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3 金剛般若經旨贊(唐.昙曠)▪P20

  ..續本文上一頁習妄分別起,于真理中本無見故,是名細障。令見真如二無我理,得遠離故,而假說爲我見等也。論明此義而說頌雲:

  見我則不見  無實虛妄見

  此是微細障  見真如遠離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贊曰﹞此顯何人不分別也。此所簡者,凡夫外道及二乘者有學無學,隨應二見但是實有,未能悟入二空之理,唯菩薩者有勝智,能欲趣菩提,斷二障故,是可名爲不分別者。

  【「于一切法,】

  ﹝贊曰﹞此明于何法不分別。二乘之人不求, 遍者,非于一切而不分別;菩薩異彼,于一切法觀無我、法,而不分別。

  【「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

  ﹝贊曰﹞此顯何方便不分別,即何定智必以此緣無分別故,然此方便總別有叁:若依止寂諸境義邊名奢摩他,是爲止品;若依鑒照諸境義邊名毗缽舍那,是爲觀品;若此二品齊均之位名叁摩提,是爲等持。體雖無別,而義有異。依止生智,即是根本第一義智,名之爲知。依觀生智,即是後得世俗智故,名之爲見。若依等持所生之智,融照真俗,名爲信解。由此知、見、信解叁種總別寂照,無分別智,能離我、法分別之心,即無分別之方便也。論彰此義而作頌雲:

  二智及叁昧  如是得遠離

  【「不生法相,】

  ﹝贊曰﹞此顯雲何不分別即何行相,于中有二:初標,後釋。

  此初也。法即是境,相即是心,依真定智,離能所相,即無分別之行相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贊曰﹞此釋也。有牒非結。言法相者,但是虛妄,能取所取分別之心,即非有此虛妄法相,如彼見我即不見故,但欲破彼虛妄分別,假說妄情名法相耳。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贊曰﹞次叁明不染行住淨,于中複二:初說法不染,後流轉不染。

  初說法不染,即斷第二十八化說無福疑,令學清淨說法之行。前令觀察五蘊體空,發起神通利濟群品,若不說法利濟不成,必欲利生應無染說,謂于文義無取著染,亦于說時無名利染。菩薩不能學無染說,返疑佛化所說之法,非真說故無所利益,若謂去來說法等事,皆是化現非真法身,既非真實,何能益物?人知化說不生信心,設我持說豈成我益。由染故,雖說而不成勝利;由疑故,不佛說而披生。今欲斷彼疑、執之心,顯雖化說亦是真說,能爲衆生廣大利益。謂佛法者,自真而流,能成衆生出世之種,不信聞者尚爲佛因,若信者聞甯非大益!況無染說與佛齊功,但當精勤勿疑真化,顯斯妙趣啓發其心故,重舉施校量。經論:無著約持說而離著,名說法染;天親就斷疑而勸持,名斷化說無福。文分爲二:初校量顯勝,後正明不染。

  前文複二:初舉財福後正校量。

  此初也。將顯持說經福廣多,是故先舉多財施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

  ﹝贊曰﹞此正校量也。以得二智及正叁昧,能遠離障而起化身,化身所說,即是真說故,所說法功德無邊,能令聞者獲大勝福。論明此義而說頌雲:

  化身示現福  非無無盡福

  【「雲何爲人演說,】

  ﹝贊曰﹞正明不染。于中有二:初問起,後釋顯。

  此初也。既是化佛所說之法非真實故,無人信敬,雲何演說而成勝益?既令說法應取文義,不取文義說法不成,雲何爲人不染說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贊曰﹞此釋也。化身所說不說,于相如,所證如,無動念故。既不取相,不言是化,但依正證正念而說,則所說法,而名爲正故,能普遍利衆生。汝諸菩薩,亦應如是不取佛身,化非化相;不取于法,說非說相;不取聽者,信非信相。但如所證無動真如,其心湛然,無所動念。取相動心,即是染故,論明此義,而說頌雲:

  諸佛說法時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說  是故彼說正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贊曰﹞次下顯其流轉不染,斷第二十九佛入涅槃疑,令修流轉不染之行,前令學佛無染說法。次令學佛常在世間,示現流轉,世法不染,而諸菩薩未盡執心執實有爲生厭離故,便欣寂滅,不樂世間,不能如佛處世說法,由此返疑佛入涅槃。作是疑雲:若說諸佛常在世間說法利者,雲何說言佛入涅槃,若常處世應流轉故。由執故,雖處世而染著;由疑故,複不樂處世。今欲斷彼疑、執之心,令常處世而不染著,說觀有爲如星幻等。無著約除疑而不著,名流轉不染;天親就遣疑而住世,名斷入涅槃疑。

