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P6

  ..續本文上一頁法將沈,空生情未達,聞義恐難任,如能信此法,定是覺人心。有持戒修福者,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無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慈受禅師雲﹞念念常空寂,日用有大力,此是叁世諸佛行履處,六代祖師行履處,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川禅師曰﹞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頌曰:叁佛形儀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李文會曰﹞不于一佛二佛者,謂一劫一佛出世也。種諸善根者,世間種種善事,不可勝計,大[既/木]止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也。

  ﹝法華經雲﹞隨宜方便事,無複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傅大士曰﹞依它非自立,必假衆緣成,日謝樹無影,燈來室乃明。

  ﹝六祖曰﹞何謂種諸善根,所謂于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于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處,常行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貧苦衆生散慈愍心,不生輕厭,有所須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惡類,自行柔和忍辱,歡喜逢迎,不違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于六道衆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王日休曰﹞何謂種善根乎,至誠稱其佛號,或拈香一炷,或爲一拜,或以一物供養,皆謂之種善根。

  ﹝僧若讷曰﹞顯其已多種善根者,見佛多,聞法多,修行多也。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六祖曰﹞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汙,與諸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衆生本來無相。信一切衆生盡得成佛。是名淨信心也。

  ﹝李文會曰﹞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謂凡夫于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舍心,種種妄念,不能生淨信者。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淨,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淨信也。

  ﹝傅大士頌曰﹞信根生一念,諸佛盡能知,修因于此日,證果未來時,叁大經多劫,六度久安施,熏成無漏種(阿毗達摩論雲:漏者,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爲漏。僧問清平和尚曰:如何是有漏?平曰:笊籬。僧曰:如何是無漏?平曰:木杓),方號不思識。

  ﹝李文會曰﹞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此謂如來知見衆生,無諸妄念,心常清淨,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功德,不可測量。

  ﹝川禅師曰﹞種甘草甜,種黃連苦,作如是因,獲如是果。又曰:種瓜得瓜,種果得果。頌曰:一佛二佛千萬佛,各各眼橫兼鼻直,昔年曾種善根來,今日依前得渠力,須菩提!須菩提!著衣吃飯尋常事,何須特地卻生疑。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李文會曰﹞無複我人衆生壽者相者,謂不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癡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之心,無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也。無法相者,經雲: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淨,諸法皆空,故無取舍一切善惡凡聖等見諸法相也。亦無非法相者,謂不著能知解心,不作有所得心,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虛緣也。

  ﹝肇法師曰﹞無法相者,明法非有,遣著有心也。亦無非法相者,明法非無,遣著無心也。

  ﹝僧若讷曰﹞法相者,有見也。非法相者,無見也。舍二邊之著,故雲無也。

  ﹝圜悟禅師曰﹞伶俐漢,腳跟須點地,脊梁要硬似鐵,遊人間世,幻視萬緣,把住作主,不徇人情,截斷人我,脫去知解,直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爲階梯,及至作用,外應虛緣,不落窠臼,辦一片長久守寂淡身心,于塵勞中透脫去,乃善之又善者也。

  ﹝川禅師曰﹞圓同太虛,無欠無余。頌曰:法相非法相,開拳複成掌,浮雲散碧空,萬裏天一樣。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李文會曰﹞心若取相,即起妄念,故著我人衆生壽者相也。

  ﹝圜悟禅師曰﹞諸佛開示,祖師直指,唯心妙性,徑截承當,不起一念,透頂透底,于見成際,不勞心力,任運逍遙,了無取舍,乃真密印也。

  ﹝逍遙翁曰﹞有念無覺,凡人境界,有念有覺,賢人境界;無念有覺,聖人境界。智者可了知,說則難爲說。

  ﹝黃檗禅師謂裴丞相曰﹞佛與衆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唯此一心,即便是佛,佛與衆生,更無別異。但是衆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衆生。爲衆生時,此心不滅,爲諸佛時,此心不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不假修證,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取法相者,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

  ﹝慈受禅師曰﹞順天門外古招提,爛熳春光照錦溪,物物更無心外法,個中能有幾人知。

  ﹝逍遙翁雲﹞欲外安和,但內甯靜,心虛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

  ﹝黃檗禅師曰﹞造惡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回,著相造善,枉受勞苦,都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將心無心,心卻成有,一切在我默契而已。若取非法相者,謂有取舍善惡凡聖等相也。

