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此結上文而證勸也。不應取法者,空能觀之智也。不應取非法者,空所觀之境也。論雲: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相。又雲: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疏雲:今言法者,說五陰空爲法,五陰相爲非法,即以陰空爲藥名法,陰有爲病名非法。陰病既除,空藥亦遣,非法既謝,在法亦亡,與論意正相[(汁-十)+曶]合。言筏喻者,論雲: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論引筏喻經雲: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宜應棄舍,況不善法。斯乃無所得之要術,俾不凝滯于物矣。
叁、斷無相雲何得說疑
此疑從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向說不可以相見佛,佛非有爲,恐有疑雲:何故釋迦樹下得道,諸會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然應即法、報,說即無說,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無取也。善現解佛問意,即答以無道可證,無法可說。「何以故」下,又自征釋,由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無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說。然如來垂應有證有說者,蓋得非有非無之體也。一切賢聖者,叁世十方,佛菩薩也。以,用也。無爲,乃自證之理,真谛也。差別,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諸佛說法,不離二谛,吾佛亦然。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乃較量持說功德。佛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寶爲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答雲甚多。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離性布施,福報雖多,而受持此經,爲人演說,能趣菩提,其福勝彼。言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然持經福勝者,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若而生。般若稱爲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猶恐其于此取著,故複告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此疑從上無爲法不可取說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聞所證初果也。已斷見惑,離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雲入流。言無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塵境界,故言不入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蓋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巳斷,後叁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雲一來。言實無往來者,謂不著于往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叁果也。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言實無不來者,謂不著于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此位斷叁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所證之相也。若言有證,即著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離著,論雲:向說無佛果可成,無佛法可說,雲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乃善現引自己所證離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爲第一者,以無诤故也。梵語阿蘭那,華言無诤。無诤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離惑則不著有相,離智則不著無相,故無诤也。無所所行者,謂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此疑亦從第叁疑中不可取不可說而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此斷釋迦然燈授受之疑。謂善現迷己所證離著固已得矣。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燈之記,于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善現答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然燈者,大論雲: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
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
此疑亦從第叁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意以菩薩修六度萬行,莊嚴淨土,現身說法,是有所取,雲何不取?答意以菩薩雖修行嚴土,行乃無作,土亦非嚴,非嚴而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既而如來又告善現雲:爲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斯之謂也。若于六塵生著,不名清淨。故又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此疑亦從第叁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此山四寶所成,高出衆山之上,故稱山王。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爲非。尊崇奇特名之爲大。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爲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設喻爲問。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別我是山王,故得爲大。報身離著,亦複如是。故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裏,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爲喻。前說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以喻持說福勝。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此經四句,其福轉勝于彼。此則增勝而論,格量持說之功。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隨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固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經典等者,經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說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善現既聞持經成就希有之法,故問此經何名?雲何受持?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奉持也。斷執雖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著,故雲即非般若波羅蜜也。如來又慮善現未達般若性空,謂有言說,故又诰雲:如來有所說法不?而善現了知說即無說,乃答雲:如來無所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即文意由前施寶得福而來,前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福雖多,然非離性,則是貪等煩惱染因,有爲福報故。此遂以世界微塵爲喻,塵界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爲,福報不及塵界之無情,況持說此經,是遠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非微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微塵世界也,是名微塵、是名世界者,乃是無記微塵世界也。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叁十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叁十二相者,應既即法,法全是應,不妨說叁十二相也。言施寶本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持說功德,能成法身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
《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明.宗泐.如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