如来,佛自谓也。然灯佛,乃释迦牟尼佛本师也。佛呼须菩提问云:我始于本师然灯佛处,有法所得名之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否?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祖曰﹞佛告须菩提:「我于师处,不除四相,得授记不?须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
﹝李文会曰﹞佛言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三菩提不者,须菩提谓若有般若了悟心在,即是有法,尚有所得之心,故云无有法得三菩提也。
【佛言:「如是,如是。】
﹝李文会曰﹞佛言如是如是者,善契如来之法意也。
﹝川禅师云﹞若不同床卧,争知纸被穿。颂曰: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江上晚来初雨过,数峰苍翠接天霞。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佛深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再称如是,复呼须菩提而随其言,以为实无有法,如来所得,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者,深然之之意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王日休曰﹞若有法可得,则然灯佛即传之矣。何待授记当来世,方得作佛耶?释迦之义,此云能仁,牟尼之义,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迁也。释迦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岁在甲寅,四月八日,化从母右胁而生,自行七步,举其右手,作师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九龙空中,吐清净水,濯太子身。名悉达多,此言顿吉。至穆王五十三年,岁次壬申,二月十五日,于俱尸罗国大城,娑罗树间,示般涅槃,世尊住世七十九年也。
﹝一注本不显名曰﹞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是为执相,心即有碍;若于觉有证,是于有我,能所未除,佛岂即证哉。授记者,谓能了悟真性,必得成佛也。
﹝李文会曰﹞若有一切法,是有一切心,故云即非佛性;若无一切法,是无一切心,云何不是佛。
﹝龙牙和尚云﹞深念门前树,能令鸟泊栖,来者无心唤,去者不慕归,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者,始因智慧而得见性,若有能所之心,即是有法可得,性同凡夫,如何得授记耶?然无记可记,是名授记,若于心上无纤粟停留,即是无法可得,自性清净,故云来世当得作佛。
﹝慈受禅师云﹞一颗灵丹大似拳,服来平地便升仙,尘缘若有丝毫在,蹉过蓬莱路八千。
﹝傅大士云﹞人与法相待,二相本来如。法空人是妄,人空法亦袪。人法两俱实,授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川禅师云﹞贫似范丹,气如项羽。颂曰: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日往月来,不知是谁,噫。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王日休曰﹞且此所谓如来者,本谓真性佛。盖如者,谓真性遍虚空世界,而常自如,若欲现而为一切,无不可者,故谓之如。又随所感而来现,故名如来。是如来者,真性之名也。故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然则佛与如来者,有时指色身而言,若如来有肉眼不?如来以其佛智,悉知是人是也。此则谓真性耳,真性又名真如者,谓外物皆妄,唯性为真,其言如者,乃上文所谓真性自如,而无所不可现之意也。故以真实之性为真如,而又谓之如来也。
﹝僧若讷曰﹞如来者,即真如也。真如不离诸法,故云即诸法如义。
﹝陈雄曰﹞佛辨论如来膺释迦尊号者何故,盖以了诸法空,得如如之义也。如者,真如也。楞伽经云: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维摩经云:如者不二不异,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李文会曰﹞一切诸法,本来清净,盖由取舍分别诸法,所以浊乱,不得自如,心若清净,即自然如中天杲日,历历分明,于诸法上都无取舍分别,即是诸法如义。又云:若不修因,即无证果…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