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香味觸法布施。六者謂之六塵,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情塵相對謂觸,貪著有爲謂法。人性清淨,本無六根可得,六塵又向什麼處安頓,所以佛雲:應當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不著相舍施,其福德量等虛空,非思量可及。
﹝傅大士曰﹞檀波羅蜜布施頌曰:施門通六行(六行即六度),六行束叁檀(疏鈔雲:叁檀者,資生檀,無畏檀,法檀,布施是資生檀,能資益生諸善法,故曰資生檀;持戒忍辱是無畏檀,因戒淨毀辱不動,心無怖畏,故曰無畏檀;法檀者,精進禅定智慧是也。因定生慧,因慧生種種法,故曰法檀,將此六行束爲叁檀)。資生無畏法,聲色勿相幹,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子榮曰:二邊即有無,二邊不立,有無俱遣,中道何安。晁文元公曰:凡夫著有,不見有中之空;二乘著空,不見空中妙有。不著見于二邊,不取相于中道,惟佛知見),欲識無生處,背境向心觀。
屍波羅蜜持戒頌曰:屍羅得清淨,無量劫來因,妄想如怨賊,貪愛若參辰(參辰,即參商二星,一出一沒,常相遠離),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權依離垢地,當證法王身(圓覺經注雲:佛爲萬法之王)。
羼提波羅蜜忍辱頌曰:(華嚴六十卷羼初眼初雁二切),忍心如幻夢,辱境若龜毛(華嚴經雲:無則同于龜毛兔角),常能修此觀,逢難轉堅牢,無非亦無是,無下亦無高,欲滅貪嗔賊,須行智慧刀。
毗離耶波羅蜜精進頌曰:進修名焰地,良爲慧光舒,二智心中遣(真俗二智),叁空境上祛,無明念念滅(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高下執情除,觀心如不間,何啻至無余。
禅波羅蜜禅定頌曰:禅河隨浪靜,定水逐波清,澄神生覺性,息慮滅迷情,遍計虛分別,由來假立名,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華嚴合論第四卷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般若波羅蜜智慧頌曰:慧燈如朗日,蘊界若幹城(華嚴四十二卷雲:龍依宮住,而能興雲,有人仰視,所見宮殿,當知是乾闼婆城,子榮曰:幹城者,即乾闼婆城。海上龍蜃化現余氣,人見樓閣,忽爾還無,此破衆生妄執五蘊色身爲實),明來暗便謝,無暇暫時停,妄心猶未滅,乃見我人形,妙智圓光照,唯得一空名。
﹝智者禅師﹞萬行齊修頌曰:叁大僧祗劫(阿僧祗數名,阿者無也。僧祗者數也。乃無數劫),萬行具齊修,既悟無人我,長依聖道流,二空方漸證(人法二空),叁昧任遨遊(叁昧梵語,中國言正定,亦雲正見),創居歡喜地,常樂遂無憂。
﹝李文會曰﹞不住于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爲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西明和尚雲: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既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也。
﹝逍遙翁曰﹞須知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又雲:了達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心如虛空,自然無礙;心住于相,即屬有法,故知一切法,不住一切相,即能見佛性也。
﹝傅大士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勿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師曰﹞若要天下行,無過一藝精。頌曰:西川十樣錦,添花色轉鮮,欲知端的意,北鬥面南看。虛空不礙絲毫念,所以張名大覺仙。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李文會曰﹞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如所教住者,謂諸學人,當依佛教,行無所住,必得悟入也。
﹝謝靈運曰﹞聖言無謬,理不可越,但當如佛所教而安心耳。
﹝陳雄曰﹞佛謂所教之住,與華嚴經住無所住同。如來教菩薩法,不過住無所住之法,菩薩受如來教,非敢變異,但當如其所教者,以無住爲住處。楞嚴經雲:得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般若經雲:佛告文殊師利:當雲何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不住法,爲住般若波羅蜜。複問雲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羅蜜?文殊言以無住相,即住般若波羅蜜。此住之法詳矣。無非住無所住之意。叁昧經雲:如來所說法,悉從于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
﹝顔丙曰﹞四維者,四隅也。如東方東南方,西方西北方之類。東西南北及四維上下方,總謂十方,佛問如十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答不可思量,蓋大莫大于十方虛空,佛所以借此喻福德也。
﹝傅大士頌雲﹞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佛雲: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虛空不可思量測度,菩薩當如佛所指教處住,佛教所謂住者,湛若十方,空無所住而住。又頌曰:若論無相施,功德極難量,行悲濟貧乏,果報不須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稱揚,欲知檀狀貌,如空遍十方。