  文中征釋,征之意者,若說諸佛常在世間說法利者,何所以故雲般涅槃?若般涅槃則不處世,而言諸佛常住涅槃,複常處世,何以故耶?以彼疑執而作此征故,以斯偈遣彼疑執,佛涅槃者非同二乘。以非即有爲,非離有爲故。非有爲故,不住世間;非離有爲故,不住寂滅,始可名爲佛涅槃真,何故能爾耶?得無住道故。如何能得無住道耶?以了有爲如幻等故。佛說由此得無住道,雖處流轉而能不染故,諸菩薩應于有爲如星翳等,如是觀察。論明此義故說頌雲:

  非有爲非離  諸如來涅槃

  九種有爲相  妙智正觀故

  言有爲者,謂余起法由帶四相之所表示,顯是遷流造作法故,然有總別開合之相。總合相者或總爲叁:謂初叁喻顯自性相,即見相識有爲自一切有爲不離此故;其次叁喻顯受用相,即器身受能所用器爲所受身受,是能必以此叁成受用故;其後叁喻顯叁世相,即過現未叁世之事,必以此叁來世法故。

  或總爲四:(一)自性相,即前初叁義,如前釋。(二)著所住味相,即前所受器世界相,于中境界是所住味顛倒境故。(叁)隨順過去相,謂前能用身受二法身,是無常過去隨逐受爲苦過,所隨順故,前同受用故合爲一,今能所別故開爲二。(四)隨順離相,謂前叁世由觀叁世遷流不定,成出離故。論依前義而說頌雲:

  觀相及受用  觀于叁世事

  于有爲法中  得無垢自在

  言別釋相者,別以九喻喻九有爲:(一)觀相如星,星在夜有,晝日則無,相分亦爾,無明夜有,智日無故。(二)觀見如翳,翳于淨空妄見毛等,二見亦爾,妄于真理見我、法故。(叁)觀識如燈,燈以油注潤而得住,報識亦爾,由業所引愛潤住故。(四)觀器如幻,幻以倒見,妄生味著,器境亦爾,無實體妄著用故。(五)觀身如露,露少時住,不得久停,身亦如是,無常過去常隨逐故。(六)親受如泡,泡起滅是不安隱,受亦如是隨順叁苦故。(七)觀過去如夢,夢唯是念,都無實體,過境亦爾,唯是心念,無實體故。(八)觀現在如電,電忽有無非久時住,現法亦爾,適生即滅,不暫停故。(九)觀未來如雲,于淨空無而忽有,未法于種本無相狀,忽生起故。功德施論觀察九爲九種體相如星翳等,與此異同,而義無越。彼論所喻觀察頌雲:

  觀自在境物  遷動及體性

  少盛壽作者  觀心兼有無

  彼論長行廣釋頌意,恐繁不敘,樂者述之,謂以妙智觀諸有爲如星等故,于有爲法得無垢深自在而住故。前半頌顯此義,雲于有爲法中得無垢自在,然經偈中有共叁節即初一句舉所喻法,其次二句舉能喻相,其後一句總結勸觀,余本論皆有九喻,此本唯六,仍加影喻次第又前後者,不知什別有何意而譯此文,深成可怪,加減佛言極過失耳。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贊曰﹞上來已釋正宗分竟,此即第叁流通分也。文中叁節:初標佛化畢。次明衆同聞。後仰受遵奉。須菩提等義如前釋。優婆塞等,此雲近事,謂授五戒近事叁寶,並前比丘尼者,以男女聲別四衆矣。天人修羅如常所明。智廣論雲:如是我聞者令真法也。信□行爲生智也。由佛所說有叁淨勝故,便聞者歡喜奉行:(一)說共清淨,以于諸法得自在故,顯無取執妄相愚癡□所覆障,不爲名譽利養我慢之所深故。(二)所說清淨,如以實知諸法體故,謂即說彼所證實理,根性皆得相應,初中善等不淨勝故。(叁)得果清淨,以離諸障,成法器故,謂彼受者隨所宜聞境行果叁,遠離疑謗,起行得果,證彼境故,以其聽者根器宜聞,佛正爲說,無不信□□□在心敬順修學,由□故說歡喜奉行。若聞此德不生歡喜不樂奉行,當人如無情物,則無種性,故無著論流通頌雲:

  若聞如是義  于大來無覺

  我名過于石  究竟無因故

  由法深廣信受□□故,便此德不能流布,既無著論後□頌雲:

  下人于此深大法  不能覺知反信向

  世間衆生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廢

  金剛般若經旨贊終

  廣德二年六月五日釋普遵于沙州龍興寺寫□

  

《23 金剛般若經旨贊(唐.昙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