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5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唐.知恩)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西京崇圣寺沙门 知恩  集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一、辨教因缘,二、定经宗旨,三、明处会,四、叙翻译,五、正释文义。第一、辨教因缘者,于中有十:

  (一)为宣说菩萨行故。如经: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

  (二)随顺诸佛法故。如经: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言:世尊!如来无所说。解云:诸佛说同,名为无说。

  (三)为对除我、法执故。如经: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对除我执;后「所以者何」,对除法执也。

  (四)为遮断种、现疑故。言种疑者,谓遮彼未来,如经: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现疑者,为防其已起,如经: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等。

  (五)为发生比证信故。言比信者,如经: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等。言证信者,如经: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

  (六)为成就自利利他故。言自利者,如经: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经: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乃至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等。

  (七)为转灭轻重业故。如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为解脱见修惑故。如经: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等。

  (九)为显示福慧因故。如经:善男子、善女人,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解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者,即是智度,名为慧,因显法身故。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为福,因生报化故。

  (十)为发明真应果故。如经: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解云:若来若去等相明应身果,亦无所去等明真身也。

  第二、定经宗旨者。此经上明智慧,即以般若为宗,然般若不同,有其三异:(一)实相,(二)观照,(三)文字。如是三种,义该诸慧,实相显般若之境,观照彰般若之体,文字即般若之诠。无诠不可以会旨故,文字得智慧之名;无境不可以标真故,实相同般若之位。是知相从而说,慧包文理;克实而言,宗唯观照,观照即此经之义。金刚有断割之功,法喻相明,宗斯在矣。然观照般若,依庄严论以六义释:(一)以慧为性,以能正择诸法故;(二)以定为因,依定生故;(三)以解脱为果,于染污法得解脱故;(四)以命说为业,菩萨以智慧为命,以正说为业故;(五)以上首为相应,于一切法为上首故;(六)以三种为品,谓世间、出世间、大出世间故。

  第三、明处会者。依大般若经总有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二)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三)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言十六会者,具如彼说。问:此经四处之中,当何处说?十六会中,于何会说?答:四处之中,当在给孤独园说,十六会中,第九说也。

  第四,叙翻译者。此经前后凡经六译:第一,后秦时,鸠摩罗什法师于长安译,文云舍卫国;第二,后魏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洛阳译,文云婆伽婆,并译天亲菩萨论三卷,金刚仙记十卷;第三,陈梁间,真谛三藏于广州译,文云祇树林,并出本记四卷;第四,隋大业中,笈多三藏所译金刚能断,并译无著论两卷;第五,大唐三藏玄奘法师所译,名能断金刚,又有日照三藏功德施论两卷;第六,周义净三藏所译,文云佛薄伽梵在名称大城,并重译天亲论三卷。如上诸本,大况相同,于中文质遂成广略故,使读持之者,偏仰秦经;义学之徒,多从魏本,今所释之者,即当罗什法师所译秦本经也。

  第五,正释文义者。于中有二:(一)释经题目,(二)科文解义。初释题目者,经金刚者举能喻之宝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殊胜,体类众多。今略取其坚利二义,坚即就体,利即就用,体坚故物不能坏,用利故能摧万物。般若者,即所喻法也。梵音般若,此名净慧,亦云无相智,以三种智即名慧,如是智慧同彼金刚。波罗者梵语,此翻云岸,岸有二种:(一)此岸,(二)彼岸。蜜多者梵语,此云能到,亦云能离。即以三界生死为此岸,菩提涅槃为彼岸,二障烦恼为中流,妙用般若为船筏故。发心者,乘妙用船,舍生死岸,度烦恼海,登涅槃山,是故名为波罗蜜也。经者,以贯穿摄持所义,即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众生。上之七字所诠,下之一字能诠,能诠所诠及法喻等,是故题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已上释题目讫,自此已下科断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依道安法师,经无大小,例开三分,谓序、正、流通。今判此经亦为三分:初名序分;时长老须菩提下至应作如是观,即正宗分;后佛说此经已,下至信受奉行,是流通分。

