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燈行非上」,昔行不得菩提也。解者或雲叁時授記,何其謬欤也!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疑曰:前舉然燈明菩提不可取,今舉然燈明菩薩不可得。若爾,本以菩薩得菩提,故曰如來;若無菩薩得菩提,則一向將無如來耶?今明諸法之如,以不異爲義,如來之如亦爾。未證之前曰法如,已證之後曰如來,名雖二矣,體猶一焉。諸法之如目法,如來之如目人。法如既實有,則人如不無也。人如不無矣,則如來實有也。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疑曰:前無菩薩故,可使菩薩不得菩提;今有如來故,則如來自證菩提耶?佛欲斷此執,故標而出之也。
【「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夫前執菩薩得菩提,彼爲不實;今謂如來得菩提,此亦爲虛。故言實無有法佛得菩提也。前無菩薩故,言有得者應非實;今有如來故,言有得者應非虛。夫菩提者,以真如爲其體。真如者,妙有妙無,非因非果,出心慮之表,絕言像之外,難以覺觀求,難以身心得。而彼謂如來,得之于色心,求之以覺觀,此其非妄,誰其妄乎?故維摩經曰: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前明如來無所得,或謂如來一向不得菩提。爲斷此謗,故言如來所得菩提也。
【「于是中無實無虛。】
疑曰:前言有得者非實,今言有得者非虛,何謂也?今斷此疑。由有相中無可得,說有得者無實;由無相之中有可得,說有得者無虛。無實,即遣有相之中有謗;無虛,即遣無相之中無謗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夫統諸法者真如,證真如者諸佛,佛既證其本,亦所以統其末也。由此言之,一切法皆是佛法,此更舉其所得示無虛也。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真如者,諸法之通體,然其諸法有順真者,有違真者。順真者真所持,違真者真所離;真所持者真處有,真所離者真處無。真處有者是名一切法,亦名佛法;真處無者,是名一切法而非佛法也。言即非一切法,就離相爲言;是名一切法,約即真而成義,此更舉其不得示無實。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此更寄喻以示體也。譬如人身,指法身也。隱則稱如來藏,顯則名法身。出二障之表,故言長。周萬像之內,故稱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既悟聖旨,更對妄以明真也。何則?身有二種:(一)聚身,(二)依身。聚身以五陰爲體,依身以真如爲性。五陰則分而有限,真如則圓而無際。分有限者開彼我而爲二,圓無際者泯自他而爲一,彼我既開稱曰彼我,自他若泯非複自他。言則非大身,則非自他之聚身。是名大身,即真如之依體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疑曰:證菩提者是自行,度衆生者是化他。昔無菩薩者是無自行矣,今無菩薩者,誰複化他耶?佛欲斷此執,故標而出之。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我無故無能度,衆生無故無所度,壽者無故無恒度,此叁若寂,即是人空。人既空矣,何有菩薩于其間而欲強度衆生哉?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疑曰:證菩提者但自行,度衆生者但化他,能自他兼利者,其唯清淨佛土耳。若無菩薩者,誰複莊嚴佛土,欲自他兩利乎?佛欲斷此執,故標而出之。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上言莊嚴,顯所嚴之土可不取;今言莊嚴,顯能嚴之人不可得。所嚴可不取,即法空也。能嚴不可得,即人空也。人法俱空者,何有菩薩于其間而欲莊嚴佛土乎?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執有我者,既非菩薩,通達無我者理,真菩薩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前約菩薩斷疑,下約如來斷疑。疑曰:前說菩薩不見我爲能度,衆生爲所度;不見佛土爲所淨,我爲能淨。若爾,則如來不見諸法耶?爲斷此疑,故興五問。明佛有能見之真眼,但了所睹之非實。夫肉眼以人中淨根爲體,緣障內色爲境;天眼以天中淨根爲體,緣障外色爲境;慧眼以如理智爲體,緣真谛爲境;法眼以如量智爲體,緣俗谛爲境;佛眼以無功用智爲體,緣一切法爲境。佛在人中生,故有肉眼;常在叁昧,故有天眼;得不可思議空智,故有慧眼;隨機說法,故有法眼;以一念相應慧知一切法,故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已出見體,次顯見用。夫心者,語其性則六七八九之流,言相應則染淨定散之類,條緒繁曠,故以若幹總之也。夫色爲照心之門,言知心者色亦見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前明見而周盡,今明盡而無倒。夫住四念處者,順緣而心實;住五欲塵者,翻境而心虛。實則得其心名,虛則失其心義。諸心非心,顯離四念之境,明非實心也。是名爲心,結住五欲之塵,明是倒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前就境以顯倒,此即性以明虛。何者?過去心已滅故不可得,未來心未起故不可得,現在心不住故不可得。無得爲得,此其虛妄也。諸心雖妄,佛則體妄而知之,故能知之心非倒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前約智斷疑,今約福斷疑。疑曰:若前心是倒,此心修福爲倒非倒?如其是倒,不應名善;如其非倒,何以依倒而生?佛欲斷此疑,明得福少者是倒,得福多者非倒,故爲斯問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深悟玄旨,故答以甚多也。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夫舍寶不殊,運心有異。若舍心離實念,則爲生死之因,故是倒。若舍心住乎實智,則爲佛慧之本,故非倒。爲佛慧本,則畢竟無竭;爲生死因,則終歸有盡。佛欲顯此義,故曰: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多。此明有實則有漏,有漏則有盡,有盡則爲少。以福德無故如來則說多,此明無實則無漏,無漏則無盡,無盡則爲多。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前約應身斷疑,今約化身斷疑。福智是應身,相好是化身,疑曰:前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真如非色,相好是色。如來是色也,不應真如爲名。如來非色也,不應有相有好。佛欲斷此疑,故爲斯問。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
須菩提悟化真之有異,故答以不應也。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曉不應意。夫真身體也,化身用也。色即非色,摧化以入真。是名色身,從真以流化。體用相依未曾相離,不可見化即謗真體,不得聞真便疑化用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前明八十種好,此明叁十二相,疑意不殊,斷何容異。夫法身在出世,猶空中之月;色身在世間,若水中之像。水中之像無體而可見,推其本體即空中之月;世間之色無實而可睹,尋其本實即出世法身。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前約化體斷疑,今約化用斷疑。相好是化體,說法是化用。疑曰:如來有色可應有說,如來無色,其誰說乎?佛欲斷此執,明說法不離法界,即如色身不離法身,故言勿謂我有所說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所說是無,故而謂有,此其不解也。心執而口言,此其謗佛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曉謗意也。說無可說,推俗以入真。是名說法,從體以起用。所謂從最清淨法界,乃至流乎化身,化身流出此經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
前約化身斷疑,今約法身斷疑。疑色聲是化身,菩提是法身。疑曰:證果下者有上,證果上者無上,前說實無有法得菩提,無上之名因何立耶?須菩提欲斷此疑,故爲斯問。
【「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夫諸法本寂,則煩惱性空;煩惱既空,有何可斷?空即是滅,何須別證?此滅即是無上菩提也。故經曰:一切衆生即寂滅相,不複更滅。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既其無得而名無上者,由體平等也。體即法界,無量衆生成佛,此亦不增;無量劫中不成佛,此亦不減。不增故不高,不減故不下。既無高下矣,更有何法逾其表而不名無上乎?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複由淨平等也。無我無人即清淨義,因時自性清淨,果時無垢清淨,斯淨無等亦無上…
《2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注(唐.慧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