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明.宗泐.如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

  姚秦 叁藏法師 鸠摩羅什 奉诏  譯

  大明 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 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臣僧 如玘 奉诏  同注

  此經以喻法爲名,實相爲體,無住爲宗,斷疑爲用,大乘爲教相。

  初、釋喻法名者,金剛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剛,至堅至利,能碎萬物;此經能斷衆生疑執,取以爲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經名能斷分。波羅蜜是梵語,華言到彼岸。衆生在生死海中無有窮極,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蓋大乘菩薩達生死即涅槃,則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經者,訓法訓常,梵語修多羅,此翻契經,謂契理契機故也。

  二、辯實相體者,即一實相理也。經雲:若人得聞是經,即生實相。

  叁、明無住爲宗者,宗者要也。經雲:應無所住。經中多以無住破著,故以無住爲宗也。

  四、論斷疑爲用者,由經力用能斷妄執,故以斷疑爲用也。

  五、判大乘爲教相者。經雲:爲發最上乘者說,故以大乘爲教相也。

  此經乃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所譯,分叁十二分者,相傳爲梁昭明太子所立,元譯本無,又與本論科節不同,破碎經意,今不取焉。今注一本天親等論,取其意而不盡用其語,以其語深難,便初學故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結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者,指一經所聞法體也。「我聞」者,阿難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而聞也。「一時」者,即如來說法機應和合時也。「佛」,者覺也,佛是教主,尊極名佛。「舍衛」者,國名也,華言豐德。「祇樹結孤獨園」者,祇陀太子施樹,給孤長者買園,共立精舍,請佛而住,此說法處也。「與大比丘衆」者,聞法之侶也。「比丘」者,梵語也,華言乞士。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諸弟子,凡佛說法之處,常隨侍也。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諸經之首,謂之通序。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等語,非但我法如是,叁世諸佛法皆如是。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別序也,亦名發起序。以乞食爲發起者,蓋佛欲說無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發之。然佛以禅悅法喜爲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爾時」者,當是時也。「世尊」者,世間所尊十號之一也。「食時」者,辰時也。「著衣」者,服僧伽黎衣也。「持缽」者,持應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擇貧富也。「本處」者,給孤園也。「洗足」者,食訖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長老須菩提乃此經發起之人。稱長老者,以其德長年老也。梵語須菩提!華言空生,亦名善現。從座起至恭敬,乃請法之敬儀。「希有」者,贊佛之辭也。「善護念」者,爲護念現在根熟菩薩,與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與教化力,令其攝受衆生也。「善付囑」者,爲付囑未來根未熟菩薩,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勝進也。護念、付矚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無過度生,然雖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請問。故善現睹相知意,即首稱歎希有,而後請問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此發問之端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也。問意以如來護念、付囑現在未來菩薩,令成佛果,是菩薩雖發道心,誓度衆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雲何安住大乘?雲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善現既贊歎請問,妙稱佛心,故印可雲:善哉,善哉,當爲汝說也。而又誡約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現即會佛意,故唯然應之,願聞是法。然一經之大要,不過善現所問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來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執、斷疑而已。具見下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善現雙問安住、降伏,如來但答降伏其心者,蓋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舉降伏則攝安住矣。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人與旁生具有四生,諸天、地獄、中陰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屬欲界。

  【「若有色,】

  色界天。

  【「若無色,】

  無色界天。

  【「若有想,】

  識處天。

  【「若無想,】

  無所有處天。

  【「若非有想非無想,】

  非想非非想處天。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一段是菩薩所修理觀,具乎四心:謂廣大心、勝心、常心、不顛倒心。慈氏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第一即勝心也。經雲: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所懷之境廣,此大心也。雲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者,此勝心也,無余涅槃即如來究竟彼岸也。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無我人衆生壽者,此不顛倒心也。若有四相,謂之四倒。若一衆生不令滅度,及見衆生實滅度者,則未能了達本源,遂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不名菩薩。我者,于五蘊中妄計有我我所;人者,妄計我生人中異于余趣;衆生者,妄計五蘊和合而生;壽者,妄計我受一期果報,一期果報即若長若短壽命也。此皆顛倒妄想,亦名四見。菩薩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無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則非菩薩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此一段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于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爲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叁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禅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所謂六塵,如床敷臥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爲著相;菩薩行施,了達叁輪體空,故能不住于相。叁輪者,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現,應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蓋欲菩薩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此段恐人疑雲:既離相施,則無福報。故佛告離相之施其福轉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無邊,施福無邊,故舉十方虛空以爲喻也。論雲:其義有叁:一、遍一切處。二、寬廣高大。叁、究竟不窮。已上答降伏安住問竟。

  一、斷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從前文不住相布施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前段說無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現疑佛果是有爲身相,故佛問雲: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善現悟佛問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見。然有相者應身也;無相者法身也。法身是體,應身是用。若知用從體起,應即是法,所以無相。故論雲:如來所說相即非相。若能了達此意,則一切世間之相,無非真如無爲佛體。故佛印可善現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斷因果俱深無信疑

  此疑從前無住行施、非相見佛兩段經文而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論雲:無住行施因深也,無相見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鈍根衆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聞此般若能生實信。言後五百歲者,大集經中雲:有五個五百歲,今乃最後五百歲時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叁學俱備,能生實信矣。

  【「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若論實信之由,從多佛所以種善根,聞此大乘之法,則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時生信,亦從佛所種諸善根而然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信心生一念,諸佛盡皆知。凡有衆生聞是章句,乃至一念淨信,佛智佛眼無不知見,所以得福無量。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此順釋生信得福之故,該乎生、法二空。論雲: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又雲:生法各有四種想,想即相也。言無複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此生空也。言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者,他譯更有無相亦非無相,此法空也。疏雲: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兩句,法、非法也。蓋譯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則著我人衆生壽者。】

  此返顯違經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執也;並取法相等,此法執也。

  【「是…

《2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明.宗泐.如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