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此离倒行障。正报是受体在法尘,依报是受资即五尘。生死之受,无乐而计乐,是名倒为,生乐受求乐受资,名倒行。不令住五尘,即舍依报;不令住法尘,即舍正报。但令为无上菩提而行布施,即菩萨正行也。但言布施,亦具三檀摄六度。三檀者:一、资生檀,摄布施一度,即体名也。二、无畏檀,摄戒、忍两度。众生于我,或已作恶,或未作恶。未作者而不犯戒,施无畏也。已作者而不报忍,施无畏也。三、法檀,摄精进、禅定、智慧三度。精进故诲而不倦,禅定故言必逗机,智慧故所说无倒。若能如是布施,即离三障、行三檀、摄六度,具菩萨三行:(一)离障行,(二)正行,(三)圆满行。菩萨住大乘中,应如是修行也。
【「须菩提!菩萨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自下次答降伏问。相为所住,心为能住。相谓三轮体:(一)施者相,(二)受者相,(三)财物相也。心谓三轮想,即施者想,受者想,财物想。相是分别性,即相结。想是依他性,即粗重结。此二是菩萨正障,若菩萨作无性观,分别本来无相,故相结灭,依他本来无生,故粗重灭。若能于六度之中,行一一度,并离三相及三想,即是降伏执相之心,成就无相之行。
【「何以故?】
疑曰:住相何损?舍相何益?而令舍相,不令住耶?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答明福难量也。何者?无相是真,有相是俗。真理即通,俗事即隔。无相之心,契真理而无际,所生功德岂俗事之可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更显难量义。空有三德,故不可量。(一)性常,(二)体一,(三)容受。今问东方空体,论其远近,可度量不也?
【「不也,世尊!】
向东无际,不可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次问九方。
【「不也,世尊!】
所向无际,悉不可量。夫虚空之体是一,约色以辨十方;欲显无相之心是一,寄行以阶十位。容受东方色,即说东方空;摄受初地行,即为初地体。余方余地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明喻既毕,此即合之。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夫著相行施,是有住之住,忘相行施,是无住之住。今劝舍有住之住,住无住之住,故云:如所教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前来依问正答,自下因答断疑。正答即标宗略说,断疑即开宗广说。
然体有三:(一)正教经,(二)正行经,(三)正果经。教是章句,行是六度,果是三身。今先约正行断疑。
疑曰:若住相行因,可感有相之报;忘相行因,应得无相之果。云何世尊本行忘相之因,今得有相之果?果既有相,则因非无住明矣!佛欲断此疑,故为断问:身相即三十二相,可以妄中之身相,见真中之妙体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承刀(编者注:「刀」疑是「力」)奉答,身相是妄,如来是真,不可依妄以观真体也!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晓不也意。身相即非身相,略有三义:(一)由聚,(二)由相,(三)由性。由聚者,身相以邻虚为体,九微十微为聚,约方分以拆之,度邻虚而必尽也。由相者者(编者注:「者」疑为「剿」),身相以有为为体,生等八法为相,约前后以推之,极刹那而自坏也。由性者,身相以境界为体,以分别性为性,约无相以观之,入唯识而成空也。由此三义,不可以相观如来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答称佛心,佛更成其义也。凡所有相,则凡有生等之八相。皆是虚妄,不越聚等之三体。若见诸相非相,遣妄以入真。则见如来,证真以离妄。若然者,忘相行因是依真如所得之果,何关有相?不可见方便之相,以相为真,即以果谤因,疑因为住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自下次约正教断疑。疑曰:前说不住之因深而难行,后说无相之果深而难得,未来世颇有得闻是经,信行无住之因,必得无相之果不也?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将立有以答之,先呵无以止问,故言:莫作是说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夫法身则无始无终,应身则有始无终,化身则有始有终。王宫初生为始,双树入灭为终,故曰如来灭也。如来灭后,初五百年解脱得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得坚固;后五百年多闻得坚固。此时虽多不信,然有信受之者。
【「有持戒修福者,】
持戒者多是出家菩萨,修福者多是在家菩萨。智度论云:出家之人以尸罗为上首,在家菩萨以檀那为上首。
【「于此章句,】
「章」言大分,前说不住之深因,此为一章;后说无相之深果,复为一章。「句」言委细。不住因中,不住色等之流,无相果中,相即非相之类也。
