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京大兴福寺沙门 宗密 述
长水沙门 子璇 治定
镜心本净,像色元空;梦识无初,物境成有。由是惑业袭习,报应纶轮;尘沙劫波,莫之遏绝。故我满净觉者,现相人中,先说生灭因缘,令悟苦集灭道;既除我执,未达法空,欲尽病根,方谈般若。心境齐泯,即是真心;垢净双亡,一切清净。三千瑞焕,十六会彰,今之所传,即第九分。句偈隐略,旨趣深微;慧彻三空,檀含万行。住一十八处,密示阶差;断二十七疑,潜通血脉;不先遣遣,曷契如如。故虽策修,始终无相,由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玄,致使口讽牛毛,心通麟角,或配入名相,著事乖宗,或但云一真,望源迷泒,其余胸谈臆注,不足论矣。河沙珍宝,三时身命,喻所不及,岂徒然哉!且天亲无著师补处尊,后学何疑,或添或弃,故今所述,不攻异端。疏是论文,乳非城内,纂要名意及经题目,次下即释无烦预云:
稽首牟尼大觉尊 能开般若三空句
发起流通诸上士 冥资所述契群机
将释此经,未入文前。悬叙义门,略开四段:第一辩教起因缘。第二明经宗体。第三分别处会。第四释通文义。
第一,辩教起因缘。分二:
﹝辩教起因缘﹞初、总论诸教。
谓酬因酬请显理度生也。若据佛本意,则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等。
﹝辩教起因缘﹞后、别显此经。分五:
(一)为对治我、法二执故。由此二执,起烦恼、所知二障。由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造业受生,轮转五道;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不了自心,不达诸法性相,纵出三界,亦滞二乘,不得成佛,故名障也。二执若除,二障随断,为除二执,故说此经。
(二)为遮断种、现二疑故。遮未起种子之疑,断现起现行之疑。即经中答所问已,便蹑迹节节断疑,乃至经终二十七段。
(三)为转灭轻重二业故。转重业令轻受,灭轻业令不受。
(四)为显示福慧二因故。佛成正觉,未说般若之前,众生由无妙慧,施等住相,皆成有漏,或滞二乘。故谈般若,显示妙慧,为法身因;五度为应身因。若无般若,则施等五非波罗蜜,不名佛因,故须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矣。
(五)为发明真、应二果故。未闻般若之前,但言色相是佛,不知应、化唯真之影,不如实见真身、应身,故此发明二果,令知由前二因证得。
第二,明经宗体。分二:
﹝明经宗体﹞初、宗。
统论佛教因缘为宗,别显此经,则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以为其宗。以即理之智观照诸相故,如金刚能断一切;即智之理是为实相故,如金刚坚牢难坏。万行之中一一不得昧此,是故合之以为经宗。
﹝明经宗体﹞二、体。
文字般若即是经体,文字即含声名句文;文字性空即是般若,无别文字之体故,皆含摄理无不尽,统为教体。
第三,分别处会。分二:
﹝分别处会﹞初、总明。
佛说大部处会六百卷文,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
﹝分别处会﹞二、别明传译。
此卷时主前后六译:(一)后秦罗什,(二)后魏菩提流支,(三)陈朝真谛,(四)隋朝笈多,(五)唐初玄奘,(六)大周义净。上六人皆三藏。今所传者,即罗什弘始四年于长安草堂寺所译。
天竺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亲诣弥勒,禀受八十行偈,又将此偈转授天亲,天亲作长行解释,成三卷论,约断疑执以释;无著又造两卷论,约显行位以释。今科经唯约天亲释义,即兼无著,亦傍求余论,采集诸疏,题云纂要,其在兹焉。
第四,释通文义。分二:
﹝释通文义﹞一、解题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者,梵云跋折罗,力士所执之杵,是此宝也。金中最刚,故名金刚。帝释有之,薄福者难见。极坚极利,喻般若焉,无物可能坏之,而能碎坏万物。涅槃经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著云:金刚难坏;又云:金刚能断;又云: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皆以坚喻般若体,利喻般若用。又真谛记说六种金刚:(一)青色能消灾厄,喻般若能除业障;(二)黄色随人所须,喻无漏功德;(三)赤色对日出火,慧对本觉出无生智火;(四)白色能清浊水,般若能清疑浊;(五)空色令人空中行坐,慧破法执住真空理;(六)碧色能消诸毒,慧除三毒。傍兼可矣。非坚利之本喻。
般若正翻云慧,即照五蕴空相,应本觉之慧是也。若约学者从浅至深言之,则摄闻思修三慧总为般若。故无著云: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又云:细者智因故者,智因即慧也。依智度论,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则闻思修皆名为细,细妙之慧,佛智之因矣。般若能断,故在因位,佛果无断,转受智名。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别。波罗蜜者,此云彼岸到,应云到彼岸,谓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涅槃此云圆寂,亦云灭度。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若悟生死本空,元来圆寂,名到彼岸。若兼般若回文,应云到彼岸慧。经者,梵音修多罗,义翻为契经。契者诠表义理契合人心,即契理契机也。经者,佛地论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化生故。
﹝释通文义﹞二,释经文,准常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释经文﹞(一)序分。分二:
