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注(唐.慧淨)▪P4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下明此經之勝,成彼生福之多。此章明此經能令物尊,隨何處說此經,即令此處可尊;隨何人說此經,即令此人可貴。隨何所舍此寶,不令此處可尊,隨何人舍此寶,不令此人可貴。由此義故,持經雖少而福多,舍寶雖多而福少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

  何況者,(一)以無情況有情,謂以地況人,(二)以少況多,即一偈況于盡受也。地本無靈,說處尚令尊仰,人既有識,持者深須虔養也。

  【「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菩提即人可貴也。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有經之處則有佛教,佛教不異經教也。可重之者是弟子,弟子即是菩薩也。有佛顯有能說,有菩薩顯有能受,兩聖居中處可尊。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此章明此經體是真流。夫證真如者得真般若,從真般若流乎大定,從大定流乎大悲,從大悲流乎化身,從化身流乎此經,故此經真所流也。經是真流故,持雖少而福多,寶非真流故,施雖多而福少。須菩提欲顯此義,故設兩請。初請約文以求目,此文以何爲名?後請約義以問持,此義雲何修奉?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

  此答初問,顯真流義也。夫名以宣實,實爲名本,證實者能流名,尋名者能津實。欲顯此經既爲證真者之所流,還诠證真之般若,故目之曰金剛般若也。金剛以不壞爲義,喻智真也。般若以神照爲功,即智體也。波羅蜜以到岸爲趣,顯智用也。

  【「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此答後問。即令依向所立之名,以持此文之義。所以爾者,立名之意,欲令依名以取文,依文以尋義,依義以修行,依行以證真,故須依此名字而奉持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更曉前意。夫證真之曰得真般若,得真之時便舍文字,故雲:佛說般若,即非般若也。若能依名作取舍兩意,以持此文之,義即是如法奉持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此章明此經是諸佛同說。夫能證真者能說真,如說行者能證真。諸佛已證,爲他證故同說;菩薩未證,爲自證故同行。欲顯同行者必同證,先明同證者必同說,故爲斯問。問意言,頗有一法唯我釋迦獨說,非余諸佛所說耶?若唯我獨說,即我名有所說。若余佛亦說,即我名無所說矣!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此說同彼佛,則說無所說也。若然者,隨是一法,則一切諸佛同說,無有一實,得一切諸人共舍。法可同說,同行者必同證,所以持雖少而福多。財無共舍,別舍者不同證,所以施雖多而福少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章明此經是滅惑之本。夫通論財施之福,內生不善之惑,外感無記之塵。弘經之善,則近滅煩惱之因,遠感菩提之報。今欲明施福之所生,即經福之所滅,故爲斯問。夫積微塵以成世界,則塵因而界果;碎世界以作微塵,則界因而塵果。然則世界作微塵,是微塵從世界出,此喻示何義?示煩惱從財施生。微塵衆甚多,是微塵遍滿虛空,此喻示何義?示煩惱彌綸法界。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塵以染坌爲義,界以因性爲理。地塵非染塵,是說地微塵。世界非染因,是說爲世界。此喻通顯兩意:(一)取非爲喻,顯智慧非染塵,經福非染因。(二)取是爲喻,顯煩惱是染塵,施福是染因。然則前是破粗爲細,示因少而果多;此即摧有入無,顯始生而終滅。何以明之?夫地塵是相結,屬分別性;煩惱塵是粗重結,屬依他性。相結雖不可以無生觀斷,然可以無相觀滅;粗重結雖不可以無相觀滅,然可以無生觀斷。二塵雖異,俱財用之所生;兩觀乃殊,並經力之能致。若爾財福之所生,即經福之所滅;能滅即爲勝,所滅即爲劣。由此義故,施寶雖多而福少,弘經雖少而福多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

