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唐.慧净)▪P7

  ..续本文上一页之称谓也。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由道无等也,道即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是离恶之名,法是能持之义。无流之善有二功能:(一)是离障,(二)是持真。说非善法,就离障而为功。是名善法,约持真而成义。由此言之,余无等也。因既无等,而果有上者,未之有也。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前约法身果断疑,今约法身因断疑。疑曰:菩提之因必善,则正说之体无记,云何以无记之因,得菩提之果也?为断斯疑,明汝法是无记,而我法自是善。何者?正说即发起善也。本从真实生,未还显真实,所以一偈法宝,胜无量珍宝也。法宝胜故,持虽少而福多;珍宝劣故,施虽多而福少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前约法身因断疑,今约法身业断疑。法身以一切善法为因,以解脱众生为业。疑曰:菩提平等无高下者,何得以如来为能度,众生为所度?能所既异矣,何平等之有哉?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莫谓我道自然成,故为能度;他道由我得,故为所度也。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不离法界,所以无能度。众生不离法界,所以无所度。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有度则有执,圣与凡同也。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无度则无执,凡与圣异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不得圣法名曰凡夫,凡夫者,执我之物耳。凡夫无者,我亦无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五眼以来依果断疑,从此以去推因断疑。疑曰:前说如来不可以相见,应可以相知,譬如火体不可以烟见,然可以烟知。若可以相知,应可以福感。佛欲断此执,故为断问。汝以同凡之伪相,观异化之真体不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欲引后难之深旨,且依前问而浅答。言可以妄内之粗相,观真中之妙体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若以相而比真,则轮王应是佛。若轮王非佛者,则睹相不知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既审轮王之非佛,方悟睹相不知真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二乘观佛约二境成:(一)见相好,(二)闻说法。若有相而不能说,不异轮转圣王。若能说而无有相,不异声闻弟子。夫证真如者无分别智,取色声者即分别之心,若以分别之心求真如之体,此既僻矣,岂见佛乎?若尔,如来不可以相知,即菩提不可以福感,亦已断矣。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断执因以比果,今断谤因而无报。疑曰:若福德之因不感菩提之报,是则为善虚其功,断灭而无果。佛欲断此执,故言莫作是念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说断灭者,则不成发心。成发心者,则不说断灭。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欲显不灭义,故格量以喻之。夫有我即有生,无我即无生。若菩萨证无我理,得无生忍者,登初地也。夫地前之福,既资忍以冥空,地上之智,亦导福以成。胜则得无垢果,劣则得有漏报。果无垢者因虽少而不灭,报有漏者行虽多而有尽。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前约不灭以明得,今约不受以明舍。即以不受显不灭,受则终灭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不受是何义也?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受福因为贪,取福报为著。不贪因、不著果,此不受之义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

  前破执断以谤因,今破迷常以谤果。何则?来以显生,去以显灭,坐卧显老。疑曰:处世者有生有灭,出缠者无去无来。若福德之因不受世间之报,云何世尊有去来之迹异?坐卧之形殊?同处世者之威仪?为众生之受用?既四仪递易,三相更迁,此而名常何其谬也?佛欲断此执,故曰是人不解也。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夫如来者即真如义,嶷然不动,湛然常住。出前际故无生,出后际故无灭,出中际故无老。无生所以无来,无灭所以无去,无老所以无变。既离三相绝四威仪,心虑尚所不缘耳目,其何能接众生受用?自是化身,执化为常,谁之谬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前明相离故,真身无去无来;今显障尽故,化身不一不异,故为斯问。夫世界作微尘,是微尘从世界出,此喻示何义?示化身从法身生。微尘众甚多,是微尘遍于虚空,此喻示何义?示化身充于法界。