﹝序分﹞初、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百五十人俱。】
释此分三:(一)明建立之因,则佛临灭度,阿难请问四事,佛一一答:我灭度后,一、依四念处住,二、以戒为师,三、默摈恶性比丘,四、一切经初,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众若干等。
(二)明建立之意,意有三焉:一、断疑故,谓结集时阿难升座,欲宣佛法,感得自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故说此言,三疑顿断。二、息诤故,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三、异邪故,不同外道,经初云阿忧等。
(三)正释文义,具六成就:谓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
一、信,若兼我闻合释,则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单释如是者,智度论云:信成就也。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又圣人说法,但为显如,唯如为是,故称如是。又有无不二为如,如非有无为是。
二、闻,我即阿难,五蕴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阿难所不闻二十年前之经,有云如来重说,有云得深三昧总领。若推本而言,即阿难是大权菩萨,何法不通。
三、时,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故言一时。诸方时分延促不同,故但言一。又说法领法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始本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四、主,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则以无念名之为佛。然觉有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故知有念则不名觉。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又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五、处,舍卫此云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多闻解脱等,远闻诸国故。义净译云名称大城。祇树等者,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长者所买之园。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也。生时王与外国战胜,因以为名。梵语须达,此云善施。给孤独即是善施也,又亦常行施故。西国呼寺为僧伽蓝,此云众园。
六、众,与者,并也,及也,大者名高德著。比丘梵语,此含三义,故存梵不译。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众者,理和事和。千二百五十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三兄弟,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莲,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等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常随众,故偏列数,非无余众,未隐显耳。俱者,一时一处。
﹝序分﹞二、发起序。分二:
发起序者,谓乞食威仪,离于邪命,是为持戒,戒能资定,定能发慧,故以戒、定发起般若正宗。
﹝发起序﹞初、戒。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分七节释:(一)化主,成实论说: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共所尊故;
(二)化时,食时辰时,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乞已归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
(三)化仪,著僧伽梨衣,持四天王所献钵。
(四)化处,园在城东南五六里,自外之内为入,处广人多曰大。
(五)化事,佛为欲显头陀功德,令放逸者惭愧,以同事摄,故自乞食。璎珞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今所乞者,利益他故。故净名云:为不食故,应受彼食。
(六)化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等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
(七)化终,然已字义属下句,文连上句;饭食字,义属上句,文连下句。若广其文,令当句中备者,应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饭食讫,收衣钵。佛若不食,他福不满。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水陆众生,四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
﹝发起序﹞二、定。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分三节释:(一)并资缘,将欲入定,须…
《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