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P20

  ..续本文上一页习妄分别起,于真理中本无见故,是名细障。令见真如二无我理,得远离故,而假说为我见等也。论明此义而说颂云:

  见我则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赞曰﹞此显何人不分别也。此所简者,凡夫外道及二乘者有学无学,随应二见但是实有,未能悟入二空之理,唯菩萨者有胜智,能欲趣菩提,断二障故,是可名为不分别者。

  【「于一切法,】

  ﹝赞曰﹞此明于何法不分别。二乘之人不求, 遍者,非于一切而不分别;菩萨异彼,于一切法观无我、法,而不分别。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赞曰﹞此显何方便不分别,即何定智必以此缘无分别故,然此方便总别有三:若依止寂诸境义边名奢摩他,是为止品;若依鉴照诸境义边名毗钵舍那,是为观品;若此二品齐均之位名三摩提,是为等持。体虽无别,而义有异。依止生智,即是根本第一义智,名之为知。依观生智,即是后得世俗智故,名之为见。若依等持所生之智,融照真俗,名为信解。由此知、见、信解三种总别寂照,无分别智,能离我、法分别之心,即无分别之方便也。论彰此义而作颂云:

  二智及三昧  如是得远离

  【「不生法相,】

  ﹝赞曰﹞此显云何不分别即何行相,于中有二:初标,后释。

  此初也。法即是境,相即是心,依真定智,离能所相,即无分别之行相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赞曰﹞此释也。有牒非结。言法相者,但是虚妄,能取所取分别之心,即非有此虚妄法相,如彼见我即不见故,但欲破彼虚妄分别,假说妄情名法相耳。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赞曰﹞次三明不染行住净,于中复二:初说法不染,后流转不染。

  初说法不染,即断第二十八化说无福疑,令学清净说法之行。前令观察五蕴体空,发起神通利济群品,若不说法利济不成,必欲利生应无染说,谓于文义无取著染,亦于说时无名利染。菩萨不能学无染说,返疑佛化所说之法,非真说故无所利益,若谓去来说法等事,皆是化现非真法身,既非真实,何能益物?人知化说不生信心,设我持说岂成我益。由染故,虽说而不成胜利;由疑故,不佛说而披生。今欲断彼疑、执之心,显虽化说亦是真说,能为众生广大利益。谓佛法者,自真而流,能成众生出世之种,不信闻者尚为佛因,若信者闻宁非大益!况无染说与佛齐功,但当精勤勿疑真化,显斯妙趣启发其心故,重举施校量。经论:无著约持说而离著,名说法染;天亲就断疑而劝持,名断化说无福。文分为二:初校量显胜,后正明不染。

  前文复二:初举财福后正校量。

  此初也。将显持说经福广多,是故先举多财施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赞曰﹞此正校量也。以得二智及正三昧,能远离障而起化身,化身所说,即是真说故,所说法功德无边,能令闻者获大胜福。论明此义而说颂云:

  化身示现福  非无无尽福

  【「云何为人演说,】

  ﹝赞曰﹞正明不染。于中有二:初问起,后释显。

  此初也。既是化佛所说之法非真实故,无人信敬,云何演说而成胜益?既令说法应取文义,不取文义说法不成,云何为人不染说法?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赞曰﹞此释也。化身所说不说,于相如,所证如,无动念故。既不取相,不言是化,但依正证正念而说,则所说法,而名为正故,能普遍利众生。汝诸菩萨,亦应如是不取佛身,化非化相;不取于法,说非说相;不取听者,信非信相。但如所证无动真如,其心湛然,无所动念。取相动心,即是染故,论明此义,而说颂云:

  诸佛说法时  不言是化身

  以不如是说  是故彼说正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赞曰﹞次下显其流转不染,断第二十九佛入涅槃疑,令修流转不染之行,前令学佛无染说法。次令学佛常在世间,示现流转,世法不染,而诸菩萨未尽执心执实有为生厌离故,便欣寂灭,不乐世间,不能如佛处世说法,由此返疑佛入涅槃。作是疑云:若说诸佛常在世间说法利者,云何说言佛入涅槃,若常处世应流转故。由执故,虽处世而染著;由疑故,复不乐处世。今欲断彼疑、执之心,令常处世而不染著,说观有为如星幻等。无著约除疑而不著,名流转不染;天亲就遣疑而住世,名断入涅槃疑。

