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注(唐.慧淨)▪P3

  ..續本文上一頁離有性故非法,離無性故非非法。維摩經曰:「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即其義也。若化身能說者,何故論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耶?既雲化佛非真佛,亦是化說非真說,且複說無定相,故雲:非說非無化佛不定相說也。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欲顯所說非法非非法,故舉所證以明之。夫覺無爲最淺者名須陀洹,覺無爲最深者名爲佛,此其差別也。能覺者應身耳,由應身如是覺,故化身如是說。所覺既非法非非法,故所說亦非法非非法也。所以通說一切賢聖者,欲顯一切聖人同證無爲爲體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

  自下次顯斷疑功用。夫于經有疑即懷謗以生罪,于經無疑即信受而生福。欲顯所說之法,雖不可取不可說,然受說能诠之教,即生福無邊,故爲斯問。一須彌、一日月、一四天下,爲一小世界。即以小世界爲本,其數至千,名小千世界。即以小千爲本,其數並千,名中千世界。即以中千爲本,其數並千,名大千世界。總計有百億須彌、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成即同成,壞即同壞,下極風輪,上窮有頂,一佛所主之處:名曰叁千大千世界。今問若人施寶同乎此量,所生之福得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珍寶之量既弘,生福之理彌積,故雲甚多。

  【「何以故?】

  欲明此福雖多而未勝,故先發問以征之。何故此福得名多也?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答意明福有二種:(一)有流,(二)無流。多有二義:(一)聚義,(二)進義。聚謂聚集福體,進謂進趣菩提。是福德者,是有流之福德。即非福德者,非無流之福德。是有流之福故,有聚義之多也。非無流之福故,無進義之多也。無進義之多者,豈空無果乎?得有流報,故無有無果之理。報盡即絕,故無有進趣之義。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須菩提離自師心,更引如來爲證也。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受持四句,受他法施也。爲他人說,以法施他也。受他法施,明生自聞慧。以法施他,明生他聞慧。若人自能住聞慧,福已勝彼,何況自住思修兩慧也?若人令他住聞慧,福已勝彼,何況令他住思修兩慧也?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菩提即法身,諸佛即應化兩身。菩提名出謂顯性以離纏,諸佛名出謂生成以得體。此經既出諸佛之叁身,故顯受說之二勝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是學者之名,法是菩提之目。菩提體唯佛之所能覺,故名佛法;余人之所不覺,故雲即非佛法。所謂佛法者,謂是大乘之佛法;即非佛法者,非是二乘之佛法。非二乘之佛法,此顯不共義;是大乘之佛法,此顯最勝義。受說此經,能出不共之佛法,故成最勝之深因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前約如來法身斷疑,自下次約弟子法身斷疑。疑曰:前說一切聖人以無爲而有差別,後言無爲之法不可取不可說,此猶難信,何者?現見四果聖人能取無爲以爲自果,如其所取,能爲人說,雲何言不可取不可說?佛欲斷此疑,故爲斯問。此問第一果也,言須陀洹入正證無爲之時,能作是念,我得果耶?爲不得耶?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此雲入流,亦曰逆流。流有二種:(一)生死流,(二)聖道流。是名入流,明入聖道之流。而無所入,顯逆生死之流。在觀既無複分別,豈見道流可入乎?既不見道流之可入,豈見道果之可得乎?既不見道果之可得,豈見可得之可見乎?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此問第二果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此雲一往來。此人證果之後,若人中命終,即往天而來人;若天中命終,即往人而來天。由一往一來便得滅度,故曰一往來。觀內既不見有我,誰往誰來?故雲實無往來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此問第叁果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此雲不來。此人證果之後,生上而不生下,有去而無有來,故曰不來。觀內既不見有我,說誰不來?故雲而實無來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此問第四果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阿羅漢,此雲不生。此人證果之後,永絕叁毒之根,高謝四生累,故曰不生。觀內既不見有我,說誰不生?故雲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也。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有念既四執生,無念即四執滅。四執滅者可以有滅之實而實之,四執生者豈以不生之名而名之哉?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叁昧,此雲定。無诤定者,遠分定也,得此定者,能令彼我不起煩惱之诤,故曰此定爲無诤也。無诤第一,即定障之诤滅。離欲第一,即惑障之诤盡。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須菩提言:我身自證,不起自得之心,余人若成,豈生護(編者注:「護」疑是「獲」)果之念?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阿蘭那,此雲無诤。須菩提言:我若有念,則此記無由也。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實無所行,兩诤之體離乎心也。而名樂行,無诤之名記乎身也。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約聲聞法身斷疑,今約菩薩法身斷疑。疑曰:菩薩即真如,真如之中無取無說者,然燈如來雲何爲說菩薩之法?釋迦菩薩何故親從受之耶?佛欲斷此疑,故爲斯問。汝意雲何?我昔入觀之時,然燈于我有說耶?我于然燈有得耶?爲無所說耶?爲無所得耶?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法是菩提,得即證也。答意明法中則心行處滅,覺觀之所不尋,言語道斷,名筌之所不逮。名筌不逮故,昔佛所以杜言;覺觀不尋故,今佛所以絕證。但言釋迦絕證,則然燈杜言,從可知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前斷得記疑,今斷嚴土疑。得記即仰上以受化,嚴土是俯下以利生。疑曰:若身是無相之身,即土應無相土。土若無相,不應取有累之事像,修萬行以嚴之土,若有相,複何異控龍象于兔蹊,注江湖于牛迹?佛欲斷此疑,故爲斯問。汝謂菩薩真觀之中,有嚴事耶?無嚴事耶?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答明無也。莊嚴有二種:(一)形相,(二)真實。形相色性爲其體,衆寶爲其相。真實者法性爲其體,萬德爲其相。形相以依化爲能嚴,分別爲所嚴;分別無相故,無所嚴之體;依化無生故,無能嚴之體,故雲即非莊嚴也。