  ﹝傅大士曰﹞人空法亦空,一相本來同,遍計虛分別,依他礙不通,圓成沈識海,流轉若飄蓬(圓成之理,墮在識海,流轉生死,有若飄蓬),欲識無生理,心外斷行蹤,是不著諸法相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李文會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者,此謂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即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即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淨。

  ﹝傅大士頌曰﹞有因名無號,無相有馳名,有無無別體(有之與無,本無各別之體),無有有無形(有無之形,本來無有),有無無自性(有無之間,無此自性),妄起有無情(有無之情,人自妄起),有無如谷響,勿著有無聲。

  ﹝川禅師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頌曰:得樹攀枝未足奇,懸崖撒手丈夫兒,水寒夜冷魚難覓,留得空舡截月歸。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王日休曰﹞筏,謂編竹木成牌以渡人,乃過水之具,亦舡之類也。以是義理之故,乃指上文所言之意也。佛嘗謂汝等比丘,當知我之說法,如舡筏之譬喻,是未渡之時,不可無舡筏。喻若未了悟真性之時,不可無佛法也。既渡之後,則不須舡筏。喻既了悟真性之後,即不須佛法也。如此則既悟之後,佛法尚當舍去,則非佛法而爲外道法者,尤當舍去,故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傅大士頌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此言盡之矣。

  ﹝僧若讷曰﹞筏喻經雲:若解筏喻者,善法尚舍,何況不善法。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

  ﹝顔丙曰﹞法相屬有,非法相屬無,乃兩頭見,直須截斷,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此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筏乃大舡也,譬如人未渡河,須假舡筏,既到彼岸,當離其筏,不可執著也。人未出生死愛河,須假佛法,方得度脫。法亦當舍,所以趙州道佛之一字,吾不忍聞。佛法尚應舍,何況非佛法。

  ﹝李文會曰﹞執有說空,因何用筏,有執既喪,空說奚存,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傅大士曰﹞渡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舡,人法知無我,悟理讵勞筌,中流仍被溺,誰論在二邊(子榮曰:存心中道,尚被流溺,中道不立,二邊何安),有無如取一,即被汙心田。(編者注:下文疑爲編者語)且未見性之時,在于死生海中,遇善知識教以言說,分別法相,得見自性,不可更執著也。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者,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乎。

  ﹝川禅師曰﹞水到渠成。頌曰:終日忙忙,那事無妨,不求解脫,不樂天堂,但能一念歸無念,高步毗盧頂上行。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僧若讷曰﹞空生領解佛旨,乃雲第一義中,無有定實之法可得,亦無有定實之法可說。

  ﹝陳雄曰﹞楞伽經論七種空有曰: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如來了真空之妙,固無法可得,亦無法可說,是以設爲之問,無上菩提,乃第一義,深妙難名,或持戒忍辱而得之,或精進禅定而得之,或聚沙爲塔,或稱南無,皆已得之,豈可拘以定法而名之哉。如來憫衆生之未悟,安得嘿然而離說,或爲志求勝法者說,或爲求無上慧者說,或爲求聲聞者說(傳心法要曰:自聲教而悟者爲聲聞),或爲求辟支佛者說(法華經曰:樂獨善寂,是名辟支佛乘),應機而酬,隨即而答,甯有定法耶?佛盡變通之義,無執無著,須菩提兩言無有定法,非能解佛所說義乎。

  ﹝李文會曰﹞如來有所說法耶者,佛所問意,恐謂如來有所說也。無有定法者,根器有利鈍,學性有淺深,隨機設教,對病用藥。

  ﹝法華經雲﹞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爲說法,是故法無定相,迷悟懸殊,若未悟時,以無所得,若悟了時,似有所得,得與不得,皆是妄見,但不可執著自契中道,豈有定法可說耶?

  ﹝川禅師曰﹞寒即言寒,熱即言熱。頌曰:雲起南山雨北山,驢名馬字幾千般,請看浩渺無情水,幾處隨方幾處圓。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28 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明.永樂皇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