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5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唐.知恩)▪P4

  ..續本文上一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第四,釋也。名爲入流者,義如上解。而無所入者,以無我故,而不見有我,是入流者。不入色聲香等者,以無我故,不見六塵境界,以爲我所故,言不入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第二果中,初問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叁,征也。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第四,釋也。斯陀含者名一往來,人中得果,一往天上,一來人間,便得滅度,天中亦然,如是之人,同證我空,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第叁果中,初問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叁,征也。

  【「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來,是故名阿那含。」】

  第四,釋也。阿那含者,此雲不來,亦曰不還,已盡欲界漏故,非數數來,又不還來二十五有。此等所斷我執前亦同前,故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第四果中,初問也。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叁,征也。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第四,釋也。阿羅漢者名曰不生,已盡叁有業煩惱故。獲得盡智無生智,深證我空,故無所得。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大文第二,別約羅漢以顯其失也。若阿羅漢起得果之念,即有著我人等過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

  第叁,引己證成重彰其事。文複有四:(一)明佛先記,(二)彰已不取,(叁)返釋,(四)順成。此即第一明佛先記也。言無诤者,定之別名,叁昧者定之總稱,此定具足慈悲,能護彼我遠離惑诤,有勝功德,俱解脫中,離空障者,善現最勝,故稱第一。言離欲者,欲即是貪,貪于諸惑,過失偏重,今舉重以攝輕,即是離煩惱障也。

  【「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第二,彰己不取也。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第叁,返釋也。若有我見,即有彼诤,诤若不亡,佛不應記,記必不妄,當知無我。阿蘭那者此雲無诤也。

  【「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四,順成也。實無所行者,謂心善解脫,于二障中不複行故。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由斷二障故樂行也。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自下斷第五疑也,此名菩薩得法疑。論敘疑雲:釋迦如來昔于燃燈佛所授法,彼佛爲此佛說法,若如是,雲何彼法不可取不可說?爲斷此疑,經文有二:先問後答。此初問也。如來所以反問須菩提者,欲明佛及菩薩已證真如,真如法中豈取說耶?

  【「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第二,答也。善現所以有此答者,正顯燃燈如來已證菩提法故,離名言,即佛無說示之相。複明釋迦菩薩已登受記之位,位證無生,即知無聞無得之取故,曰于法實無所得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自下斷第六疑也,此名菩薩莊嚴土疑。論敘疑雲:若聖人以無爲法得名,是法不可取不可說,雲何諸菩薩取莊嚴淨佛國土?爲斷此疑,經文有五:一問、二答、叁征、四釋、五勸。此初問也。如來所以反問須菩提者,爲明菩薩必不以取相之心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

  第二,答也。

  【「何以故?】

  第叁,征也。何故菩薩非莊嚴佛土不耶?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四,釋也。莊嚴者有二:(一)取識外淨土爲所莊嚴,此是取想莊嚴也;(二)了知淨土不離自心,此是離想莊嚴。今言莊嚴者,是離想莊嚴也。即非莊嚴,非取心外形相莊嚴也。是名莊嚴者,是第一義谛離想莊嚴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五,勸也。如來所以誡勸者,欲令衆生不住心外形相莊嚴成就,唯識第一義谛莊嚴也。不應住色生心者,以彼六塵即形相莊嚴,若住于此便失于彼,是故重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

  自下斷第七疑也。此報佛有取疑。論敘疑雲:若聖人以無爲法得名,彼法不可取不可說,雲何受樂報佛自取法王身?雲何余世間人複取彼是法王身?爲斷此疑,經文有二:初問答斷疑,後校量顯勝。前中有四:一問、二答、叁征、四釋。此初問也。言譬如有人,舉報佛之身也。如須彌山王者,顯身勝大也。是身爲大不者,問佛大身有分別心取大相不?須彌山者,此雲妙高,四寶合成,六萬諸山而爲眷屬,然今此中以彼山王喻報佛身。如須彌山王出過衆山,故名爲大,而不自取我是山王。受樂報佛出過衆聖勝故名大,而不自取我是法王,其義相似故引爲喻。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

