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舉無失。在大衆中,即從座起者,問法之義也。偏袒右肩者,敬師之相也。右膝著地者,發問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斂容專念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第二歎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總歎,(二)別歎。此文總也。十住婆沙論雲:一者現通希有,二者逆說彼心希有,叁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當第叁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號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者。】
第二別歎德也。言如來,舉佛第一號也。如者,所證之法;來者,能證之智。智證真如,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言善護念諸菩薩者,根熟菩薩,佛自護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衆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囑者,根未熟菩薩,佛將付與根熟菩薩,囑令教受,令于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進修也。種性已去菩薩名爲根熟;種性已前菩薩名根未熟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第叁正宣請詞也。言世尊者,標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爲人也。具信等根,名爲善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標所起心也。阿之言無,耨多羅者上,叁名正,藐名遍,後叁名知,菩提名覺,總曰無上正遍知覺。
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無分別智,覺是後得智。如理智緣真,故言正;如量智緣俗,故言遍;無分別智斷二無知,故言知;後得智,出過眼夢之表,故言覺。此之四智,即佛果正體,若人發心遠求此果,名發菩提心也。
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請行也。准魏本經及無著天親等論,合有叁問,今阙第二修行問也。言應雲何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于一切時住何等心。次問雲何修行者,問發趣大乘菩薩,于一切時修何等行。後問雲何降伏者,問發趣大乘菩薩,于一切時降伏何想。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自下第叁明如來贊許也。于中有叁:(一)贊述,(二)敕聽,(叁)許說。
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贊之極也。所以重贊者,以須菩提贊、問兩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說等述也。
【「汝今谛聽。】
第二,敕聽也。谛謂審實,欲令須菩提以實信深慧,樂聞觀察,故言谛聽。
【「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叁,許說也。以將說故,名之爲當。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謂如來許可說也;謂隨二問,我當分別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叁,善現樂聞也。既承印述,又蒙敕聽,一心渴仰,故曰樂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自下第四,如來正答也。于中有二:初答問,後可以身相下斷疑。前中有叁:第一、答前雲何住問;第二、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下,答前所阙雲何修行問;第叁、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下,答前雲何降伏其心問。
此文第一答前住問也。准魏本經:此中雲何菩薩生如是心?此本雲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衆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衆生之義故,此就降伏義譯也。
文中有二:初總令降伏示起廣大等四心,後別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薩者,菩謂菩提,即所求佛果;薩謂薩埵,即所化衆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衆生。菩下去提,薩下去埵,故雲菩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者,謂降伏凡夫、二乘不度衆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薩度衆生心也。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
第二,別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別有四:(一)明廣大心,(二)明第一心,(叁)明常心,(四)明不顛倒心。就廣大心中,文別有二:初、總舉,後、別顯。
此總舉也。言廣大者,即是約境以顯心也。由境寬遍,心名廣大。言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者,總舉四生叁界等所有衆生也。故無著論雲:此總相說也。言衆生者,智度論雲:五蔭和合中生,名衆生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後文顯也,依無著論,分爲叁攝:(一)受生攝,(二)依止攝,(叁)境界攝。此即第一受生攝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種:依殼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稱濕,無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種,稱一切衆生盡,是故菩薩總之爲願。
【「若有色、若無色。】
第二稱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謂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無色者,謂上四空衆生,無形色故。此二亦攝一切衆生,是故菩薩總令衆生出離叁界也。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第叁,境界稱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雲境界攝也。若有想者,謂無所有處已下衆生,除無想一天,余皆有粗想,取粗境界故。若無想者,謂四禅中無想一天,都無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謂有頂一地無粗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無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者,剩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叁亦攝一切衆生盡。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謂令衆生得大涅槃第一樂故。然彼菩薩所起如上廣大願者定也,爲與衆生究竟常樂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舉菩薩之大慈也。無余涅槃者,明所得之圓寂也。永盡叁火,名之爲滅,高升彼岸,目之爲度,以斯證入,名滅度之。言無余涅槃者,離二生死,故名無余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第叁,明心常也。然此菩薩遠離分別見,成就同體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無二,即無疲厭,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論雲:菩薩取一切衆生,由如己身,以此義故,菩薩自滅度,無異衆生滅度也。
【「何以故者?】
第四,明不顛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征起,後釋成。此文初也。征之意者,菩薩設見衆生是己所度,有何過耶?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後文釋成也。今泛明顛倒有其叁種:(一)見倒,(二)想倒,(叁)心倒。此中離想倒故,名爲不顛倒。如是想倒,依身見起。是故菩薩起如是想,失菩薩名。若翻于此,即順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顛倒心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阙雲何修行也。文中有叁:(一)教菩薩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薩不住報恩修行,(叁)教菩薩不住果報修行。此中阙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問,先明布施者,以菩薩萬行,六度爲願源。波羅蜜中檀義通攝,是故舉斯一號,該彼六門。即檀波羅蜜名資生施;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名無畏施,謂持戒、忍辱施,人無畏故;毗離耶、禅那、般若等名爲法施,由精進故,說不疲倦;由禅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實說也。言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者,不著果報恩修行也。不應求彼供養恭敬贊歎等報也。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第叁,明不住果報修行也。謂不求未來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報,即六塵等是當果體,爲此行施,名著果報。菩薩遠離,名不住色等。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叁,答降伏心問也。准魏經雲:不住于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標、二征、叁釋、四喻、五合、六勸。
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還成有漏,是故菩薩除滅妄想,清淨叁輪故,于施門更彰降伏。言不于相想者,謂不見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何以故?】
第二,明征起也。此之征意,謂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從心想生,想既不存,福憑何起。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叁,釋也。住相有漏,果報有邊;不住,無漏故,福聚無量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舉東方,(二)廣引九方。就初喻中,文複有二:(一)如來問,(二)善現問答。此即問也。虛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應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東方虛空耳。
【「不也,世尊!」】
第二,善現答也。不者,非義;也者,助詞。虛空無邊故,非思量矣。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第二,廣引九方也。文複有二,名義如上,此即第一如來問也。言四維者不正之義也。
【「不也,世尊!」】
第二,善現答也。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謂無住施福,如十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六,勸也。此中勸意,義合六度,准知萬行,例亦應然。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斷疑也。准下論雲:疑有總、別,總即二十七段,別有叁十二疑。論雖不敘而無別目,今取論意略爲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爲佛疑也。論敘疑雲:若不住于法,行于布施,雲何爲佛菩提行于布施?爲斷此疑,經文有六:一問、二答、叁征、四釋、五述、六成。此即第一問也。謂可以得生、住、異、滅叁種有爲色身之相,得見真法身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第二,答也。爲防疑者,妄莫(編者注:「莫」字疑應刪)起分別,執有爲相言見法身,是故答中總言不可。
【「何以故?】
第叁,征也。現見如來王宮生,叁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見也?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釋也。叁(編者注:「叁」疑是「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實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第五,述也。有相虛诳,而不稱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
《25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唐.知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