  此章明弘經之福是諸善中勝。夫因以感果,果以酬因;果勝即因勝,果劣即因劣。寄應真兩果,以辨勝劣二因,故爲斯問。問意雲:如來以真如爲體,叁十二相是虛妄之法,可以此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叁十二相是丈夫之相,無相是菩提之相;即是非相,非菩提之相;是名叁十二相,是丈夫之相。此明兩相異體,即顯應真殊狀。夫叁十二相是世間之勝報,其因尚劣于經福;無相是出世之妙果,其業理勝于施善。由此義故,施寶雖多而福少,弘經雖少而福多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前寄舍財以明勝,此寄舍身以明勝。依報易舍,正報難捐。自易之難,亦化漸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

  須菩提欲歎經勝以成福,先陳己悟以興感。然則凡夫悲感多爲憂生,聖人悲感多因喜起。今者須菩提耳餐正說,慧鑒真如,一則愍彼舍身,二則欣今所說。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此歎希有。昔來之所不聞,約時以顯希有也。慧眼之所不聞,約行以顯希有也。經是希有,故弘雖少而福多;身非希有,故施雖多而福少也。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此歎不共。何者?斯經有實信,不與二乘共也。信心清淨,信教也。則生實相,信理也。然實相可顯不可生,言生實相者,但生實相信耳!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更曉前意。則是非相,則非二乘之實相。說名實相,說名大乘之實相。非二乘之實相,下人之所不成;是大乘之實相,上人之所獨得。由經有不共之實相,所以弘雖少而福多;身無不共之實相,所以施雖多而福少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

  此歎生解深。夫信爲人道之初宗,智爲究竟之玄術。將言生智之不易,先美起信之爲難。須菩提言:我今承佛力而得解易,故非爲希有;末世自思而起信難,故方爲希有。

  【「何以故?】

  欲明希有意,故發問以征之。

  【「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此明依經起信,悟人空以答之。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此明依經起信,悟法空以釋之。此明法空者,何以不言法相即是非相耶?夫無我有二種,前明無人我之相,今明無法我之相,不相違也。

  【「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相若是實,則佛不能離。今離相名佛,故知相即非相。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

  如是如是,述其言也。得聞不怖,成其義也。一往怛愕名驚,心膽怯弱名怖,深惡前事名畏。驚是始行人,怖是二乘人,畏是外道人。初人于真空理有信而無定,亂故所以心驚;次人有定而無信,疑故所以生怖;後人無信亦無定,謗故所以生畏。異初人故,聞經不驚;異次人故,思義不怖;異後人故,修行不畏。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此歎教中勝。夫斯經以般若爲主,般若則六度之中爲勝,故雲第一。非余人之所量,故雲非第一。言非第一者顯不共義,是名第一者顯最勝義。般若爲因,言教爲果;般若勝故,言教第一。經是第一,故弘雖少而福多;身非第一,故施雖多而福少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此中複有疑,此疑從有住起。疑曰:舍身苦身而得福劣者,依經起行亦生苦受,得福雲何勝耶?爲斷斯疑,故明忍度。何者?此忍以無癡善根爲體,無生法忍爲性,唯諸佛之所窮,故名波羅蜜。非余人之能究,故說非波羅蜜。依經起行既生無生之勝忍,豈苦受之所倦哉?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前明有苦而能忍,此明有忍故無苦。何者?若有自我、他我之異,便見能害、所害之殊。我于爾時既無兩我之執,則不見歌利爲能害、我身爲所害。既無兩害之體,苦受從誰而生?

  【「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

  更說無苦義。節節支解,害事極也。不生嗔恨,忍力猛也。嗔恨因我執而生,我執既無,嗔恨從誰而作?然嗔是大惑,恨是小纏。大惑即可報之以殺心,小纏但得加之以楚毒也。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前明有忍故無苦,此明無苦故有樂。何者?作忍辱仙人顯有慈悲,無我等相明無嗔恨。無嗔恨故無苦,有慈悲故有樂也。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下更防其過也。夫見苦而行苦者,則心疲而退沒;忘苦而行苦者,則心輕而進升。爲防退沒之行,所以教發無住之心也。夫菩提以無住爲體,若能忘相發心,心即泯同無住,所以離相發心,即無住心之體也。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此示無住境也。不住色等生心,令離果報也。應生無所住心,令離報因也。

  【「若心有住,則爲非住。】

  此示無住障也。若心有住,住前…

《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注(唐.慧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