﹝川禅師曰﹞可知禮也。頌曰:虛空境界豈思量,大道清幽理更長,但得五湖風月在,春來依舊百花香。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寶積如來解曰﹞如來真身,本無生滅,湛然常住,托陰受形,同凡演化,入神母胎,擐此凡相各別,故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頌曰:凡相滅時性不滅,真如覺體離塵埃,了悟斷常根果別,此名佛眼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如來,乃謂真性之佛也。佛呼須菩提而問之雲:可以叁十二相見真性之佛否。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王日休曰﹞此須菩提言否也。而又呼世尊雲: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是其言否也者,乃大略言之,下乃詳言之也。
﹝李文會曰﹞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須菩提謂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地水火風,假合成人;法身者,即無形段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來。須菩提以凡夫但以色身不見法身,故答是語。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王日休曰﹞此如來謂色身佛也。須菩提又自問,何故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乃自答雲:如來所說身相,非是真實,故雲即非身相,謂無有真實身相也。
﹝李文會曰﹞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無色,凡夫謂色身是有,執著修行,所以不見佛性,生死轉重,如來法身無相,故言所說身相非身相也。
﹝華嚴經雲﹞佛以法爲身,清淨如虛空。
﹝雲門大師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覺之人,解粘去縛,遣疑破執也。
﹝黃檗禅師雲﹞夫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于心上著一物。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謂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身也。虛空與法身無異相,佛與衆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也。
﹝川禅師曰﹞且道只今行住坐臥是什麼相,休瞌睡。頌曰: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莺啼燕語皆相似,莫問前叁與後叁。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陳雄曰﹞須菩提欲人人見自性,佛所以有即非身相之說,色身是相,中無真實之體,故雲皆是虛妄,法身非相,即有真如本體,寓乎其中,若見諸相非相,是見色身中有法身,見自性中有如來而如來,豈可外求,即吾性見矣。壇經雲:佛即是性,離性無別佛。
﹝顔丙曰﹞佛問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可。如來者乃自性,不屬去來也。四大色身本由妄念而生,若執虛妄身相,而欲見如來之性,譬如認賊爲子,終無是處。所以佛告須菩提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能回光返照,得見身相,無形可得,即是見自性如來。
﹝李文會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者,虛則不實,妄則不真,既不真實,相即非相。又雲:非獨佛身相即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色身有相,故言虛妄;法身無相,故言非相也。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者,言身虛妄,即是人空;言非相者,即是法空。若悟人法二空,即見自性。
﹝法華經雲﹞一切諸相,皆悉空寂。又雲: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傅大士頌曰﹞如來舉身相,爲順世間情,恐人生斷見,權且立虛名,假名叁十二,八十也空聲(大藏一覽集示生品曰:菩薩以四月八日,因母晝寢,以示其夢,從右脅入,夫人夢覺,自知身重,菩薩住胎,十月滿足,四月八日,菩薩化從右脅而生自行七步,舉其右手,作師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九龍空中,吐清淨水,灌太子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即名太子爲悉達多,漢言頓吉),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
﹝川禅師曰﹞山是山,水是水,佛在甚麼處。頌曰:有相有求俱是妄,無形無見墮偏枯,堂堂蜜蜜何曾間,一道寒光爍太虛。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陳雄曰﹞引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蓋實信者,實谛之階也。須菩提疑衆生不能生實信,故作此問,而佛恐沮衆生實信之心,且告之以莫作是說。
﹝僧若讷曰﹞持戒者,諸惡莫作,修福者,衆善奉行,夫持戒修福者,即種善根者也。
﹝李文會曰﹞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者,須菩提謂前說無相行于布施,即是因深。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既談因果,切恐如來滅後,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
﹝傅大士曰﹞因深果亦深,理密奧難尋,當來末法後,惟慮…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