  真實以唯識爲能嚴,法性爲所嚴;唯識無倒故,有能嚴之體;法性不變故,有所嚴之體,故曰是名莊嚴也。若然者,豈取有累之事像,修形相之嚴哉?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勸取真實之嚴,令舍形相之障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

  前來並約法身斷疑,此問次約應身斷疑。疑曰:法身是真如,真如不可取者,應身是真智,真智不可取也。如其是可取,何取有累于無相?如其不可取,何以自取爲法王?佛欲斷此疑,故爲斯問。須彌山王,喻應身也。量高八萬,可言大也。勝出諸山,可言王也。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答意明應身以真智爲體,以自在爲用。體周法界,可言大也。用超衆聖,可言王也。須彌雖大,以非心故,不謂我是山王。應身雖大,以離相故,不謂我是法王也。

  【「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更曉身之大義,何者?身有二種:(一)有流身,(二)無流身。非身者非有流之身,大身者是無流之身。夫有流即遇物斯限,無流即觸徒斯契。有限者不能周,能契者必能遍。不能周故失大身之名,必能遍故得大身之義也。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前來宗明經體,自下主明經用。用難指事故格量以喻之。初言叁千,不即言恒沙者,自少之多,開化漸也。恒河者,恒是河之神(編者注:「之神」疑爲「神之」)名,河即因神立目。問意言,初以一恒之沙爲數,次有爾許沙數恒河,後諸恒之中複各有諸沙數,是諸沙數甯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諸河爲總,諸沙爲別,河尚無數,況乃沙乎?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一恒之沙爲第一多,一沙複爲一恒河爲第二多,諸恒之中複各有諸沙數爲第叁多,諸沙之中一沙複爲一世界爲第四多。今問若人施寶同乎此量,所生之福得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答明多也。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舍寶雖多而生福少,持經雖少而生福多者,經之勝用在乎此也!

  【「複次,須…

《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注(唐.慧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