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5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唐.知恩)▪P2

  ..续本文上一页举无失。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者,问法之义也。偏袒右肩者,敬师之相也。右膝著地者,发问之端也。合掌恭敬者,敛容专念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第二叹佛化德也。文中有二:(一)总叹,(二)别叹。此文总也。十住婆沙论云:一者现通希有,二者逆说彼心希有,三者教化希有。今言希有者,即当第三教化希有也。言世尊者,第十号也。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者。】

  第二别叹德也。言如来,举佛第一号也。如者,所证之法;来者,能证之智。智证真如,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言善护念诸菩萨者,根熟菩萨,佛自护念,令成就佛功德法同佛自利行,及化众生法同佛利他行。言付嘱者,根未熟菩萨,佛将付与根熟菩萨,嘱令教受,令于已得大乘不退,未得大乘进修也。种性已去菩萨名为根熟;种性已前菩萨名根未熟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正宣请词也。言世尊者,标能答人也。善男子、善女人者,明所为人也。具信等根,名为善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标所起心也。阿之言无,耨多罗者上,三名正,藐名遍,后三名知,菩提名觉,总曰无上正遍知觉。

  正是如理智,遍是如量智,知是无分别智,觉是后得智。如理智缘真,故言正;如量智缘俗,故言遍;无分别智断二无知,故言知;后得智,出过眼梦之表,故言觉。此之四智,即佛果正体,若人发心远求此果,名发菩提心也。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者,明所请行也。准魏本经及无著天亲等论,合有三问,今阙第二修行问也。言应云何住者,问发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住何等心。次问云何修行者,问发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修何等行。后问云何降伏者,问发趣大乘菩萨,于一切时降伏何想。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自下第三明如来赞许也。于中有三:(一)赞述,(二)敕听,(三)许说。

  此文初也,言善哉,善哉者,赞之极也。所以重赞者,以须菩提赞、问两所契故,一契所化者心,二契能化者德,如汝所说等述也。

  【「汝今谛听。】

  第二,敕听也。谛谓审实,欲令须菩提以实信深慧,乐闻观察,故言谛听。

  【「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第三,许说也。以将说故,名之为当。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者,谓如来许可说也;谓随二问,我当分别教示,令汝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善现乐闻也。既承印述,又蒙敕听,一心渴仰,故曰乐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自下第四,如来正答也。于中有二:初答问,后可以身相下断疑。前中有三:第一、答前云何住问;第二、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下,答前所阙云何修行问;第三、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下,答前云何降伏其心问。

  此文第一答前住问也。准魏本经:此中云何菩萨生如是心?此本云降伏者。准梵本但能生能度众生之心,即有降伏不度众生之义故,此就降伏义译也。

  文中有二:初总令降伏示起广大等四心,后别教生四心行相。此文初也。言菩萨者,菩谓菩提,即所求佛果;萨谓萨埵,即所化众生。良以此人有智,故能上求佛果;有悲,故能下化众生。菩下去提,萨下去埵,故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者,谓降伏凡夫、二乘不度众生心也,即是生起菩萨度众生心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

  第二,别教生起四心行相也。文别有四:(一)明广大心,(二)明第一心,(三)明常心,(四)明不颠倒心。就广大心中,文别有二:初、总举,后、别显。

  此总举也。言广大者,即是约境以显心也。由境宽遍,心名广大。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总举四生三界等所有众生也。故无著论云:此总相说也。言众生者,智度论云:五荫和合中生,名众生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后文显也,依无著论,分为三摄:(一)受生摄,(二)依止摄,(三)境界摄。此即第一受生摄也。受生不同有其四种: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兴称湿,无而忽有名化。如是四种,称一切众生尽,是故菩萨总之为愿。