  第二,答也。答意是身雖大,以無分別不取大相。

  【「何以故?】

  第叁,征也。其無分別其故何耶?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四,釋也。佛說非身者,非有漏有爲身也。是名大身者,是無漏無爲身也。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

  第二,校量顯勝也。文中有二:先約外財,後約內財。前中複二:(一)舉劣勝,(二)釋勝所以。前中複二:初舉劣,後顯勝。前中又四:(一)問沙(二)答沙(叁)問福(四)答福。此即第一問沙也。此下所以重校量者,爲破疑情外人疑曰:前說持經四句過于叁千世界七寶布施,今說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亦過叁千世界七寶布施,二義俱勝,何等勝功德而能得大菩提?今斷此疑,顯此持經功德,非但過于叁千世界七寶布施,亦勝舍無量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由此持福能得大菩提,非由施福,故重校量,顯其勝劣。言如恒河中所有沙數者,第一重略明沙無量也。如是恒河沙者,第二重總明河無量也。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者,第二廣明沙無量也。甯之言能總問爾許河沙,能爲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第二,答沙也。獨舉沙河尚多無量,況說河沙,此非甚耶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第叁,問福也。我今實言告汝者,爲欲校量,先顯如來口無失故。若善男子等者,兼明能之心也。以七寶者,正明所施之量也。滿爾所恒河沙數世界者,總顯施實(編者注:「實」疑是「寶」)量也。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第四,答福也。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二,顯勝也。此中施多而福劣者,以有漏因違涅槃故。持經至少而福增者,以無漏因破生死故。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大文第二,釋勝所以也。文總有四:(一)尊處故勝,(二)同說故勝,(叁)降染故勝,(四)超淨故勝。

  就中第一尊處故勝中,文複有四:(一)辨處尊,(二)明人勝,(叁)雙釋,(四)問答。此即第一辨處尊也。如王所居,非說多少,乃至暫時,一切見者,悉皆恭敬,說此經處,亦複如是,非論多少,下至一偈,應當供養。所以然者,此大乘法諸經王故。天、人、阿修羅者,六趣之中略舉叁也。此叁福業供養義增,是故偏述,余叁罪報多諸障礙,雖有少分略而不論。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第二,明人勝也。說一偈處,處是非情,猶應供養,義同塔廟,何況盡能受持之人?人成勝慧,得非尊重?言何況者,一以無情況有情,謂次處況人;二以少說多,即一偈況于盡受。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總明持經,菩薩成無住行,近超地上諸果,具多百法明門,遠趣無上菩提,成一切種智,總以佛之果體無勝,故名爲最上。超過諸地,名爲第一;世間所無,名爲希有。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叁,雙釋也。今言經典所在之處者,義含說經人及說經處,以處及人皆所依故。即爲有佛者,爲顯說經處,開示法身如塔廟故。若尊重弟子者,爲敬持經人如弟子重佛相似也。故魏本雲:尊重似佛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第四,問答也。文複有四:(一)問(二)答(叁)征(四)釋。此初也。此中所以問答經名及受持者,以佛世尊歎二處勝故。今明受持者,應先知名字及受持方法,是故于此尊處文中便申問答。當何名此經者,問經名也。我等雲何奉持,問受持方法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第二,答也。金剛者喻也,即堅利寶。般若者法也,即無分別智。波羅蜜者名到彼岸,顯此真智極究竟故。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者,以猶用也;是由此也。用此能诠之名,诠彼所诠之理,理爲義持,名爲文持,文、義恭受,總名爲奉持。

  【「所以者何?】

  第叁,征也。征經名義是何意也?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第四,釋也。言佛說般若波羅蜜者,謂觀照等真實慧也。即非般若波羅蜜…

《25 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唐.知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