  【「何以故?】

  前是破粗为细,下更推有入无,欲显多非实,故先发问以征之。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夫通论尘体有粗,粗极世界,细极邻虚。成则积邻虚以终世界,坏则破世界以毕邻虚。以微言尘者,显是邻虚也。以尘言众者,明不独住也。夫尘实则非众,尘众则非实。实则不可破,假则可令尽尘。尘尽故虚空净,惑障尽故法界净。虚空净故邻虚虽满而难见,不可言一所住异所住。法界净故化身虽遍而难知,不可言一所住异所住也。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更证尘假也。鞞世师说:「邻虚是实是常。」无有方分。毗婆沙师说:「邻虚是实无常。」亦无方分。此虽常无常异,而为失不殊。何者?如一时七邻共聚,如其是实一分触耶?具分触耶?若一分触,则中间一邻向外有六方之分。若具分触,则外边六邻向内同为一体。有六方之分,则是假而非实。同为一体,复不可积少以成高。用此而推则邻虚假也。故曰尘众则非尘众而名尘众者,但假施设耳。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夫离能成之尘众,无所成之界体。微尘既非实,则世界亦假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实则一合相,不合则非实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合是触义。若合是具分触,则世界量等邻虚。若合是一分触,则世界终无别体。故一合亦非一合也,而名一合者,亦但施设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若言一合,定有定无,或实或聚,此为证智之所知,非言辞之能说也。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无言既圣智之所知,有言则凡情之妄取。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夫微尘之与世界是相结,人见之与法见是粗重结。前明破相结,此破粗重结。夫人之与法是境,人见法见是心。境以分别性为体,心以依他性为体。分别是无,依他是虚。无则不断,虚则可灭。欲显可灭义,故为斯问。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如来说虚,人执为实,此不解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晓不解意。何者?我境若是有,约我以起见,此见是我见。我境若是无,约我以起见,则此见非我见。夫境有则心实,境无则心虚。实则不可断,虚故可灭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前明灭人见,此明灭法见。知见信解,即其治道也。知是世智,见是真智,信解是定。知在方便,位比而未证,故名知。见在正观,位证而不比,故名见。定通二位,为世智所依,故名信;为真智所依,故名解。三行若修,两障断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相犹想也。夫法与人异,想与见同。法既类我而是无,想亦同见而为妄。真则不可断,妄故可灭也。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前明道修则障断,今明障断则说益。故论曰:示现世智第一义智及依止三昧,以得远离彼障,是故重说胜福譬。虽诸佛化身说法,有无量无尽无漏功德。此明法施则无量无尽无漏,故为胜;财施则有量有尽有漏,故为劣也。

  【「云何为人演说,】

  更问化说相。化佛说法之时,为显化而说?为不显化说?显则闻者识化以生谤,不显则受者信实以生敬。谤则有损,敬则有益;益则为正,损则为邪。

  【「不取于相,】

  答明取则显自相,不取是不显也。

  【「如如不动。】

  智如境如,境如智如,故曰如如。如如湛寂,故言不动。夫有动则有取,不动则不取,所以化说之不取,由契如如之不动,此更转相明也。夫以不动明不取,不取明说正;亦以说正明说益,说益明福大也。

  【「何以故?】

  疑曰:涅槃是静,生死是动。佛证涅槃,可言是静。既行生死,云何不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意明行而住者则动,行而不住则不动,为显此义,故说偈喻。喻应有九,此偈辟三分,别本及论并具之也。此九即喻九种有为:(一)星喻见,(二)翳喻相,(三)灯喻识,(四)幻喻器,(五)露喻身,(六)泡喻受,(七)梦喻过去,(八)电喻现在,(九)云喻未来。夫星虽夜烛,遇朝光而不现;见虽邪决,逢正智而必尽,此其同也。

  翳眼之见毛轮,虽似有而非实;见心所鉴之境,亦但相而是空,此其同也。

  灯光依油炷而住,新新谢灭;识性依我爱而立,亦念念无常,此其同也。

  幻虽千变,智者审其非实;器虽万像,观者了之为无,此其同也。

  露虽夜泫,遇朝阳而必晞;身虽暂停,逢死魔而必坏,此其同也。

  风击水而成泡,触会境而生受;离风水而无泡,离触力而无受,此其同也。

  过去之境,此证智之所知;眠梦所游,亦念心之所录,此其同也。

  电光闪烁,仅似有而即无;现法亦尔,才得体而便灭,此其同也。

  云浮在空,能作生雨之因;种子在识,能为感报之本;以云约雨,雨在未来而是无;以种约报,报在当生而不现,此其同也。

  如来得此九观,故能行生死而不动。不动是法印,动则魔网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两圣对扬,四部蒙益,是故心喜而身跃,信受以流通也。

  跋

  夫物之显也,无不关时,是故荆山之璞三献而后粲然于世矣。唐慧净法师之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支那而不行焉,于扶桑亦未睹焉,盖不得时也。近予友义空师获其真本太煞欢跃,遂加和点刊行而永传之无穷,以为迷途之慧炬,苦海之慈航。数百年间久隐之至宝,一旦发光扬彩不亦幸,可谓是得时者也。予贵其志,谨为跋云。

  享保二岁次丁酉初秋日

  丹阳散人乌有子

  

  

《2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并注(唐.慧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