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
纪国寺释 慧净 注
【如是】
信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辞无繁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
【我闻】
证闻也。亲承曰我闻,传受曰所闻。此曰我闻,则亲承音旨也。
【一时,】
化辰也,即法王启运之日,大众嘉会之时。
【佛】
化主也。大师之名,以觉为义:(一)自觉,(二)觉他,(三)觉满。异凡夫故自觉,异二乘故觉他,异菩萨故觉满。三者备矣,受佛名焉。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化处也。国是游历之境,园是依止之所。住国为化在俗之徒,住园为统出家之众。舍卫此云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土,嘉名远振诸国,故曰闻物国也。祇陀是太子之名,此云战胜。太子载诞之时,王破敌军之贼,官人闻奏,遂以名。给孤独是国臣之号,本名须达。须达内慈而外富,赈贫恤寡,乡人美之,因以号焉。园是须达所买,树是祇陀之施。树为别物,园即总名。君上而臣下,不可直称独园,园总而树别,不可但言祇树,故兼之也。买园施树,事在别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同闻也。比丘有三义:(一)曰怖魔,(二)曰乞士,(三)曰破恶。怖魔在初,乞士居次,破恶最后。夫创轨玄门,即达降魔之志,故剃发染衣,天宫动而魔怖也。身为道器,身安即道隆,故已沾法服,须乞食以资身也。圣人道长,凡夫道消,故所修已满,即破恶以证果也。
【尔时,世尊】
上明通序以证,信下明别序以发。起世尊化主,也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曰世尊。
【食时,】
化辰也。旭旦即始营未毕,晚日则饭食复终,莫若辰午之间,正是初成之际。此辰行乞,故曰食时也。
【著衣持钵,】
化仪也。外道或不著衣,或以手捧食。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为破手捧外道故,所以持钵。被僧伽梨衣,故曰著衣。执四天王所奉之钵,故云持钵。
【入舍卫大城】
化处也。此城家九亿,纵横十二由旬,故言大也。园南而城北,自外以适内,故言入。
【乞食。】
化事也。由从之而乞食,则成彼之福田故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化等也。夫舍富从贫,即益贫不益富;舍贫从富,即益富不益贫。舍富从贫,故大迦叶所以被呵;舍贫从富,故须菩提所以置钵。今佛不尔,故云次第乞也。
【还至本处,】
知足也。由知足故乞不过量,由乐静故还归本所也。
【饭食讫,】
化终也。金刚之体,岂资于食?为益物故,现同饭也。
【收衣钵,】
上叙行涂乞食,下明敷坐入静。欲令众生生福故,所以行涂而前乞;欲令众生生智故,所以入静而后说。收衣钵者,屏外缘也。制僧伽梨衣,为入聚落。受四天王钵,为贮资粮。还至本处,故衣须收;饭食事讫,故钵须置也。
【洗足已,】
行涂所以秽足,敬定所以清身。
【敷座而坐。】
正入静也。将欲说法,故敷师子之坐,即事入定,宜结跏趺之坐也。
【时,长老须菩提】
上明序分,言兴致之由,下明经体,彰即坐之益。长老,尊称也。须菩提,此云善吉,亦曰空生。生时其室尽空,故曰空生,父母问师,师云唯善唯吉,故言善吉。
【在大众中,即从坐起,】
但尊人重法,理自不可端拱,况即事请道,所以侧身避席。
【偏袒右肩,】
既表师资之仪,示有驱策之相,亦是随从国法,即以右袒为恭。
【右膝著地,】
屈曲伏从,示无违拒之貌。
【合掌恭敬】
敛容只肃,显有专一之心。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既欲请道,宜先叹德,叹德之意,即为请益之基。希有世尊之言,命章总叹之谓也。
【「如来】
如目真如,来目无分别智。如以不异为义,来以至处为功。三世诸佛皆以无分别智,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也。
【「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
菩萨者,此云道心众生。护念约转*轮时,化深行菩萨。付属约般涅槃时,化浅行菩萨。护念者,护是防其自身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念即缘其所化弟子与教化力,令成就众生。化力有三:(一)神通轮,(二)记心轮,(三)正教轮。
神通转变,故能使背邪以归正;
记心言实,故能使除疑以生信;
正教示理,故能使舍恶以修善。
付属者,付是将浅以授深,属即教深以化浅。浅行菩萨于功德有二种:(一)已得,(二)未得。已得者欲令不舍,未得者欲使增修,故将浅以付深,属深化令不退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言善者,为异阐提外道之流。男女者,即简二根阍阉之类。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阿」名无,「耨多罗」名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无分别后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别智断二种无知,故言知;无分别后智出眠梦之表,故言觉。此四智即佛果之正体。人若发心远求此体,名曰发菩提心,此立为问之本。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夫法门虽旷,不出大乘之与小乘,因德之与果德。此经显大乘法门,明菩萨正行,所以请因而不请果,由因成必得果故,亦举果以明因耳。大乘明因有三:(一)应得因,(二)加行因,(三)圆满因。
