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断之文二:
﹝断住修降伏是我疑﹞初、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断住修降伏是我疑﹞二、答。分三:
﹝答﹞初、若名菩萨必无我。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答﹞二、若有我相非菩萨。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答﹞三、能所俱(编者注:疑漏「无」字)即是菩提。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蹑迹断疑﹞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分四:
论云:若无菩萨,云何释迦如来于然灯佛所行菩萨行?断之文四: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初、举疑处。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降怨王请然灯佛入城,城中长幼尽迎,路泥,善慧(编者注:即释迦牟尼佛前生菩萨名)布发,佛与授记,故举此问。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二、断疑念。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别,由无法故得记;若有法者,是有相心,不顺菩提,佛不与记。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三、印决定。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云:我于彼时所修诸行,无有一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功德施论引佛说云:若见于佛即见自身,见身清净见佛清净,见一切智智皆悉清净,是中见清净智亦复清净,是名见佛。我如是见然灯如来,得无生忍,一切智智明了现前,即得受记,是受记声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我于此时亦非惛懵无觉,然无所得。
﹝断佛因是有菩萨疑﹞四、反覆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著云:若正觉法可说,如彼然灯所说者,我于彼时便得正觉,然灯则不记言来世当得;以法不可说故,我于彼时不得正觉,是故记言来世当得。
﹝蹑迹断疑﹞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分三:
﹝断无因则无佛法疑﹞初、断一向无佛疑。又分二:
论云: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有如是谤,谓一向无佛,为断此疑故,云如来者,即是真如。断之文二:
﹝断一向无佛疑﹞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无著云:如清净故名为如来,犹如真金。
﹝断一向无佛疑﹞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再分二: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明佛即菩提故无得﹞初、标错解。
魏云: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实语。
﹝明佛即菩提故无得﹞后、释正见。
偈云:菩提彼行等,谓等前菩萨行无得也。无著云:或谓然灯如来所,于法不得正觉,世尊后时自得正觉,为离此取故,云若人言等。
﹝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二、断一向无法疑。分二:
论云:有人谤言,若无因行,则如来不得阿耨菩提,为断此疑故,云如来所得等。断之文二:
﹝断一向无法疑﹞初、遗执遮疑。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论云:无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无著云:显真如无二故,谓言说故,谓彼正觉,不无世间言说故。
﹝断一向无法疑﹞二、释义断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论云:一切法者,皆真如体,故皆佛法。「即非」者由色等法即真如故,即非色等法真如,常无色等诸相故,「是名」者即是真如法自性矣。
﹝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三、显真佛真法体。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大身。论云:非身者无有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体故。无著云:摄一切众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蹑迹断疑﹞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分三:
论云:若无菩萨者,诸佛亦不成菩提,众生亦不入涅槃,亦无清净佛土;何故诸菩萨发心,欲令众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净佛土?断之文三:
﹝断无人度生严土疑﹞初、遮度生念。又分三:
﹝遮度生念﹞初、明失念。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偈云: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是倒。
﹝遮度生念﹞二、明无人。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无法名菩萨,岂有我度众生?
﹝遮度生念﹞三、引前说。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断无人度生严土疑﹞二、遮严土念。分二:
﹝遮严土念﹞初、明失念。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遮严土念﹞二、释所以。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断无人度生严土疑﹞三、释成菩萨。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论云:若起度众生严土之心,即是颠倒,非菩萨者,起何等心名为菩萨,故经言通达等。无著云:谓人无我、法无我。
﹝蹑迹断疑﹞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分二:
论云:前说菩萨不见彼是众生,不见我为菩萨,不见清净佛土,若如是,则诸佛不见诸法。断之文二:
﹝断诸佛不见诸法疑﹞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又分五:
偈云:虽不见诸法,非无了境眼,诸佛五种实,以见彼颠倒。文五: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初、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肉团中有清净色,见障内色,名为肉眼,佛具诸根,故有肉眼。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二、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于肉眼边引净天眼,见障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见人中无数世界,不唯障内;若佛天眼,能见诸天所有细色,除见天外,见人等事名肉眼矣。净名云: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见恒沙佛土,不以二相。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以根本智照真理故。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四、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后得智说法度人。
﹝约能见五眼明见净﹞五、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前四在佛总名佛眼;又见佛性圆极,名为佛眼。
无著云:为令知见净胜故,显示有五种眼,略说有四种,谓色摄、第一谛摄、世谛摄、一切种一切应知摄。
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断诸佛不见诸法疑﹞二、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分五: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初、约一个恒河以数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二、约一河中沙以数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三、约沙河中沙以数界。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四、约尔所界中所有生。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
﹝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五、约一一众生所有心。又分三:
﹝约一一众生所有心﹞初、总明染净以标悉知。
【「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无著云:若干种心者,有二种:谓染及净,即共欲心,离欲心等。
﹝约一一众生所有心﹞二、会妄归真以释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大云云:由一切妄心,依真如体都无其性,佛证真如,故悉知之。诸心者,标指;非心者,妄识本空;是名心者,真心不灭。若本论释则与此殊,偈云:种种颠倒识,以离于实念,不住彼实智,是故说颠倒。
﹝约一一众生所有心﹞三、推破杂染以释非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无著云:过去已灭故,未来未有故,现在第一义故。
﹝蹑迹断疑﹞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分二:
论云:向说心住颠倒皆不可得,若如是,福德亦是颠倒,何名善法?斯之文二:
﹝断福德例心颠倒疑﹞初、问福答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以是离相无倒行施因缘,成无漏福离于二障,既非颠倒故得福多。
﹝断福德例心颠倒疑﹞二、反释顺释。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德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偈云:佛智慧为本,非颠倒功德。论云:显示福非颠倒,佛智为本,故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
《24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