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P5

  ..续本文上一页持说又胜舍命。

  ﹝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释胜所以。分二:

  ﹝释胜所以﹞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舍身之苦已感人心,何况更闻不及持说,是故悲泪。论云:念彼身苦尊重法故悲泪。慧眼人空也,未闻法空也。

  ﹝释胜所以﹞二、净心契实具德胜。分五:

  ﹝净心契实具德胜﹞初、正明。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论云:此中有实相,余者非实相。

  ﹝净心契实具德胜﹞二、佛迹。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无著云:为离实相分别想故。

  ﹝净心契实具德胜﹞三、信解三空同佛胜。分三:

  ﹝信解三空同佛胜﹞初、总标信解。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无著云:未来法灭时,尚有菩萨受持故,无我人等取,云何汝等于正法时,远离修行,不生惭愧?

  ﹝信解三空同佛胜﹞二、别显三空。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无著云:无我等者,无人取我等,即非相者无法取。「离一切」者,显示诸菩萨随顺学相,诸佛世尊离一切相,是故我等应如是学。

  ﹝信解三空同佛胜﹞三、如来印定。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净心契实具德胜﹞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布、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云:惊者谓非处生惧,怖者不能断疑心故,畏者一向怖故,其心毕竟堕惊怖故。

  ﹝净心契实具德胜﹞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者有二:(一)蹑前不惊等征;(二)都蹑前胜以征。论云:此法门者,名为大因,胜余修多罗故名为清净,无量诸佛同说故。故彼珍宝檀等无如是功德,是故彼福德中,此福为胜。

  ﹝蹑迹断疑﹞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分二:

  论云:向说舍身,苦身果报故福劣,若尔依此法门持说诸菩萨行苦行,亦是苦果,云何此法不成苦果?断之文二:

  ﹝断持说未脱苦果疑﹞初、明超忍以断疑。分二:

  ﹝明超忍以断疑﹞初、明忍体。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忍到彼岸,已离苦相,况彼岸非岸,谁苦谁忍?

  ﹝明超忍以断疑﹞二、明忍相。又分二:

  ﹝明忍相﹞初、引一生证极苦忍。再分二:

  ﹝引一生证极苦忍﹞初、正明。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歌利,此云极恶。佛昔作仙,山中修道,王猎疲寝,妃共礼仙。王问得四果,皆答不得,王怒割截,天怒雨石,王惧而忏悔,仙证本无嗔,王乃免害。论云:不但无苦而乃有乐,以慈悲故。

  ﹝引一生证极苦忍﹞二、反显。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明忍相﹞二、引多生证相续忍。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累苦故忍熟而乐,但与正定慈悲相应故。偈云:离我及恚相,实无有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断持说未脱苦果疑﹞二、劝离相以安忍。分二:

  论云:若有菩萨不离我相,见苦行苦欲舍菩提心,故劝离相。无著云:为对治不忍因缘有三种苦:谓流转苦,众生相违苦,乏受用苦。文二:

  ﹝劝离相以安忍﹞初、总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离相发心,虽逢大苦即能不舍。无著云:离一切相者,为离如是三苦相也。

  ﹝劝离相以安忍﹞二、别显。分二:

  ﹝别显﹞初、对治不忍流转苦。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初正明流是集谛,转是苦谛。无著云: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后引证,引前说无住施,具含六度,证此文矣。

  ﹝别显﹞二、对治不忍相违苦。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无著云:既为众生行施,云何于彼生嗔?由不能无众生想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论云:「诸相」者众生相也,「非相」者无我也。阴中见我是众生相,「一切众生」者,五阴法也。「非众生」者,阴空故法无我也。乏受用苦配在后断。

  ﹝蹑迹断疑﹞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分二:

  论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为能作因?断之文二:

  ﹝断能证无体非因疑﹞初、断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所有说,皆如其事,今说证果,何疑不然。真语者,说佛身大菩提法也,是真智故。实语者,说小乘四谛,谛是实义。如语者,说大乘法有真如小乘无也。不异语者,说三世授记等事,更无参差。佛将此四语不诳众生,是故秦译加不诳语。

  ﹝断能证无体非因疑﹞二、离执。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无虚者,不如言说自性故有。

  ﹝蹑迹断疑﹞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分二:

  论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法得名,彼真如一切时处恒有,何故有得者,有不得?断之文二:

  ﹝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初、举喻断疑。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论云:无智住法,心不清净故不得;有智不住法,心清净故得。有目者,如得对治法,日光者,如所治闇尽,能治现前。空喻真如,色喻性上万德。

  ﹝断如遍有得无得疑﹞二、赞经功德。分二:

  ﹝赞经功德﹞初、总标。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无著云:读诵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诵。论云:受持修行,依总持法故,读诵修行依闻慧广故,是则从他闻法,内自思惟,得修行智也。故偈云:修从他及内。

  ﹝赞经功德﹞二、别显。分十:

  ﹝别显﹞初、舍命不如。又分二:

  ﹝舍命不如﹞初、舍命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偈云:以事及时大,福中胜福德。

  ﹝舍命不如﹞二、信经福。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信经劣于持说,多命胜于前喻。

  ﹝别显﹞二、余乘不测。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偈云:非余者境界。无著云:不可思议者,唯自觉故;不可称量者,无有等及胜故。

  ﹝别显﹞三、依大心说。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最上者一佛乘也。

  ﹝别显﹞四、具德能传。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等者,偈云:满足无上界。「荷担」者,无著云:肩负菩提重担故。

  ﹝别显﹞五、乐小不堪。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别显﹞六、所在如塔。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别显﹞七、转罪为佛。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轻贱者,总包于中或打或骂故。隋译云:轻贱甚轻贱。无著云:此毁辱事有无量门故。复云:甚轻贱当得菩提者,罪灭故。

  ﹝别显﹞八、超事多尊。又分二:

  论云:示现速证菩提法故。文二:

  ﹝超事多尊﹞初、供佛多中全具福。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那由他者,十亿为洛叉,十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那由他。

  ﹝超事多尊﹞二、持经多中少分福。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别显﹞九、具闻则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别显﹞十、总结幽邃。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无著云: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体,不可测量故。

  ﹝蹑迹断疑﹞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分二:

  佛教我住修降伏,兼不住前十种疑执过患。若无我者,谁人受教,谁人住修,谁人如此离过,云云,亦云除微细执故。偈云:于内心修行,存我…

《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