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有性故非法,离无性故非非法。维摩经曰:「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即其义也。若化身能说者,何故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耶?既云化佛非真佛,亦是化说非真说,且复说无定相,故云:非说非无化佛不定相说也。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欲显所说非法非非法,故举所证以明之。夫觉无为最浅者名须陀洹,觉无为最深者名为佛,此其差别也。能觉者应身耳,由应身如是觉,故化身如是说。所觉既非法非非法,故所说亦非法非非法也。所以通说一切贤圣者,欲显一切圣人同证无为为体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自下次显断疑功用。夫于经有疑即怀谤以生罪,于经无疑即信受而生福。欲显所说之法,虽不可取不可说,然受说能诠之教,即生福无边,故为斯问。一须弥、一日月、一四天下,为一小世界。即以小世界为本,其数至千,名小千世界。即以小千为本,其数并千,名中千世界。即以中千为本,其数并千,名大千世界。总计有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成即同成,坏即同坏,下极风轮,上穷有顶,一佛所主之处:名曰三千大千世界。今问若人施宝同乎此量,所生之福得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珍宝之量既弘,生福之理弥积,故云甚多。
【「何以故?】
欲明此福虽多而未胜,故先发问以征之。何故此福得名多也?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答意明福有二种:(一)有流,(二)无流。多有二义:(一)聚义,(二)进义。聚谓聚集福体,进谓进趣菩提。是福德者,是有流之福德。即非福德者,非无流之福德。是有流之福故,有聚义之多也。非无流之福故,无进义之多也。无进义之多者,岂空无果乎?得有流报,故无有无果之理。报尽即绝,故无有进趣之义。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须菩提离自师心,更引如来为证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受持四句,受他法施也。为他人说,以法施他也。受他法施,明生自闻慧。以法施他,明生他闻慧。若人自能住闻慧,福已胜彼,何况自住思修两慧也?若人令他住闻慧,福已胜彼,何况令他住思修两慧也?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菩提即法身,诸佛即应化两身。菩提名出谓显性以离缠,诸佛名出谓生成以得体。此经既出诸佛之三身,故显受说之二胜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是学者之名,法是菩提之目。菩提体唯佛之所能觉,故名佛法;余人之所不觉,故云即非佛法。所谓佛法者,谓是大乘之佛法;即非佛法者,非是二乘之佛法。非二乘之佛法,此显不共义;是大乘之佛法,此显最胜义。受说此经,能出不共之佛法,故成最胜之深因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前约如来法身断疑,自下次约弟子法身断疑。疑曰:前说一切圣人以无为而有差别,后言无为之法不可取不可说,此犹难信,何者?现见四果圣人能取无为以为自果,如其所取,能为人说,云何言不可取不可说?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此问第一果也,言须陀洹入正证无为之时,能作是念,我得果耶?为不得耶?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亦曰逆流。流有二种:(一)生死流,(二)圣道流。是名入流,明入圣道之流。而无所入,显逆生死之流。在观既无复分别,岂见道流可入乎?既不见道流之可入,岂见道果之可得乎?既不见道果之可得,岂见可得之可见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此问第二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此人证果之后,若人中命终,即往天而来人;若天中命终,即往人而来天。由一往一来便得灭度,故曰一往来。观内既不见有我,谁往谁来?故云实无往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此问第三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云不来。此人证果之后,生上而不生下,有去而无有来,故曰不来。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来?故云而实无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此问第四果也。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阿罗汉,此云不生。此人证果之后,永绝三毒之根,高谢四生累,故曰不生。观内既不见有我,说谁不生?故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也。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有念既四执生,无念即四执灭。四执灭者可以有灭之实而实之,四执生者岂以不生之名而名之哉?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三昧,此云定。无诤定者,远分定也,得此定者,能令彼我不起烦恼之诤,故曰此定为无诤也。无诤第一,即定障之诤灭。离欲第一,即惑障之诤尽。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言:我身自证,不起自得之心,余人若成,岂生护(编者注:「护」疑是「获」)果之念?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此云无诤。须菩提言:我若有念,则此记无由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实无所行,两诤之体离乎心也。而名乐行,无诤之名记乎身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约声闻法身断疑,今约菩萨法身断疑。疑曰:菩萨即真如,真如之中无取无说者,然灯如来云何为说菩萨之法?释迦菩萨何故亲从受之耶?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汝意云何?我昔入观之时,然灯于我有说耶?我于然灯有得耶?为无所说耶?为无所得耶?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法是菩提,得即证也。答意明法中则心行处灭,觉观之所不寻,言语道断,名筌之所不逮。名筌不逮故,昔佛所以杜言;觉观不寻故,今佛所以绝证。但言释迦绝证,则然灯杜言,从可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前断得记疑,今断严土疑。得记即仰上以受化,严土是俯下以利生。疑曰:若身是无相之身,即土应无相土。土若无相,不应取有累之事像,修万行以严之土,若有相,复何异控龙象于兔蹊,注江湖于牛迹?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汝谓菩萨真观之中,有严事耶?无严事耶?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答明无也。庄严有二种:(一)形相,(二)真实。形相色性为其体,众宝为其相。真实者法性为其体,万德为其相。形相以依化为能严,分别为所严;分别无相故,无所严之体;依化无生故,无能严之体,故云即非庄严也。
真实以唯识为能严,法性为所严;唯识无倒故,有能严之体;法性不变故,有所严之体,故曰是名庄严也。若然者,岂取有累之事像,修形相之严哉?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劝取真实之严,令舍形相之障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前来并约法身断疑,此问次约应身断疑。疑曰:法身是真如,真如不可取者,应身是真智,真智不可取也。如其是可取,何取有累于无相?如其不可取,何以自取为法王?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须弥山王,喻应身也。量高八万,可言大也。胜出诸山,可言王也。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答意明应身以真智为体,以自在为用。体周法界,可言大也。用超众圣,可言王也。须弥虽大,以非心故,不谓我是山王。应身虽大,以离相故,不谓我是法王也。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更晓身之大义,何者?身有二种:(一)有流身,(二)无流身。非身者非有流之身,大身者是无流之身。夫有流即遇物斯限,无流即触徒斯契。有限者不能周,能契者必能遍。不能周故失大身之名,必能遍故得大身之义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前来宗明经体,自下主明经用。用难指事故格量以喻之。初言三千,不即言恒沙者,自少之多,开化渐也。恒河者,恒是河之神(编者注:「之神」疑为「神之」)名,河即因神立目。问意言,初以一恒之沙为数,次有尔许沙数恒河,后诸恒之中复各有诸沙数,是诸沙数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诸河为总,诸沙为别,河尚无数,况乃沙乎?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一恒之沙为第一多,一沙复为一恒河为第二多,诸恒之中复各有诸沙数为第三多,诸沙之中一沙复为一世界为第四多。今问若人施宝同乎此量,所生之福得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答明多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舍宝虽多而生福少,持经虽少而生福多者,经之胜用在乎此也!
【「复次,须…
《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唐.慧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