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無因果法之可得,諸法皆如,如理即佛。
﹝傅大士雲﹞法性非因果,如理不從因,謂得然燈記,甯知是舊身。
﹝川禅師雲﹞且住且住,文殊與淨名對談不二,如何是不二,不得動著,動著則叁十棒。頌曰:上是天兮下是地,男是男兮女是女,牧童撞著看牛兒,大家齊唱啰啰哩,是何曲調,萬年歡。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王日休曰﹞佛謂若有人言,佛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是人則爲妄語。何則?真性者,佛本來自有之,止爲除盡外妄,乃見真性耳。凡言得者,皆自外而得,此真性豈有自外而得哉。故言得者,則爲不實語也。佛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非有法如來得之,名其法爲無上正等正覺之真性也。蓋性則吾之本有,法則自外而來,惟假法以去除外妄而明真性,豈謂于法有所得而名爲真性哉。
﹝陳雄曰﹞如來于菩提無上道,得之心傳,于法實無所得。不善言如來者,言如來有所得,是不明如來心傳之語。佛故呼須菩提而告之曰:實無有法可得。蓋沮人言之謬妄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王日休曰﹞如來所得正覺之法者,謂佛所得以明真性之法也。此非真性中所有,故曰非實,謂亦爲妄也。然必賴于此以明真性,故雲非虛。
﹝陳雄曰﹞如來了無所得,而其所得者,菩提無上道耳。蓋菩提無上道,有真空妙理存乎其間,實而無實,虛而無虛,與十四分如來所得法同。
﹝僧微師曰﹞無實者,以菩提無色相故,無虛者,色相空處即是菩提。故知如來所證菩提之法,不空不有,故曰無實無虛。
﹝李文會曰﹞于是中者,清淨心也。無實者,真空無分別。故境界經雲: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無虛者,妙用也,具河沙德用也。
﹝川禅師雲﹞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頌曰:生涯如夢若浮雲,活計都無絕六親,留得一雙青白眼,笑看無限往來人。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王日休曰﹞因是之故,佛說諸法,皆是用之以修行,而成佛之法也。然則法又豈可以無哉。今禅家絕不用法,大背經義矣。佛所以隨說而又掃去者,蓋謂不可泥于法耳,豈可絕無法哉。傅大士之頌曰:渡河不(編者注:「不」疑是「須」)用筏,到岸不須船,今禅家不用法,乃未到岸而不須船者,豈不自溺于苦海,且誤人于苦海哉。
﹝陳雄曰﹞佛即心也。心即法也。有是佛心,則必有佛法,如來說一切法,無一切外道邪說廁于其間,故斷之曰:皆是佛法。
﹝李文會曰﹞一切世法,皆是佛法。涅槃經雲:佛即是法,法即是佛。
﹝馬祖雲﹞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叁昧,長在法性中著衣吃飯,言譚只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爲,盡是法性,不解返源,所以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回光返照,全體聖心,何處不是佛法。
﹝川禅師雲﹞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頌曰:會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琴彈碧玉調,爐練白朱砂,幾般伎倆從何得,須信風流出當家。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王日休曰﹞佛又恐人泥于法,故又呼須菩提而言,所言一切法者,即非真實一切法,但假此以修行耳,非真性中所有,故虛名爲一切法而已。
﹝顔丙曰﹞如來者,即諸法佛義,乃如如不動之意。于是中,無實無虛,無實者,向甚處摸索;無虛者,何處不分明,虛實乃斷見常見。大士雲:斷常俱不染。所以道,即非一切法。
﹝李文會曰﹞謂于諸法心無所得,了諸法空,本無一切法也。
﹝法華經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古德雲:用即知而常寂,不用即寂而常知,方契妙覺,是故名一切法也。
﹝川禅師雲﹞上大人,邱乙己。頌曰:是法非法不是法,死水藏龍活潑潑,是心非心不是心,逼塞虛空古到今,秪者是,絕追尋,無限野雲風卷盡,一輪孤月照天心。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王日休曰﹞須菩提以嘗聞佛說此語,故曉此理,乃呼世尊而答雲:如來說人身長大,則非真實大身,是虛名爲大身而已,第十分所言是也。
﹝李文會曰﹞色身有相,爲非大身;法身無相,廣大無邊,是名大身。
﹝黃檗禅師雲﹞虛空即法身,法身即虛空,是名大身也。
﹝川禅師雲﹞喚作一物即不中(南嶽懷讓禅師見六祖,祖問什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是什麼處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頌曰:天産英靈六尺驅,能文能武善經書,一朝識破娘生面,方信閑名滿五湖。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