  就初序分中复分为二:初名证信序分;后尔时世尊下,名发起序。前证信序中,依真谛三藏般若记中开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阿难云:佛所说经,如于诸法故,名为如,如诸法言,契理非谬,称之为是。(二)我者,辨能闻人,传法弟子阿难比丘,五蕴假者,称之为我。(三)闻者,即亲承音言,谓耳根发识听受曰闻。(四)一时者,明所闻法善合时机,谓说者听者共相会遇,非前非后名曰一时。(五)佛者,彰能说师,梵音佛陀,此名觉者,具真俗智,自他觉满,故名为佛。(六)在舍卫国等者,显说有处也。游化所居,目之为在。舍卫国者,此云闻物也。祇树者,谓祇陀太子所施树也,此云战胜,即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给孤独园者,须达长者所买园也,此云善施,其人内慈外富,赈贫恤寡,乡人美之号给孤独也。须达布金买园,祇陀施树,共立精舍,故于此处,双举二人之名,以辨伽蓝之目矣,故曰祇陀树给孤独园也。(七)与大比丘众等者,明非独闻也。与者,共也、大也、胜也。此诸比丘,皆是大阿罗汉,胜前有学,故名为大。言比丘者,此云乞士,清净活命故。众者,四人已上,和合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智度论云:优楼频螺迦叶并门徒五百人,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并门徒各二百五十人,舍利弗、目犍连并门徒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多是应化声闻,常随逐佛,是故经中往往别列。俱者,同处同时之义,即是阿难或是如来,与诸比丘及四部众同在给孤独园时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国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自下明第三发起序也。发起之义多种不同,广如诸经:而今此经偏明智慧故,以戒、定而为发起。发起序中,文分为三:初示以戒化明三昧有因,后示以定摄明智慧为果。此文初也。文中有七句。

  第一,尔时,世尊者,明化主也。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曰世尊。

  食时者,第二,明化晨也。寅卯所营未辨,巳午饭食已终,辰时,行乞,故曰食时。

  著衣持钵者,第三,明化仪也。言著衣者,入王宫聚落,僧伽梨等是也;亦云降伏外道衣。持钵者,即持菩提树下四天王所献石钵。如是四钵,佛神力故,按之为一,名应量器。世尊为破裸形外道故,所以著衣;为破手捧食故,所以持钵。

  入舍卫大城者,第四,明化处也。准西域记,园在城南五六里。今自外适内,名之为入。智度论云:此城纵广十二由旬,居家九亿,故名为大。

  乞食者,第五,明化事也。依转女身经云:如来化身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示有乞食者,有众多利益,生彼福田也。如大迦叶舍富从贫,益贫不益富;须菩提舍贫从富,益富不益贫;佛等利益故,次第行乞也。

  还至本处者,第七,明化终也。如来食处有二:一者受请在白衣家,二者不受,乞食事讫,还所住。今却至祇园义当第二。总以知足故,乞不过量故;知时故,还至本处也。

  【饭食讫,收衣钵。】

  第二示以定摄明智慧为果也。文中有三:(一)并资缘,(二)清净业,(三)正明入定。此文初也。外化必资于衣钵故,先明著持衣,内静要并于资缘,故今收置。

  【洗足已。】

  第二清身业也。仙记云:如来行时,地神化花,以承其足,离地四指。为众生故,途行示污足,故教入定,示清身业也。

  【敷座而坐。】

  第三正明入定方便。先敷座具,即尼师檀,此云敷具也。言而坐者,正明入定也。已上明序分讫。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自下第二明正宗分也。此中人多粗判,分为二周:初明地前,后第二,云何下,明其地上。今详文理将为不然断疑,中论自释云:自此已下,明一切修多罗示现断生疑心。既云一切,明知非别。今就正宗之中,文分为四:(一)善现申请,(二)如来赞许,(三)善现乐闻,(四)如来正答。

  此文初也。文复有三:(一)标列请人,(二)赞佛化德,(三)正宣请词。

  此文初也。所言时者,问法时也。言长老者,是尊之称也,谓有长者老年之德。言须菩提者,请法人也。须菩提声含三义:谓生时室空,现空善相,父母问师,唯善唯吉;故名善吉,亦云善现;亦曰空生,随…

《25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唐.知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