  【「若有色、若无色。】

  第二称依止是身也。若有色者,谓欲、色二界有色身故。若无色者,谓上四空众生,无形色故。此二亦摄一切众生,是故菩萨总令众生出离三界也。

  【「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第三,境界称也。想是能取境,是所取就想明境故,云境界摄也。若有想者,谓无所有处已下众生,除无想一天,余皆有粗想,取粗境界故。若无想者,谓四禅中无想一天,都无想心取境界故。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谓有顶一地无粗想,故名非有想,故名非无想;此中言若非有想、若非无想者,剩一若字,若存下若字,即非一地。此三亦摄一切众生尽。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第二,明第一心也。谓令众生得大涅槃第一乐故。然彼菩萨所起如上广大愿者定也,为与众生究竟常乐名第一心,我皆令入者,举菩萨之大慈也。无余涅槃者,明所得之圆寂也。永尽三火,名之为灭,高升彼岸,目之为度,以斯证入,名灭度之。言无余涅槃者,离二生死,故名无余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第三,明心常也。然此菩萨远离分别见,成就同体悲,此悲所成,由智所立,智通一想,悲即无二,即无疲厌,通一想故,常自涅槃。是故论云:菩萨取一切众生,由如己身,以此义故,菩萨自灭度,无异众生灭度也。

  【「何以故者?】

  第四,明不颠倒心也。文中有二:初征起,后释成。此文初也。征之意者,菩萨设见众生是己所度,有何过耶?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后文释成也。今泛明颠倒有其三种:(一)见倒,(二)想倒,(三)心倒。此中离想倒故,名为不颠倒。如是想倒,依身见起。是故菩萨起如是想,失菩萨名。若翻于此,即顺正慧,不起如是,名不颠倒心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自下第二答前所阙云何修行也。文中有三:(一)教菩萨不著自身修行,(二)教菩萨不住报恩修行,(三)教菩萨不住果报修行。此中阙初段文也。所以答修行问,先明布施者,以菩萨万行,六度为愿源。波罗蜜中檀义通摄,是故举斯一号,该彼六门。即檀波罗蜜名资生施;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名无畏施,谓持戒、忍辱施,人无畏故;毗离耶、禅那、般若等名为法施,由精进故,说不疲倦;由禅定故,能知物心;由智慧故,能如实说也。言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者,不著果报恩修行也。不应求彼供养恭敬赞叹等报也。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第三,明不住果报修行也。谓不求未来人天等果,此果酬因,故名果报,即六尘等是当果体,为此行施,名著果报。菩萨远离,名不住色等。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第三,答降伏心问也。准魏经云:不住于相想,此中略想字。文中有六:一标、二征、三释、四喻、五合、六劝。

  此文初也。若起相想,二取未亡,欲求真空,还成有漏,是故菩萨除灭妄想,清净三轮故,于施门更彰降伏。言不于相想者,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故。

  【「何以故?】

  第二,明征起也。此之征意,谓拂疑心。所以然者,凡施等福,从心想生,想既不存,福凭何起。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第三,释也。住相有漏,果报有边;不住,无漏故,福聚无量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第四,喻也。喻中有二:(一)略举东方,(二)广引九方。就初喻中,文复有二:(一)如来问,(二)善现问答。此即问也。虚空界非十方,方是不相应行法,色上假立,今以方辨空故,名东方虚空耳。

  【「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不者,非义;也者,助词。虚空无边故,非思量矣。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第二,广引九方也。文复有二,名义如上,此即第一如来问也。言四维者不正之义也。

  【「不也,世尊!」】

  第二,善现答也。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第五,合也。谓无住施福,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六,劝也。此中劝意,义合六度,准知万行,例亦应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自下大文,第二明断疑也。准下论云:疑有总、别,总即二十七段,别有三十二疑。论虽不叙而无别目,今取论意略为立名。此即第一名不住为佛疑也。论叙疑云:若不住于法,行于布施,云何为佛菩提行于布施?为断此疑,经文有六:一问、二答、三征、四释、五述、六成。此即第一问也。谓可以得生、住、异、灭三种有为色身之相,得见真法身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第二,答也。为防疑者,妄莫(编者注:「莫」字疑应删)起分别,执有为相言见法身,是故答中总言不可。

  【「何以故?】

  第三,征也。现见如来王宫生,三十二相成身,何故言不可以身相见也?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第四,释也。三(编者注:「三」疑是「身」)相是妄相,法身名实相,妄相非法身,名相即非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五,述也。有相虚诳,而不称真故,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

《25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唐.知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