﹝王日休曰﹞梵語菩薩,此雲覺衆生,佛又呼須菩提而言,菩薩亦如是者,此如是乃指上文,蓋謂覺衆生者,亦非爲真實,亦如大身之不爲真實,徒虛名而已。何則?真性中豈有覺衆生哉。惟有佛謂之覺,覺即真性也。若作是言者,此是言乃指下文,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者,謂以衆生爲有,而我乃化之成佛,而得滅度,如此見識,則不可名之爲覺衆生,以一切衆生于真性中本無,惟從業緣中現,故不可以有爲也。
﹝李文會曰﹞即不名菩薩者,二乘之人若有煩惱妄想,不能除滅,即同凡夫。滅色取空,不了色性,即非菩薩。
﹝淨名經雲﹞色性自空,非色滅空,如病眼人,見空中花,無有是處。
﹝傅大士雲﹞名因共業變,萬象即微生,若悟真空色,翛然獨有名。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
﹝王日休曰﹞佛又自問,何故上文之意,謂一切衆生爲有者,不名爲覺衆生乎。乃呼須菩提而自答雲:實無有法,名爲覺衆生者。謂真性中實無法以名爲覺衆生也。且修行而至于菩薩者,誠賴佛所說之法,故知修行之理,而此言實無有法者,特謂真性中無此法耳。
﹝李文會曰﹞實無有法名爲菩薩者,一切空寂,本來不生,不見有生死,不見有涅槃,不見有善惡,不見有凡聖,不見一切法,是名見法。正見之時,了無可見,即是菩薩,故雲實無有法,名爲菩薩。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王日休曰﹞是故者,謂上文所言之故也。乃謂實無有法名爲覺衆生之說也。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謂佛說諸法,皆謂我人衆生壽者本無有也。此四者統而言之,皆謂之衆生,此衆生既本無有,烏得有覺衆生乎?
﹝陳雄曰﹞上文言實無有法,尚何有法可說耶?然佛本無言說,其所說者,不過真空無相。維摩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此真空無相法也。佛說一切法者此耳,外此則我佛無所說。
﹝顔丙曰﹞色身長大,爭奈有生滅,有限量,即非大身。若造作此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迷則佛衆生,悟則衆生佛,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四相可得。
﹝川禅師曰﹞喚牛即牛,喚馬即馬。頌曰:借婆衫子拜婆門,禮數周旋已十分,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海水無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疏鈔雲﹞言佛土者,心土也。佛土無相,雲何莊嚴,若有莊嚴,法即是增。
﹝陳雄曰﹞以定慧之寶,莊嚴心佛土者,菩薩也,不言其功,而人莫見其迹。以金珠之寶,莊嚴世間佛土者,凡夫也,自言其功,而常急于人知。文殊般若經雲:爲一切衆生,發大莊嚴,而心不見莊嚴之相,菩薩如是,豈肯自言其功哉。若作是言,是四種相未除,即凡夫之見,其誰名爲菩薩耶?
﹝李文會曰﹞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者。妙定經雲:若人造作白銀精舍滿叁千大千世界,雖有無量布施福德,謂心有能所,即非菩薩;不如一念無能所心,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肇法師曰﹞此明不達法空,取莊嚴淨土,故非菩薩,複明離相無爲,莊嚴佛土也。
﹝王日休曰﹞此取第十分之意同,于此再言者,爲續來聽者說,故兼說下文也。
﹝陳雄曰﹞如來所說者,莊嚴心佛土也。心佛土本來清淨無相,何假莊飾?故雲即非莊嚴。常人以莊嚴爲莊嚴,而如來則以非莊嚴爲莊嚴,有妙莊嚴存焉,是則所以名其爲莊嚴也。故淨土論雲: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世人著世間佛土,而不知反。佛前言而此複言,救弊雲爾。
﹝顔丙曰﹞心常清淨,不染世緣,是爲莊嚴佛土也。雖曰莊嚴,不可作莊嚴相,故曰即非莊嚴,但強名而已。
﹝李文會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實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豈複取莊嚴相如是,即逍遙自在,無纖毫挂礙,雲何是莊嚴,雲何不是莊嚴,故雲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王日休曰﹞據楞伽經說二無我,謂人無我與法無我也。人無我者,謂人無本體,因業而生;法無我者,謂法無本體,因事而立。若作富貴之業,則生于富貴中;作貧賤之業,則生于貧賤中,是人無本體也。若因欲渡水,則爲舟楫之法,因欲行陸,則爲車輿之法,是法本無體也。一切法皆因事而立,即是假合,假合即爲虛妄,若信此理而悟解之,是真菩薩之見識,故雲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顔丙曰﹞通達無我法者,直下大悟,如漆桶底脫,四通八達,廓然無我,我身既無,何更有法,人法雙忘,只這真是菩薩,更莫別求。
﹝李文會曰﹞通達無我法者,于諸法相無所滯礙,是名通達,若作有所能解,是名我相,若作無所能解,湛然清淨,是名無我,故雲真是菩薩。僧問馬祖作何見解,即得達道,答雲:自性本來具足,但于善惡事上不滯,方喚作道。人的取善舍惡,觀空入定,皆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一念妄想,便是叁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是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傅大士頌曰﹞人與法相…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