所应得者谓菩提心,所可行者谓十度行,所须满者谓三德果。
发心因乎佛性,起行因乎发心,圆果因乎加行,故以佛性为应得之因,发心为加行之因,加行为圆满之因。
此文应具三问:初问云云何住?此请加行因。言欲发菩提心,住何心而成发?次问云何修行?此请圆满因,言欲修菩萨行,起何行而成修?后问云何降伏其心?此重请圆满因。言欲灭正行障,降何心而成灭?然因既有三,但请后二,何也?夫初因本有,本有者非佛事。后二新生,新生者是佛事。非佛事者,有说亦有,无说亦有,由此义故,不待问而自成。是佛事者,有说则有,无说则无,由此义故,必因请而方立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属诸菩萨。】
赞而后述,重其言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诫而后许,专其意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长老蒙许,言志愍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摩诃言大,大菩萨也。先答第一问而言降伏者,只令住四恩德而发心,即降伏凡夫二乘心也。四恩者:(一)广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无倒心。前二明度而能周,即以广降狭;后二明度无所度,即以无降有。以广降狭是伏二乘心,以无降有是伏凡夫心。伏凡夫心显有智慧也,伏二乘心明有慈悲也。此先总教,下即别叙。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此明广恩也。众生之类今略举三,将列别类先总别叙发之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此列生类,生者新诸根起也。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曰湿,欻然而现曰化也。
【「若有色、若无色,】
此列界类,界者差别义也。(一)欲界,(二)色界,(三)无色界。欲界必兼有色,色界其必无欲,无色一界无色无欲。言若有色,即摄下二界众生也。言若无色,即摄上一界众生也。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此列性类,性者体义也。一切众生以想为性,一、有想,谓有心而粗;二、无想,谓无心而寂;三、非有想非无想,谓虽有心非粗非寂。非粗故异乎有想,非寂故异乎无想,故曰非有想等。言若有想,即摄七有想定及欲界众生也。言若无想,即摄二无想定及无想天众生也。言若非有想非无想,即摄非想非非想天众生也。此并是广心之境,欲求无上道,应先住之而发心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此明第一恩也。前虽广度,若与人天之乐,名曰下恩;若与二乘之乐,名曰中恩;若与大涅槃乐,名曰上恩。涅槃以真如为其体,以静息为之义。静即静三惑因,息即息三苦报。静惑因故建有余之名,息苦报故立无余之目。我皆令入,能施恩心也。无余涅槃,所施恩体也。而灭度之,施恩正事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此明常恩也。菩萨所以能常化者,由悲智兼修也。若有悲而无智,即滞有以生疲;若有智而无悲,即著空以取证;若带悲而行智,即缘空而不取;若带智而行悲,即化恒而不息。如是灭度无量众生,此明化俗有悲。实无众生得灭度,此显缘真有智。缘真有智故物我一体,化俗有悲故恒行不息。
【「何以故?】
下明无倒恩也。疑曰:前言灭度众生,后言无生得灭度,何谓也?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等四执是分别之心,分别之心是菩萨正障。有我等相,自惑未亡也,即非菩萨。有倒何能化物?翻此义者,无我等相,即自惑已尽,乃名菩萨。无倒故能常化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次答修行问。行即布施,今教布施,令离三障:(一)不行障,(二)僻行障。(三)倒行障。不著自身,离不行障;不著报恩,离僻行障;不著果报,离倒行障。夫著自身者,爱己而恶人,有悕而无施,无施即不行,不行障行也。今本阙此,别本曰:不住于事而行布施。事即自身也。「于法应无所住」者,此离僻行障。法者,恩境也。谓供养恭敬之流,称名扬德之类,事绪繁旷,故以法语总之也。若施求此报,名曰僻行。僻者,(一)僻因,不以悲智为方便,(二)僻果,不以大觉为所求也。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
《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唐.慧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