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菩薩,此即障于心,違于不住道。斷之文二:
﹝斷住修降伏是我疑﹞初、問。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斷住修降伏是我疑﹞二、答。分叁:
﹝答﹞初、若名菩薩必無我。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答﹞二、若有我相非菩薩。
【「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答﹞叁、能所俱(編者注:疑漏「無」字)即是菩提。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蹑迹斷疑﹞十二、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分四:
論雲:若無菩薩,雲何釋迦如來于然燈佛所行菩薩行?斷之文四:
﹝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初、舉疑處。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
降怨王請然燈佛入城,城中長幼盡迎,路泥,善慧(編者注:即釋迦牟尼佛前生菩薩名)布發,佛與授記,故舉此問。
﹝斷佛因是有菩薩疑﹞二、斷疑念。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善慧彼時都無所得,離諸分別,由無法故得記;若有法者,是有相心,不順菩提,佛不與記。
﹝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叁、印決定。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論雲:我于彼時所修諸行,無有一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功德施論引佛說雲:若見于佛即見自身,見身清淨見佛清淨,見一切智智皆悉清淨,是中見清淨智亦複清淨,是名見佛。我如是見然燈如來,得無生忍,一切智智明了現前,即得受記,是受記聲不至于耳,亦非余智之所能知,我于此時亦非惛懵無覺,然無所得。
﹝斷佛因是有菩薩疑﹞四、反覆釋。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無著雲:若正覺法可說,如彼然燈所說者,我于彼時便得正覺,然燈則不記言來世當得;以法不可說故,我于彼時不得正覺,是故記言來世當得。
﹝蹑迹斷疑﹞十叁、斷無因則無佛法疑。分叁:
﹝斷無因則無佛法疑﹞初、斷一向無佛疑。又分二:
論雲:若無菩提,即無諸佛如來,有如是謗,謂一向無佛,爲斷此疑故,雲如來者,即是真如。斷之文二:
﹝斷一向無佛疑﹞初、顯真如是佛故非無。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無著雲:如清淨故名爲如來,猶如真金。
﹝斷一向無佛疑﹞二、明佛即菩提故無得。再分二: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明佛即菩提故無得﹞初、標錯解。
魏雲: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菩提者,是人不實語。
﹝明佛即菩提故無得﹞後、釋正見。
偈雲:菩提彼行等,謂等前菩薩行無得也。無著雲:或謂然燈如來所,于法不得正覺,世尊後時自得正覺,爲離此取故,雲若人言等。
﹝斷無因則無佛法疑﹞二、斷一向無法疑。分二:
論雲:有人謗言,若無因行,則如來不得阿耨菩提,爲斷此疑故,雲如來所得等。斷之文二:
﹝斷一向無法疑﹞初、遺執遮疑。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論雲:無色等相故,彼即菩提相故。無著雲:顯真如無二故,謂言說故,謂彼正覺,不無世間言說故。
﹝斷一向無法疑﹞二、釋義斷疑。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論雲:一切法者,皆真如體,故皆佛法。「即非」者由色等法即真如故,即非色等法真如,常無色等諸相故,「是名」者即是真如法自性矣。
﹝斷無因則無佛法疑﹞叁、顯真佛真法體。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偈雲:依彼法身佛,故說大身喻,身離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體故,即說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說大身。論雲:非身者無有諸相故,大身者有真如體故。無著雲:攝一切衆生大身故,于彼身中安立非自非他故。
﹝蹑迹斷疑﹞十四、斷無人度生嚴土疑。分叁:
論雲:若無菩薩者,諸佛亦不成菩提,衆生亦不入涅槃,亦無清淨佛土;何故諸菩薩發心,欲令衆生入涅槃,起心修行清淨佛土?斷之文叁:
﹝斷無人度生嚴土疑﹞初、遮度生念。又分叁:
﹝遮度生念﹞初、明失念。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則不名菩薩。】
偈雲:不達真法界,起度衆生意,及清淨國土,生心即是倒。
﹝遮度生念﹞二、明無人。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
無法名菩薩,豈有我度衆生?
﹝遮度生念﹞叁、引前說。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斷無人度生嚴土疑﹞二、遮嚴土念。分二:
﹝遮嚴土念﹞初、明失念。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遮嚴土念﹞二、釋所以。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斷無人度生嚴土疑﹞叁、釋成菩薩。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論雲:若起度衆生嚴土之心,即是顛倒,非菩薩者,起何等心名爲菩薩,故經言通達等。無著雲:謂人無我、法無我。
﹝蹑迹斷疑﹞十五、斷諸佛不見諸法疑。分二:
論雲:前說菩薩不見彼是衆生,不見我爲菩薩,不見清淨佛土,若如是,則諸佛不見諸法。斷之文二:
﹝斷諸佛不見諸法疑﹞初、約能見五眼明見淨。又分五:
偈雲: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諸佛五種實,以見彼顛倒。文五:
﹝約能見五眼明見淨﹞初、肉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肉團中有清淨色,見障內色,名爲肉眼,佛具諸根,故有肉眼。
﹝約能見五眼明見淨﹞二、天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于肉眼邊引淨天眼,見障外色。依大般若,佛肉眼能見人中無數世界,不唯障內;若佛天眼,能見諸天所有細色,除見天外,見人等事名肉眼矣。淨名雲:唯佛世尊得真天眼,照見恒沙佛土,不以二相。
﹝約能見五眼明見淨﹞叁、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以根本智照真理故。
﹝約能見五眼明見淨﹞四、法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後得智說法度人。
﹝約能見五眼明見淨﹞五、佛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前四在佛總名佛眼;又見佛性圓極,名爲佛眼。
無著雲:爲令知見淨勝故,顯示有五種眼,略說有四種,謂色攝、第一谛攝、世谛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
古德偈雲: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直緣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
﹝斷諸佛不見諸法疑﹞二、約所知諸心明智淨。分五:
﹝約所知諸心明智淨﹞初、約一個恒河以數沙。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約所知諸心明智淨﹞二、約一河中沙以數河。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
﹝約所知諸心明智淨﹞叁、約沙河中沙以數界。
【「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
﹝約所知諸心明智淨﹞四、約爾所界中所有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
﹝約所知諸心明智淨﹞五、約一一衆生所有心。又分叁:
﹝約一一衆生所有心﹞初、總明染淨以標悉知。
【「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無著雲:若幹種心者,有二種:謂染及淨,即共欲心,離欲心等。
﹝約一一衆生所有心﹞二、會妄歸真以釋悉知。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大雲雲:由一切妄心,依真如體都無其性,佛證真如,故悉知之。諸心者,標指;非心者,妄識本空;是名心者,真心不滅。若本論釋則與此殊,偈雲:種種顛倒識,以離于實念,不住彼實智,是故說顛倒。
﹝約一一衆生所有心﹞叁、推破雜染以釋非心。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無著雲:過去已滅故,未來未有故,現在第一義故。
﹝蹑迹斷疑﹞十六、斷福德例心顛倒疑。分二:
論雲:向說心住顛倒皆不可得,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何名善法?斯之文二:
﹝斷福德例心顛倒疑﹞初、問福答福。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以是離相無倒行施因緣,成無漏福離于二障,既非顛倒故得福多。
﹝斷福德例心顛倒疑﹞二、反釋順釋。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德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偈雲:佛智慧爲本,非顛倒功德。論雲:顯示福非顛倒,佛智爲本,故福有者取相也,福無者離相…
《24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唐.宗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