【「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信行无住之因,必得无相之果,故言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善根有三:(一)无贫(编者注:「贫」疑是「贪」),(二)无嗔,(三)无痴。由此善根,于佛田中烧香散华,称名扬德,故言种也。不于一佛者,树因不浅也。已于无量者,植福久深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欲显信虽少而福多,故云乃至一念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证智是见亦是知。言知,明非肉眼之所见;言见,明非比智之所知;即是证智,知其名身,见其色行,故双言也。
【「得如是无量福德。】
得有二义:(一)生,(二)长。本无今有,曰生;已有熏修,曰长。福德通论有三:(一)有量有,尽谓凡夫所修福,因心偏故有量,果有为故有尽。(二)有量无尽,谓二乘所修福,因不遍故有量,果无为故无尽。(三)无量无尽,谓菩萨所修福,因心遍故无量,果无为故无尽。信经所得之福即是第三,故言无量也。
【「何以故?】
欲晓无量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下答意明:(一)由达人法二空,(二)由成取舍两行。所以生一念信心,得无量福德。此明达于人空,离人我四执也。夫我是自在之名,人为主宰之目,众生取续前为义,寿者以接后为能。此四同为人执,随用以立四名。离此四执,故曰无我等相也。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别本曰:无相无无相。此明达于法空,离法我四执。
夫法相者是有法执,迷俗谛起俗谛法相,不出所取之境能取之心。分别无相故无所取之境,依他无生故无能取之心,故云无法相也。
非法相者,是无法执,迷真谛起若真如,约俗谛不可说为有法相真如,约真谛应可说为无法相。今明待俗有故言真无,有既坏故无亦遣,故云无非法相也。相者是亦有亦无执,迷非安立谛起何者。初破俗有言非有,非有似是无;后破真无言非无,非无似是有;若尔,真如应亦有相亦无相。今明真如之体,异根尘之有,故不可安立为有相;异兔角之无,故不可安立为无相,故云无相也。无相者是非有非无执,迷言说起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即应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若尔如来何所说?今明真如虽不可说,由佛方便故,或说为有相,或说为无相,故云无无相也。总而言之,真如非有故增益灭,非无故损减灭,非亦有亦无故相违灭,非非有非无故戏论灭。
【「何以故?】
欲晓障尽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答意明法我执为因,人我执为果。人执即断故不生,法执即伏而不起,故论曰:但有无明,便无现行粗烦恼。若心取相,即法执上心,则为著我人执起也。此先总答,下别叙之。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明有法执上心,即人执还生也。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明无法执上心,即人执还生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次结成取舍两行。不应取法,不令执文以取义,即令舍文也,此示正闻相。不应取非法,当令顺文以取意,不可一向拨文为非法,复令取文也,此是实信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引喻显之。筏者为度故须取,到岸故须舍。修道亦尔!凭筌乎会理故须取,得理乎忘筌故须舍。执文为法是善心而尚舍之,若执文为非法是不善心,固须舍之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自下次约正果断疑。疑曰:前说不可以相见如来,则如来是无相,无相之中无动无作,云何世尊就草座而成道,指拘邻而说法?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下答意明佛有三身:法身、应身、化身。法身以如为体,应身以智为体,化身以色为体。无觉无说言法身,有觉无说言应身,有说无觉言化身。须菩提言,如来定以真如为体,真如非法非非法,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然菩提为所得及所说,如来为能得及能说。菩提非法非非法,故无所得及所说;如来非法非非法,故无能得及能说。故云:无有定法名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也。
【「何以故?】
欲证无说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答意明化身虽说,然所说之义甚深,过闻慧境,听者不可以耳识,作有无二相取,故云不可取。所显之理征(编者注:「征」当作「微」)细过思慧境,说者不可以舌根,作有无二相说,故云不可说。…
《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唐.慧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