  文中征释,征之意者,若说诸佛常在世间说法利者,何所以故云般涅槃?若般涅槃则不处世,而言诸佛常住涅槃,复常处世,何以故耶?以彼疑执而作此征故,以斯偈遣彼疑执,佛涅槃者非同二乘。以非即有为,非离有为故。非有为故,不住世间;非离有为故,不住寂灭,始可名为佛涅槃真,何故能尔耶?得无住道故。如何能得无住道耶?以了有为如幻等故。佛说由此得无住道,虽处流转而能不染故,诸菩萨应于有为如星翳等,如是观察。论明此义故说颂云:

  非有为非离  诸如来涅槃

  九种有为相  妙智正观故

  言有为者,谓余起法由带四相之所表示,显是迁流造作法故,然有总别开合之相。总合相者或总为三:谓初三喻显自性相,即见相识有为自一切有为不离此故;其次三喻显受用相,即器身受能所用器为所受身受,是能必以此三成受用故;其后三喻显三世相,即过现未三世之事,必以此三来世法故。

  或总为四:(一)自性相,即前初三义,如前释。(二)著所住味相,即前所受器世界相,于中境界是所住味颠倒境故。(三)随顺过去相,谓前能用身受二法身,是无常过去随逐受为苦过,所随顺故,前同受用故合为一,今能所别故开为二。(四)随顺离相,谓前三世由观三世迁流不定,成出离故。论依前义而说颂云:

  观相及受用  观于三世事

  于有为法中  得无垢自在

  言别释相者,别以九喻喻九有为:(一)观相如星,星在夜有,昼日则无,相分亦尔,无明夜有,智日无故。(二)观见如翳,翳于净空妄见毛等,二见亦尔,妄于真理见我、法故。(三)观识如灯,灯以油注润而得住,报识亦尔,由业所引爱润住故。(四)观器如幻,幻以倒见,妄生味著,器境亦尔,无实体妄著用故。(五)观身如露,露少时住,不得久停,身亦如是,无常过去常随逐故。(六)亲受如泡,泡起灭是不安隐,受亦如是随顺三苦故。(七)观过去如梦,梦唯是念,都无实体,过境亦尔,唯是心念,无实体故。(八)观现在如电,电忽有无非久时住,现法亦尔,适生即灭,不暂停故。(九)观未来如云,于净空无而忽有,未法于种本无相状,忽生起故。功德施论观察九为九种体相如星翳等,与此异同,而义无越。彼论所喻观察颂云:

  观自在境物  迁动及体性

  少盛寿作者  观心兼有无

  彼论长行广释颂意,恐繁不叙,乐者述之,谓以妙智观诸有为如星等故,于有为法得无垢深自在而住故。前半颂显此义,云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然经偈中有共三节即初一句举所喻法,其次二句举能喻相,其后一句总结劝观,余本论皆有九喻,此本唯六,仍加影喻次第又前后者,不知什别有何意而译此文,深成可怪,加减佛言极过失耳。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赞曰﹞上来已释正宗分竟,此即第三流通分也。文中三节:初标佛化毕。次明众同闻。后仰受遵奉。须菩提等义如前释。优婆塞等,此云近事,谓授五戒近事三宝,并前比丘尼者,以男女声别四众矣。天人修罗如常所明。智广论云:如是我闻者令真法也。信□行为生智也。由佛所说有三净胜故,便闻者欢喜奉行:(一)说共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显无取执妄相愚痴□所覆障,不为名誉利养我慢之所深故。(二)所说清净,如以实知诸法体故,谓即说彼所证实理,根性皆得相应,初中善等不净胜故。(三)得果清净,以离诸障,成法器故,谓彼受者随所宜闻境行果三,远离疑谤,起行得果,证彼境故,以其听者根器宜闻,佛正为说,无不信□□□在心敬顺修学,由□故说欢喜奉行。若闻此德不生欢喜不乐奉行,当人如无情物,则无种性,故无著论流通颂云:

  若闻如是义  于大来无觉

  我名过于石  究竟无因故

  由法深广信受□□故,便此德不能流布,既无著论后□颂云:

  下人于此深大法  不能觉知反信向

  世间众生多如此  是以此法成荒废

  金刚般若经旨赞终

  广德二年六月五日释普遵于沙州龙兴寺写□

  

《23 金刚般若经旨赞(唐.昙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